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山野娇凤逆天改命录 > 第105章:生活的分享

第105章:生活的分享

    北方的秋日,天高云淡,阳光透过已显稀疏的梧桐叶,在图书馆的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凌霜刚结束一场期中考试,心情有些许放松。她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课本,而是一张信纸和几张刚冲洗出来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她穿着干净的格子衬衫,扎着利落的马尾,站在教学楼前或图书馆门口,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背景是充满活力的校园。

    她拿起笔,嘴角带着不自觉的笑意,开始写信。这一次,她没有谈论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也没有探讨乡村发展的规划,笔尖流淌出的,是琐碎而温暖的日常。

    “瀚飞同志:见信好。近来天气转凉,早晚记得添衣。随信寄去几张照片,是前些天同学帮忙拍的,让你看看我们学校的样子。” 她写道,仿佛在和一个熟悉的朋友闲聊。

    她开始絮絮叨叨地分享生活细节:“学校食堂最近新出了一道糖醋排骨,味道居然不错,就是肉少了点。我们宿舍的赵大姐,从家里带了辣酱来,拌饭吃特别香,就是太辣了,我每次只敢放一点点。” 她描述着同学间的趣事:“同桌小李为了追一个外语系的姑娘,天天抱着收音机学俄语,发音怪腔怪调,把我们逗得不行。” 甚至抱怨了一下学业:“这学期的微积分有点难,作业总让我头疼,得花好多时间。”

    她的笔触轻松而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是她真实的大学生活,是她想与他分享的世界。在信的末尾,她写道:“你那边一切都好吗?秋收应该结束了吧?劳动辛苦,一定要注意休息。上次寄给你的伤药,用着还好吗?盼复信。”

    她细心地将几张照片夹在信纸里,一起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时,她心里泛起一丝微甜的期待,想象着他看到照片和读到这些琐碎小事时的样子。

    几天后,姜家坳已是深秋景象。山峦层林尽染,红黄相间,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农忙基本结束,村庄进入了短暂的农闲时节,空气里多了一份悠闲。徐瀚飞刚从地里回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就收到了这封厚厚的来信。

    他回到小屋,在窗边坐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首先滑出来的,是那几张黑白照片。他拿起照片,指尖微微一顿。照片上的凌霜,笑容灿烂,眼神明亮,充满了朝气与自信,与半年前那个在村里劳作的姑娘似乎又有了不同,更加舒展,更加夺目。背景中的教学楼、图书馆,是他熟悉又遥远的世界。他一张一张仔细地看着,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许久,仿佛要透过相纸,感受到那份遥远的活力。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为她高兴的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时空相隔的怅惘。

    然后,他展开信纸,开始阅读。当读到食堂的糖醋排骨、宿舍的辣酱、同学学俄语的趣事时,他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笑意。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描述,仿佛将那个遥远而抽象的大学生活,具体而微地呈现在他眼前。他仿佛能看到她在食堂排队打饭,在宿舍和同学说笑,在灯下蹙眉演算数学题的样子。这种平淡的分享,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感觉仿佛参与了她生活的一角。

    信的最后,是她关切的询问。他放下信纸,目光望向窗外远山那片绚烂的枫红,心中有了主意。

    第二天,他抽空去了后山。枫叶正红得热烈,在秋阳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他仔细挑选了一片形状完好、颜色最为饱满鲜艳的枫叶,小心地采摘下来,夹在厚厚的书本里压平。

    晚上,煤油灯下,他铺开信纸准备回信。他先回应了她的分享:“照片收到,拍得很好。学校环境优渥,你能适应愉快,甚好。糖醋排骨想必可口,辣酱佐餐开胃,然辛辣之物,亦需适量。” 语气平和,带着长辈般的关切,却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

    接着,他分享了自己的近况,话语朴实:“秋收已毕,稻谷入库,近日农活稍闲,帮村东头李叔修缮了犁铧,旧物利用,倒也妥帖。” 寥寥数语,勾勒出他勤劳、手巧的形象,也展现了乡村生活互助的一面。然后,他提到了她寄来的药:“你寄来的伤药甚有效验,前日搬运谷垛不慎划伤手臂,敷之痛楚立减,伤口愈合亦快。费心了。” 这句话,既表达了感谢,也含蓄地透露了自己曾有的小伤,带着一丝微妙的依赖感。

    最后,他写道:“近日山间枫叶正红,色泽浓艳,随信附上一片,知你素喜秋色,可夹书页间,略睹山中秋光。” 他没有过多渲染,只是平淡地陈述,但这份“略睹山中秋光”的心意,却细腻而真挚。

    他将那片压得平整、红艳如火的枫叶小心地夹入信纸中,封好信封。

    当凌霜在宿舍里收到这封回信时,她迫不及待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片来自姜家坳后山的枫叶。叶片红得那么纯粹,脉络清晰,仿佛还带着山间的清冽气息。她小心地捏起叶片,对着灯光仔细看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记得,记得她喜欢秋天的色彩。这片小小的枫叶,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传递他的牵挂和那份无声的浪漫。

    她读着他的信,看到他描述帮邻居修犁铧,想象着他专注劳作的样子;看到他提到伤药有效,既心疼他受伤,又欣慰药能帮到他。信中的语气依旧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踏实、细致和淡淡的关怀,让她觉得无比安心和温暖。

    她没有再写长篇大论讨论学问,而是提笔分享了她看到枫叶的喜悦,询问李叔的犁铧修得如何,叮嘱他以后劳动要更加小心。信的末尾,她写道:“枫叶很美,我已夹在最喜欢的书里。见叶如面,望珍重。”

    就这样,书信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传递着思想的火花,更流淌着日常生活的温暖细流。一张照片,一片枫叶,一句关于饭菜的闲聊,一声对劳作的叮嘱……这些平淡的分享,看似琐碎,却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彼此的心田,让那份跨越山河的情感,在真实的烟火气中,生根发芽,愈发坚韧而深厚。他们分享的不仅是生活,更是彼此生命中点滴的参与感和那份“我与你同在”的默默支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