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天才之上 > 第36章 师门情谊

第36章 师门情谊

    谭景荣坐在书房里的电脑前,正在审阅学生上周提交的论文。

    陈老所带的这一系继承了导师对论文严格要求的传统:格式规范、用词准确、证明过程清晰无误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能够说服审稿人的创新点。前述要求对于博士生来说做到并不算难。

    但在数学创新方面,难度却与日俱增,尤其是理论数学领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么多年了,数学界轰动的大事就那么几件。

    尤其是理论数学界。

    基础智商已经非常成熟,想要创新大都是在已经有的理论跟数学技巧方面的细化。

    精力投入极大,但往往收获极小。

    至于那些经典数学难题,比如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除了庞加莱猜想,其他的依然困扰着全世界数学家。

    大家都知道没有开发出更有效的数学工具,很难将这些问题继续向前推荐。

    但大家依然孜孜不倦的在各大数学期刊上水着论文,这其中包含了一些数学名宿的团队。

    所以看了两篇论文,谭景荣是不太满意的。但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自己是不是太严苛了……

    只能在内心劝导自己,解决不了那些悬而未决的大问题,能开发个新的工具解决个小问题,也是对数学发展的推动嘛。

    说不定自家学生某天祖坟冒烟了,论文里证明的定理,被某个大佬用到解决那些大问题上呢?

    就好像当年安德鲁·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核心工具不就来自谷山-丰猜想?

    只能说导师当久了,大都是懂得如何做自我心理安慰的。总不能让自家的学生一直延毕……

    就在这时,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看到来电显示小师弟三个字,谭景荣本来是不想接的。

    上个月老师的葬礼上,两人才争吵过,最后不欢而散。

    不过想到苏志坚的性子,不是遇到什么大问题,肯定不会主动找他。

    又考虑到刚刚故去的导师面子,谭景荣犹豫了片刻,还是拿起了电话,当然语气不会太好。

    “喂,哪位?”

    “谭师兄,是我,小苏。”

    谭景荣很意外。

    他竟然从这简单一句话中听出了些谄媚的味道……

    要知道他一直认为小师弟就是被老师惯坏了,都还没做出什么成绩,天天狂得不行,也不知道骄傲个什么劲儿。

    所以有机会见面时,总忍不住训斥苏志坚几句,随后就成了针尖对麦芒。

    这也是两人在导师葬礼上都能吵起来的原因。

    谁想到从不在他面前服软的小师弟,竟然主动叫他师兄了,甚至自称小苏?

    平日里可都阴阳怪气叫他大教授的……

    “咳咳,苏教授,你有什么事直接说,先别套近乎。”

    “师兄是这样的,我有个准学生写了一篇论文。他的数学英语不过关,所以是用中文写的。但我打算给他投SIOPT。

    不过我的数学英语水平还是远远不如师兄您的,而且师门里您撰写文章的数学英语水平是最高的。

    所以我在翻译之后,想麻烦您帮忙润色一二。我已经把学生的原文跟我的译文都发到您的邮箱了,您看有没有时间尽快帮着看看?”

    难怪……

    原来是帮学生。

    这让深知带学生不容易的谭景荣心又软了两分。

    但嘴上却依旧不依不饶。

    “学生就是学生,什么叫准学生?搞数学这都不严谨!行吧,等我有空帮你看看。

    另外搞数学研究哪有能不学好英语的?数学英语都不会怎么看最新的文献?怎么深入学习?

    带学生不是一味的容忍学生的缺点!该教育的还是得教育。英语文章都不会,还让导师翻译,都是惯的。”

    一番话,让电话对面沉默了半晌。

    “好的,谭师兄,我记下了。您还是先帮我看看论文吧,我这边比较着急。”

    “行了,说了会帮你看的。我还有事,先挂了。”

    说完,谭景荣直接挂了电话。

    虽然嘴上说的很不客气,但不得不说,心里还是很爽的。

    尤其是教训了小师弟,这小子还只吃瘪没回嘴的情况下。

    说起来,这小子从江大离职也不是坏事,现在大概也是知道导师去了之后,学术界没人无条件护着他了吧?

    只是想到导师,谭景荣脸上闪过一丝悲色。导师走的太早了,才七十三岁。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年纪很正常,但陈老毕竟是院士,明明每年都有详细体检的……

    哎……

    想到曾经导师的音容笑貌,谭景荣心更软了几分。

    罢了,既然小师弟这么着急,他就先帮着看看吧。

    于是抬手拿起鼠标,点开了邮箱,很快就将苏志坚发来的两篇论文下载到了电脑上。

    谭景荣没看苏志坚的译文,而是直接打开了乔源原版的论文。

    再他看来,苏志坚就是在做无用功。哪有导师帮着学生翻译论文的?想投国外的期刊,当然自己去写英语论文才行。

    所以他的想法也很简单。

    如果这篇论文能入得他的眼,他就多花费些精力做深度润色。

    如果论文一般,那他就再苏志坚译文的基础上做一些更精准的修正就好了。

    两者消耗的精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后者只需要保证术语足够精确就足够了;前者则需要用逻辑连接词重构很多段落脉络,以保证数学思想的连贯性。

    不过才刚刚看了论文的标题,谭景荣便不由得有些意外。

    《随机共振在凸优化中的涌现:噪声强度对Langevin扩散收敛速率的共振效应分析》

    这不是小师弟一直想要突破的东西吗?

    说实话,两人之间最大的矛盾就在于谭景荣一直觉得小师弟在数学研究这块有些异想天开了。

    理论数学的理想世界所追求的东西本就跟现实世界不是一回事。

    大家都在想办法让数学更为精确跟光滑,苏志坚却总想着进入更多的变量。

    的确这更贴近真实世界,但这是数学,主动拥抱离散、粗糙、噪声,就意味着复杂度的疯狂飙升!

    更意味着可解释大幅度降低,很多结论都变得不再干净,甚至现有很多数学工具都不能再使用!

    这不是乱弹琴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