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七零胖知青:靠助农系统致富强国 > 28章 技术学习班

28章 技术学习班

    老村长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昨天临水村的事传到公社了?不应该啊……

    小黄见他不动,催促道,“杨村长,别愣着呢,赶紧滴吧。”

    “唉,我现在就去喊。”

    他找着刘全福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刘全福觉得可能性不大,“要是真传到书记耳朵里,那应该叫李朝阳去,和小姚同志有啥干系,肯定有别的事。”

    说完小话,再去喊姚瑶,三人到齐,跟着小黄去了公社。

    等到了地方,就见陈书记面色严肃的端坐在办公桌后,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桌面上的文件,“都来了啊,这些申请报告你们都看看吧。”

    十一份申请报告,份份点名要姚瑶,老村长和刘全福越看心气越不顺,两人脸黑得都能滴出二斤墨来。

    “陈书记,您可千万不能答应他们啊!”老村长思绪飞转,心里已经有了对策,遇上这种事别问缘由,哭穷卖惨,插科打诨就行了。

    只见他两手一抓,头发蓬乱,眼眶秒红,再加上昨晚失眠导致脸色煞白,眼底乌黑,把他那张满是褶子的老脸衬得要多惨有多惨。

    “陈书记诶~~~~”这一嗓子拐了十八个弯,喊得比窦娥还冤,“您是知道的,咱们杨树屯是出了名的老大难,地少人多粮食减产,好不容易来了个技术人才,眼看农奴翻身把家当,结果,结果……”

    结果故意声音哽咽不说话了,站在原地摇摇欲坠,整个人都要碎了,但心却透亮得很,电影里管这叫感情留白,说不出口的委屈才是真可怜,总之只要能把人留下,脸皮算个啥。

    这一套连招耍得在情在理,把姚瑶看得一愣楞的,不禁往角落里挪了挪,这种时候还是尽量减少存在感的好。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刘全福对老村长的演技自愧不如,他伸手扶住佯装晕倒的老村长,痛心疾首道,“满仓叔,你血压高受不得气,心脏也不好遭不了刺激,你可千万保重身子啊……”

    小黄一听,赶紧端茶倒水,搬椅子拿清凉油,生怕出事。

    陈书记额角直跳,明知他俩在演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事实的确如此,前人种树后人摘桃,换成他也得心气不顺,捏了捏眉心,“行了,行了,人我可以不放,但事是你们惹的,你们得想办法解决。”

    “这怎么解决?小姚同志又不是个物件,还能藏起来不成?”刘全福边帮老村长顺气边说。

    还是小黄脑子活络,抓到了重点,“来要人的村子,无非是想让小姚同志替他们修农具,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不就留下了。”

    “理是这么个理,但这么多农具全靠小姚同志一个人修,这得修到猴年马月啊?”刘全福越想越不对,“公社的农具社还配五六个技术员呢,十五个村子的农具,他们修四个,小姚同志修十一个,工资拿得没人高,活倒干得比人多,生产队的驴都不带这么使唤的。”

    角落里的姚瑶默默给刘全福点赞,会说话就多说点。

    小黄一噎,尴尬笑笑,“这倒也是个问题。”

    “那你说咋整?”这不成那不行,总得拿个主意出来吧,眉头紧皱的陈书记一抬眼,恰好瞧见缩在角落的姚瑶,“小姚同志,你来,这事你说说你的想法。”

    被领导点名,姚瑶不出面不行了,心里反复琢磨这事,“其实我也没啥想法,就觉得单靠我一个人修,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耽误生产进度。”

    声音渐低,“要是各村能派人集中培训就好了。”心里话一不小心说漏嘴了。

    集中培训?耳尖的陈书记抓住了重点,顿时豁然开朗,满意点头,“哎呀,城里来的果然不一样,还是小姚同志有见识,竟能想到集中培训这一出。”

    转头吩咐小黄,“赶紧联系各村,就说杨树屯要办农具维修学习班,每村两个名额。”这么一来既不用辛苦小姚同志修东修西,又能把维修技术传遍整个公社,真是一举两得。

    事已成定局,刘全福和老村长即使心有不甘也无力翻盘,毕竟再反对就要惹众怒了。

    上午成立的学习班,下午各村就派人来了,一同过来的还有公社的马有根,陈书记说他技术落后让他跟着姚瑶好好学,四十好几的大男人缩在墙脚,低着头生怕别人认出自己。

    但冤家路窄,老村长一眼就瞧见了他,挖苦道,“哟,这不是咱们公社农具社的马有根师傅吗?你也是来学习的?”

    马有根明知他是存心的,但眼下也只能涨红着脸点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技术不断更新,我这把老骨头也得跟上时代。”为了少丢些人,只能多说漂亮话。

    姚瑶来的时候,眼睛都看直了,大队办浩浩荡荡坐了二十几号人,传授系统知识,每教一人就有五百积分,掰掰手指算算,嚯!一万多!当场乐得见牙不见眼,晚上可以给系统升级咯!

    老村长为大家介绍,“这位是小姚同志,从今天起由她来教大伙农具维修技术,大伙以后喊她姚老师就成。”

    马有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修了几十年的农具,到头来竟然要喊一个小姑娘老师,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哎,算了,先学着吧,正好看看这小丫头有啥真本事。

    姚瑶这头教得热火朝天,胡六那边也忙得不可开交。

    在见识过筒子楼哄抢玉米的景象后,他嗅到了巨大商机,没想到一根小小的玉米竟能让镇子里的人出五毛一斤的高价购买,那如果换做市里呢?市里的人愿意花多少钱?

    他找了门路把五百斤玉米运到市里,拉着几个小弟当托,又紧抓消费者奇货可居的心理,制造讥饿营销,硬是把一毛一斤的玉米炒到了两元一斤,短短两天就挣了一千。

    五十买进,一千卖出,整整翻了二十倍。

    “六哥,你可真能耐!”矮子不禁佩服,“这些城里人为了玉米一个个都跟了着魔似的疯抢,早知道这玩意儿那么挣钱,当初就多进点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