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360章 人心思安

第360章 人心思安

    “长文问错了。”

    司马懿缓缓摇头。

    “你应问,该如何才能让季汉的君臣同意我等所求?”

    “我以为,答案不在于邺城,不在洛阳,更不在长安。”

    “在于天下!”

    “天下者何?天下人厌战久矣!”

    说到这里,司马懿霍然而起,行至场中,于众目睽睽之下取出一卷布帛,猛掷于地。

    卷布顺着惯性稍稍展开,约莫只有三分之一,却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迹,三两字一堆。

    分明是人的名字。

    “此物是蓟县请求我留任的万民请愿书。”

    司马懿一言惊四座。

    陈群更是失声惊叹:

    “不意仲达在幽州竟得人心至此?!”

    司马懿负手回头道:

    “以长文的才干,若你来幽州,说不定比我还得民心。”

    “叔达也是。”司马懿又指了指三弟司马孚。

    其后目光扫过次子司马昭,在后者期待的目光中直接掠过,又指了指在座好几位老成的将、吏。

    “诸君勿要以为我在自谦,我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我这些年在幽州其实只做了两件事:剿灭来犯的胡虏,招抚愿意归附的。于是边境安泰二三年,士民无不感恩戴德。”

    众人纷纷恍然。

    虽不相信司马懿真的“只做了两件事”,但大体上的道理还是懂了。

    天下人,苦乱世久矣!

    幽州虽然偏远,自魏武帝横扫北方后就鲜有大战。

    可汉家无内战,边胡却年年来犯,滋扰不断。

    何也?

    因为边胡窥见中原未定,暂无昔年大汉那般万里大国之威势,所以不惮于年年南下打秋风。

    这还是乱世惹的锅!

    “这就是人心大势所在!”

    “也是我此番愿意南归会见诸君的原因!”

    司马懿一语道破自己的底牌。

    “我等抱团,非为向长安委曲求全,而是顺应时势人心,倒逼长安裂土封王侯!”

    “假使能以不战、少战而安天下,则天下士人谁不翘首以盼?”

    “若天下士心皆有所盼,纵然诸葛亮和麋威,又岂敢逆势而为,大失天下所望!”

    此言一出,满堂宾客再次轰然,议论纷纷。

    显然都有所意动。

    就连陈群都忍不住跟身边的人讨论起来。

    末了,其人对司马懿道:

    “若仲达能办成一事,那今后我等自唯你马首是瞻!”

    听到好友拿自己的姓氏稍稍打趣,司马懿翘唇道:

    “长文还真是会给我出难题啊!”

    “也罢。此事既然是我首倡的,那最难的一步,自该由我来完成。”

    陈群二话不说,起身长拜,然后离去。

    其余亲友故旧,见状无不效仿。

    一时间,徒有将军号的司马懿,似乎再度成为了邺城士人的众望所在。

    司马昭已经被这一幕惊呆了,对父亲的手段无比佩服。

    上前跃跃欲试道:

    “儿愿助大人办成此事!”

    司马懿不回头道:

    “你知道陈长文说的是什么事了?”

    司马昭一愣。

    他还真没想过。

    但话已出口,不好再收回去,只能硬着头皮往下道:

    “不论何事,只要有益于家族,我纵然头破血流,也要为大人办成!”

    “那好。”司马懿回过头,满脸戏谑。

    “我安排你明日入宫面圣,你就跟陛下说,请顺应人心,对季汉天子俯首称臣。”

    “若陛下不应,你就以头抢地,以死明志!”

    说罢,甩袖而去。

    司马昭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父亲在戏耍自己。

    不禁羞愤交加。

    但冷静下来一想。

    若真把这事交给自己来办。

    似乎还真只剩下“头破血流”这种歪招了。

    也不知父亲有何妙计破局?

    ……

    建兴五年夏五月。

    经过近两年围攻,太原郡首屈一指的雄城晋阳,终于告破。

    这里的告破又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是晋阳城本身的墙、壕防御体系。

    在经历了石砲、火烧、堑壕、水淹种种手段轮番折磨之后,无可避免走向土崩瓦解。

    这个过程没什么可说的。

    重点是第二个层面。

    且说,此战之前,曹魏并州刺史梁习就有意将防御圈收缩到郡治晋阳周边。

    然后一边利用坚城消磨赵云大军,一边等待幽、冀方向的援军前来解围。

    但这个目标只完成了一半。

    赵云北进的步伐,确实被拖在了太原将近两年。

    可与此同时,其他方向的援军,同样被赵云阻挡了将近两年。

    于是到了这年五月,晋阳魏军在内无粮外无援的困境之下,终于彻底失序,瓦解。

    据说赵云入城的时候,街道上充斥着腐臭难闻的气味,更有人相食的惨状。

    总之,随着晋阳城一点破,其他早就被梁习抽空了底子的郡县,再难独自坚守。

    也都纷纷开城投降。

    到了五月底,并州太原郡,连带旁边的小郡西河,双双纳入季汉疆域。

    就连北边的新兴郡治九原城,也在雁门太守牵招撤退之后,迅速降了赵云。

    至此,并州除了最北端的雁门郡,新兴郡北部,还有东南角的半个上党郡。

    其余郡县,悉数克复。

    一旦并州全下,那汉军将对魏军获得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所以赵云只是稍稍在九原整顿一番,便打算乘胜北上雁门,剿灭残敌。

    然而兵马未行,就遭到了并州刺史卢毓的强烈反对。

    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份奏表到长安,陈述自己反对的理由。

    核心论点有二。

    其一是并州鏖战两年,曹魏又是传统的坚壁清野打法,地方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这甚至都不能用百废待兴来形容了。

    而是未来十年还有没有机会兴复,都要打个问号。

    这不是卢毓危言耸听。

    而是自桓灵二帝以来,并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年爆发内外战事,本就民生凋敝。

    所以在曹丕黄初年间,不得不将步度根等愿意归顺的鲜卑部落迁入雁门、太原郡,以作为中原的屏障。

    这种权宜之计虽然给曹魏的核心统治区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却也进一步摧毁了并州的传统耕织生产体系。

    用卢毓的话来说,那就是“民人多不专于农殖”、“衣食之业不著于地”。

    这对于以农耕为核心的文明来说,是极为严重的问题。

    而不解决这个问题。

    往近了说,赵云不管是继续北伐,还是将来东出河北,都无法就地获得补给,所谓“军资无所出”。

    往远了说,若任由并州局势这么糜烂下去,那这片新获得的土地早晚会成为季汉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那时别说增益国力,对外用兵。

    说不定还要关洛反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剿匪、抚边。

    正如昔年凉州之于后汉。

    其二则纯军事收益的问题。

    原来梁习虽然在晋阳彻底败亡,但九原的牵招却是主动撤退的。

    其本部兵马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

    甚至在撤退的同时,还不忘分兵去加强东部的上艾、乐平二县的几处重要山口。

    也即太行八陉之井陉,位于并州境内的部分。

    这意味着,短时间内,赵云无法利用此道出河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