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荆州,荆州! > 第一百二十一章:未竟的征程

第一百二十一章:未竟的征程

    晨光熹微,驱散了黄浦江上的薄雾,也驱散了笼罩在江边电站上空的阴谋阴霾。站内,工程人员正在仔细检查爆炸造成的轻微损伤,清理通道;技术人员重新校准控制系统,确保电力供应万无一失。一切井然有序,仿佛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只是一场幻梦。

    但谢文渊深知,这远非终点。军管会审讯室内,杜子腾(“烛龙”)面无表情地坐在椅子上,那双曾经闪烁着精明与算计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死灰般的沉寂。他承认了自己作为“灯塔”计划在上海最高执行人的身份,承认了策划“断闸”与“永夜”行动的罪行,对利用“瑞昌贸易行”作掩护、策反李志恒等事实供认不讳。然而,当问及更深层次的联系——与台湾方面的具体联络渠道、“灯塔”计划其他潜伏小组、以及……陈瑞生在此事中的确切角色时,他便缄口不言,如同咬紧的蚌壳。

    “杜子腾,你以为沉默就能保全你身后的人,或者保全你那可笑的‘忠义’吗?”谢文渊坐在他对面,声音平静,却带着洞穿人心的力量,“‘灯塔’已灭,‘烛龙’伏法。你不过是被遗弃在岸上的一条死鱼,还在指望潮水回来带你走吗?”

    杜子腾抬起眼皮,扯出一个讥讽的弧度:“谢参谋长,成王败寇,我无话可说。至于其他……呵呵,你们不是有‘银狐’吗?自己去查啊。”他刻意咬重了“银狐”二字,眼神中闪过一丝恶毒的快意,仿佛在提醒谢文渊,斗争远未因他的被捕而结束,潜藏的威胁依然存在。

    谢文渊不为所动,他知道这是杜子腾最后的心理防线和徒劳的反击。他站起身,不再浪费口舌。有些答案,需要从别处寻找。

    李志恒被单独关押在另一处。失去了家人的胁迫,又被组织营救亲人的事实震撼,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详细交代了被杜子腾以其母妹安全相威胁,被迫提供内部消息、传递假情报的经过,并尽其所知,列出了几个可能与“灯塔”残余势力或杜子腾单线联系过的中间人名单。这份名单,为后续的深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司令员,我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对不起您的栽培……”李志恒涕泪交加,悔恨交加。

    谢文渊看着他,心情复杂。背叛不可饶恕,但其情可悯,其行可诛。他最终只是叹了口气:“你的问题,组织会依法依规处理。现在,戴罪立功,把你记得的每一个细节,都毫无保留地交代清楚,这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走出临时关押点,阳光有些刺眼。秘书送来了一份刚收到的、由机要部门转来的绝密文件袋。谢文渊拆开,里面是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和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照片是在某个码头附近偷拍的,上面有一个穿着风衣、帽檐压得很低的男子侧影,其身形与谢文渊记忆中陈瑞生的轮廓有六七分相似。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有限的情报显示,台湾方面近期似乎对华东,特别是上海的情报网络遭受重创异常关注,并有迹象表明可能启用了新的、更隐蔽的联络员。

    照片和报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却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陈瑞生……他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灯塔”计划的更高层策划者?是杜子腾试图利用来扰乱视线的烟雾?还是……他也只是这盘大棋中的一颗棋子,甚至是一个潜在的、可以争取的对象?那个“陈线为饵”的提示,究竟意味着什么?

    谢文渊揉了揉眉心,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与明刀明枪的敌人作战,他无所畏惧;但与这种隐藏在迷雾中、缠绕着过往情谊的阴影博弈,让他倍感心力交瘁。

    他回到办公室,从锁着的抽屉里再次取出那个檀木盒子。打开,陈瑞生赠送的那支旧钢笔静静地躺在绒布上。他拿起钢笔,指尖感受着那冰凉的金属笔身和细微的磨痕。当年保定军校,两人抵足而眠,畅谈理想,一个说要以三尺青锋荡平天下不公,一个说要振兴积弱之国族……昔日誓言犹在耳畔,如今却已物是人非,隔海相望,甚至可能站在了截然对立的位置。

    “瑞生兄,若真是你,这条路,你走得可曾安心?”他对着钢笔,无声地问道。回答他的,只有窗外上海街头渐渐喧嚣起来的市声。

    “报告!”机要参谋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进来。”

    “司令员,市委急电。鉴于敌特‘灯塔’计划主干已被摧毁,上海治安形势趋于稳定,中央有新任务下达。要求您尽快完成工作交接,赴南京华东军区报到,参与下一步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及应对海峡局势的军事筹划工作。”

    新的命令来了。谢文渊缓缓将钢笔放回盒子,盖上盖子。个人的情感与疑惑,必须让位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上海的战斗告一段落,但统一的大业还远未完成。海峡对岸,还有未收复的国土,还有需要拯救的同胞,也还有……像陈瑞生那样,行走在历史岔路口,需要去争取或面对的人。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目光掠过上海市地图,最终落在东南方向那片广袤的蓝色海域。他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锐利,充满了使命感。

    “回复市委及中央,谢文渊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将尽快完成交接,奔赴新的岗位。”

    他知道,离开上海,并非斗争的结束,而是踏上了一段更为宏大也更为复杂的“未竟的征程”。这条征程的终点,是那片必须回归祖国怀抱的美丽岛屿,是那个所有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最终的统一之梦。

    他整理了一下军装的风纪扣,挺直了脊梁。阳光透过窗户,将他坚定的身影,长长地投映在身后的中国地图上,那身影,仿佛正迈向东南,迈向那片波涛汹涌、却充满希望的海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