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 第一卷 第59章 开榜!

第一卷 第59章 开榜!

    内阁大臣李国普被抄家灭族与科举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

    在京城连半点波澜都没起。

    真正震动京师的是,武举提前放榜。

    阎应元,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居于榜首。

    周遇吉之子周壮,取得探花郎。

    榜眼却是个令崇祯皱眉的名字。

    刘泽清。

    第四名叫贺人龙。

    第五名叫马科。

    当这份名单呈到御案前时,崇祯眼神顿时一凛。

    阎应元得状元,是他早就定下的事。

    江阴八十一日的血战,早已证明他的胆魄与能力兼备。

    给他状元,就是为了提前启用。

    周壮的表现倒是让崇祯颇感欣慰,没料到他能冲进前三。

    马科也在崇祯意料之中。

    历史上,他在崇祯后期任山海关总兵,与吴三桂并肩驻守,是个难得的守将。

    让崇祯眯眼的是另外两人。

    贺人龙,诨号贺疯子。

    此人骄横、散漫,襄城之战更是临阵脱逃,害得汪乔年被困战死。

    野史有他通敌的传闻,最后被孙传庭腰斩。

    刘泽清,只要稍懂明史,就知道这是个什么人。

    他贪生怕死,临阵退缩,建奴南下时拒不勤王。

    南明时欺压百姓,清军压境时跪地投降,其军队所在之处更是烧杀不逊叛军。

    降清后又谋反,最终被处死。

    此人可谓集“恶、奸、软、乱”于一身。

    崇祯之前忙着别的事,无暇理会他和目前任大同知府的马士英。

    没想到这祸害竟然冒出头来参加武举,还给他考了个榜眼。

    崇祯冷笑。

    既然自己跳出来了,那就怪不得朕了。

    与武举的干净利索相比,文举就显得混乱许多。

    按理说,科举三日,流程繁琐。

    但这次所有旧规都被崇祯废除。

    第一日试题由皇帝亲自出,第二、第三日的题目则由六部尚书联合出题。

    全部围绕政务,不再有一句之乎者也。

    “若尔为福建莆田知县,如何确保渔民不受重税且能以鱼换银?”

    “若尔为西南地方官,如何安抚夷民、发展民生?”

    若尔在湖广?

    在陕西?

    在西北?

    所有题目都只有一个要求。

    你若为官,你怎么做?

    考试完便彻夜判卷,十几万份卷子被分入不同类别。

    第三日题目由六部分别对应不同考生。

    户部题给毕自严挑中的人。

    吏部题给房壮丽、李标挑中的人。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

    作弊?

    扯淡!

    考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连抄都没法抄。

    第一日便淘汰五万余人。

    那些衣着华贵、仆从迎接的富家子弟成排地垂头走出考场。

    第二日又淘汰两万余人。

    到了第三日,仍有近四万举子之众。

    孙承宗这才明白陛下为何让六部一同主考。

    六部全力运转的能量极其惊人。

    十余万份考卷居然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初审,并精准分门别类。

    次日又由另一批人复审,挑出漏判与错判。

    整个过程,崇祯丝毫不担心有人会徇私舞弊。

    权力下放意味着责任也下放。

    你选的人出了问题,你的脑袋就得给朕搬家。

    曹化淳只负责一件事,那就是记录。

    谁批卷、批了谁的卷、几点批的、给了什么评语,全记录在案。

    这边结束后,还要运进宫里第三次审查。

    只要有一份漏判,找到责任人是分分钟的事。

    只要权利和责任挂钩,朕就不信还会有那么多的老虎?苍蝇?

    搞不懂打老虎、拍苍蝇到底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利益?

    哎!可悲可叹!

    放榜定在七日后。

    大明旧制,需要一个月时间放榜。

    在崇祯看来,那就是赤裸裸的拖延,是给贿赂运作的时间。

    这次,他不仅革掉了旧科举,还革掉了官员的寒假。

    按祖制,十二月朝堂放假一个月,名曰寒假。

    崇祯大手一挥。

    “国事如山,寒假取消。

    所有当值官员记录在案,年底岁金翻十倍。”

    岁金就是年终奖。

    大明的年终奖向来抠得要命,几乎形同虚设。

    而且在崇祯翻阅档案后才发现,大明官员的工资少得可怜。

    涨工资是不可能的。

    但绩优给奖金是可以的。

    有能力者多得。

    能力不行?

    别惦记年终奖了,赶紧回家种地让位置吧。

    张居正的考成法虽好,但还不够。

    崇祯要做的是,把官员的奖金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数挂钩。

    百姓富,你们就有奖金。

    百姓越富,你们的奖金越高。

    不设上限。

    七日之后,皇榜开启。

    这一开,就是整整三天。

    皇榜从第六千名开始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次科举至少录取六千人!

    可当日随即贴出的告榜又补了一刀。

    不是六千,是八千。

    另有两千人来自陕西分考场,由英国公张维贤、郭允厚,以及猛如虎三人主持选拔。

    而陕西所谓考试,其实就是把袁可立、史可法挑出的那批,已经在工作的读书人,拉出来统一考核一遍。

    据说出题的两个人叫,陈经纶与徐霞客。

    百姓听得直吧唧嘴。

    以前科举中个三甲,那是光耀门楣。

    如今考个第六千名……

    都有点不好意思跟人说。

    你若跑去恭喜一句,“仁兄高才,恭喜考得第六千名!”

    那不是祝贺,是挖苦。

    还好崇祯早有考虑,特意命人在榜底留了一行小字。

    “上榜皆为才,排名无先后。”

    只是当场让所有人一脸懵。

    不分先后你排个啥榜?

    ……

    直到放榜的第三日,前九百人公布完毕。

    黄昏时分,最后一百名姗姗来迟。

    状元:刘理顺,河南杞县人。

    历史上的崇祯元年状元,清廉能干,城破自缢,清朝追谥文正。

    榜眼:王养正,崇祯元年进士,明亡后坚持抗清,顺治二年城破被杀。

    探花:金声,精于兵法,组织乡勇抗清,城破殉国。

    第四名:王家彦,历史上崇祯元年落榜,后又举,中榜,城破自刎。

    第五名:吴甘来,中书舍人,崇祯十七年城破自杀殉国。

    ……

    这百人是真实历史中留下名字的能臣勇士。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功绩,证明了可靠与忠诚。

    崇祯看到这份名单,眼中闪过久违的精芒。

    大明纵使危亡之际,仍人才济济。

    他提前开启科举,就是为了让这一批未来的栋梁提前登场。

    武将猛人他已经启用了七七八八。

    现在该轮到文臣归位了。

    皇极殿,一千名新晋举子跪满殿前。

    崇祯环视众人,拳头微微握起。

    与他初登基的早朝相比,如今的朝堂重新焕发生机。

    不再死气沉沉,不再奸臣横行。

    他开口问刘理顺。

    “为官最要紧的是何事?”

    刘理顺跪答。

    “造福一方。”

    “王养正,何为造福一方?”

    “腹中食,头顶瓦,身上衣。”

    “金声,如何做到?”

    “官自清,民有田,商不奸,吏自束。”

    随后的王家彦、吴甘来回答皆言简意赅,无一句废话。

    孙承宗很欣慰。

    可吴甘来话音一落,崇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尔等所言皆对,但也不对。

    在朕看来,富民强国只需一个字……钱!”

    殿中哗然。

    崇祯一声断喝。

    “抬头!”

    举子们惊恐抬头,却见皇帝抬手指着他们。

    “你们,是朕亲自挑出来的,是朕为大明百姓挑出来的。

    朕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

    搞钱。

    朕不管你们用何法子。

    挖邻县墙角也好,抢邻县生意也罢。

    只要能让本地百姓富足、商业繁茂。

    朕赏你们入内阁又何妨!”

    众人眼中有了光,映出崇祯那张英俊的脸庞。

    “你们若是不贪、不拿不该拿的银子,朕就算搬空内库,也要让你们变成巨富之家!”

    话落,又抬手一扫众人。

    “但尔等若胆敢欺民害民、以权谋私,朕必诛尔等九族!”

    说完,大袖一甩,径直离殿。

    没有殿试,没有励志训话。

    只留下一句震撼朝堂的训诫。

    朕选的你们,为大明百姓选的你们。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让大明富。

    至于你们坑谁、抢谁的生意?

    朕不管,朕只要结果。

    结果好,你就是功臣。

    结果差,你就是罪人。

    前所未有的皇帝,前所未有的训诫。

    殿中,一千名举子眼中闪现出灼热光芒。

    他们看向彼此,隐隐竟有种“准备好没,老子要坑你了。”的意味。

    孙承宗一阵颤栗。

    这些人一旦撒出去,大明必定鸡飞狗跳。

    这么干的不止这一千人,

    而是整整八千人!

    大明,从此不会再是原来的大明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