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暗中募集资金,越过御史大夫的监督强修太学,是否过分了些?”
“老朽附议!”
“即便公孙丞相现在承玺监国,如此重要的事也不该这般冒进。”
诸多朝公起身劝谏。
就连杨端和都不例外。
他并不是要和公孙劫为敌。
而是程序正义很重要。
当时廷议已经商定,暂时不修太学。可公孙劫却选择绕开秦廷,出售入学名额,用自己的法子去修。
是,公孙劫很节俭。
他还会自己贴补钱进去。
可这口子能开吗?
以后地方郡县长吏是否也能效仿?
县里面要修条路,上面没钱拨款。
县令能以此为由找豪商掏钱?
再让豪商之子进学室为弟子?
凭什么?!
这些商贾也配?
军功爵位去哪了?
秦法有言在先: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没有爵位就是低人一等!
无限抬高官爵的地位。
这才能激励士卒奋勇杀敌。
公孙劫淡然饮茶。
目光始终看着淳于越。
儒家其实也有派别。
墨家三分,儒家则有八派,分别是颜氏、孟氏、漆雕氏……还有类似于是公羊学说,这就是解读的侧重点不同。包括荀子也是独占一派,主张性恶论、礼法兼治和王霸并用。
秦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现在他主张修建太学,容纳百家大贤,明显是对儒家的发展有好处。
那淳于越为何驳斥?
很简单,利益。
就如同他支持分封一样。
公孙劫修建太学,自有其用意。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是要以郎官制为基础,借此选拔人才。
太学一出,弟子必然扩充!
他们的子嗣又该怎么出头?
就以现在来说,现在儒家学说的解释权都在他们这些博士身上。可要把齐鲁名仕请来,他们又当如何自处?
至于公孙劫和张苍?
他们可算不上是儒家。
毕竟荀子都被视作离经叛道,像现在就有儒家五圣的说法,偏偏就没有荀子。实际上荀子虽然批驳了孟子的部分理念,但不是全盘否定儒家。他就很赞赏孔子的礼制思想,并且始终主张隆礼与重法。
此刻厅堂气氛很凝重。
不复方才的欢快。
“今日是师弟生辰,莫谈国事。”李斯面色如常,举杯道:“至于这学宫如何,以后再议也不迟。”
他很瞧不上淳于越这票博士。
孔子要在世,怕能锤死他们。
很多东西都是牵强解读。
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特别是叔孙通,只懂阿谀奉承。身为儒家门下,却是胡编乱造。嚷嚷着齐景公曾问政孔子,秦国能成为霸主吗?孔子就说穆公志大,以后能称王!
他还说自己是得了卷家书。
是数百年前孔子亲笔所写!
可这纯粹是扯淡……
况且孔子是出了名的尊周。
怎么会说秦穆公称王?
可从这就能看出来,这票儒生博士一个比一个迂腐。能力是没有的,抬杠是专业的。只是秦始皇不想和叔孙通计较,就当是给秦国装点门楣。
“廷尉所言甚是。”李牧同样出言附和,轻声道:“今日是阿劫生辰,他难得设宴庆祝,还望诸位勿要在今日为难他。”
“武安君言重了。”
“来,祝丞相平安喜乐!”
蒙武等人纷纷举杯打圆场。
公孙劫却并未罢休。
他这人本身就很较真执着。
所谓生辰,他并不在意。
既然他们想辩经,那就试试。
“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大疫。诸位可还记得陛下颁布何令?”
“凡内粟千石者,拜爵一级!”
王翦终于出言声援。
毕竟他可是亲身经历的。
还记得那年蝗虫遮天蔽日。
堪比昔日赵国蝗灾。
关内遭受重创,民不聊生。
秦始皇听从吕不韦的谏言,诏令天下。只要愿意捐粮千石,便可拜爵一级。为此诸多豪商捐粮,只为获得爵位。毕竟秦国爵位含金量极高,还能用来抵罪。若是不慎被打为奴籍,也可用爵位抵为庶人。
“是了。”公孙劫看向他们,平静道:“豪商此次捐钱,本相并未卖官鬻爵,只是给他们个入学的名额。就算是孔子,拜师也需束脩。敢问淳于博士,孔子有错吗?”
“那能一样吗?”
“有何不同?”
“太学是秦国官学!”
“本相说是官学了吗?”
“???”
淳于越等人皆是哑然。
公孙劫的确说过要修太学。
可他从未当众说过要立为官学。
只是私底下和扶苏提过而已。
并且,他也说的是未来!
“本相师从荀子,现在是想完成先师遗愿。所以准备修建私学,并且是自筹钱粮,敢问诸位有何问题?”
“这算是私学?”
淳于越青筋暴起。
望着公孙劫,不知所措。
“你可以这么认为。”
“既是私学,本相故选择众筹。”
“拜师学艺给些束脩,有何问题?”
“至于以后如何,那以后再说。”
私立学校也能被收编为公立的。
太学自然也行。
公孙劫是相当不客气。
这件事确实是他违背程序正义在先,如果好好说的话,那他也愿意慢慢解释。可淳于越在宴会上公开驳斥,且藏着私心,那也怪不得他耍无赖。
私学在关内比较少见。
但在关外可不少!
这也是很多儒生的生存手段。
教些富户之子读书写字。
总归是能填饱肚子。
秦国目前也没明确的禁令。
只是说不支持,不提倡私学。
公孙劫看着淳于越,继续道:“况且就算太学真的是官学,又能如何?昔日形势危急,纳粟千石便可得爵一级。此次豪商为了入学,最少出资三十万钱!求个入学资格,敢问诸公有何问题?”
“三十万钱?”
不少人脸色都变了。
就是郡守这样的封疆大吏,一年也就两千石。这些豪商为进太学,相当于是花了万石粮食!
“崤山以东,百家之徒奔走各地。他们的诸多思想,并不利于秦国统治。本相动用自身人脉,令他们入秦受到监督,又有何错?”
“至于淳于博士所言,无非是担心今后子弟不能为官,会被太学弟子抢了位置。不仅是他,你们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今日本相不妨把话说的直白点,这太学,本相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