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被休后,每日情报助我熬过荒年 > 第178章 歉年

第178章 歉年

    不是荒年?

    那是什么呢?

    村里人叫做歉年。

    李木槿这才了解,在这农户里,把一整年分为丰年、平年、歉年和荒年。

    丰年,顾名思义,就是风调雨顺、粮食产量高的年份。

    像去年,就是丰年。

    荒年,更好理解了,就是旱涝灾害或者虫害导致农作物产量骤减,粮食极度紧缺的年份。

    旱灾称为旱年。

    洪灾称为水年。

    益州有一条大江,清水河只是支流,也不是分水区,水灾不至于。

    平年,就是收成略有减少,但还不到闹饥荒的程度的年份。

    最后,歉年,是介于平年和荒年之前,粮食减产比例较大,普通农民光靠种地养不活一家人,需要缩衣节食的度过。

    这种年份,一般七八年会有一次。

    红柿村的村民都是从更南方来的,虽然来了益州没有遇到过歉年,但是曾经在家乡遇到过。

    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农。

    因此,村里人虽然烦躁于粮食减产,但心态很好。

    因为,一般来说,歉年只会出现一年,等第二年,就恢复正常了。

    以清水河和大青山的丰富资源,红柿村并不担心会饿死。

    李木槿暗暗叫苦。

    什么歉年,明明是荒年。

    不过,她也可以理解,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歉年还是荒年,自然更希望是歉年了。

    这样,也有了盼头。

    ……

    就这样。

    来到了六月半。

    村里打算收稻谷了。

    李川贝特意给武馆请了假,回来帮忙收割稻子。

    李厚朴在衙门走不开。

    但是,正值休沐的时候,也连夜回了家。

    收粮食是头等大事。

    一家人都严阵以待,李当归、李厚朴、李川贝、赵氏和林狗子父子,一起下地收割稻谷。

    家里面。

    王氏负责喂鸡鸭、猪、牛和羊。

    为此,她连每天的织布都停了,因为,这么多小动物要喂一日三餐,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而李木槿也没闲着。

    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中午送饭,加上找个两个孩子,都落在她的头上。

    这段时间辛苦。

    李木槿每顿的油水都足足的,又下饭又好吃。

    回锅肉、酸菜肉丝、肉沫豆腐、腊肉炒竹笋、腊排骨汤……

    一家齐心协力。

    十二亩地,七日就收完了。

    一称重,一家人脸色都不好看。

    十二亩地,一共收获了三千八百四十斤。

    折合下来,一亩地亩产三百二十斤。

    王氏嘴唇发白:“一亩地减产了两成,这也太多了!”

    赵氏心疼:“是啊,要是多下一两场雨,都不至于减产。”

    李当归很镇定,出声安慰:“已经不错了。”

    “这多亏了林狗子、长生和朱振时常来帮忙挑水,咱们家的粮食减产肯定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少了。”

    “不信,你们去打听打听。”

    李木槿信。

    怎么会不信呢?

    她每天要么去山里,要么去河边,都要路过村里的稻田,对于村里的情况一清二楚。

    一直不下雨,稻田不能缺水。

    红柿村的稻田都在清水河两岸,到了灌溉期,可以直接引水到稻田里来。

    可,也不能一直引水灌溉稻田,这会把稻苗淹死的。

    后面的抽穗,还是需要雨水的浇灌,可没有下雨,怎么办?

    挑水浇地呗。

    人工降雨了。

    这个活儿十天八个月得有一次,又苦又累,村里人大部分没坚持下去。

    所有,村里其他家的亩产,十有八九还比不上他们家。

    很快。

    就得到了证实。

    除了李家、隔壁孙家和少数几家,村里其他人家的粮食减产在二成半到三成之间。

    这已经是个极其恐怖的数量了。

    里正兄弟两人是损失最惨重的,足足损失了三成,因为,他们家土地多,请人十天半个月给上百亩地浇水不现实,因此,他们就放弃了。

    村里气氛很差。

    这没办法,粮食就是钱,谁丢了钱都高兴不起来。

    还没等大家消化好,县城下达命令要上交粮税了。

    村里人立马议论了起来。

    “今年怎么这么快,我们村这粮食才刚收上来,还没晒干呢。”

    “可不是?”

    “我听说,咱们整个县的粮食都减产了,也不知道今年征收的粮食会不会减少~”

    “按理来说,应该减少。”

    “可一定要减少啊,我家今年的地本来就减产了三成,县里再收三成的粮税,我们家自己只剩下往年的四成,可怎么活啊!”

    “谁说不是呢?”

    “要真是收三成,我们家今年怕是一顿饱饭也吃不上了。”

    “……”

    大家都很忐忑不安。

    大家都期盼着,官府能够体恤他们,减少粮税。

    可这是不可能的。

    毕竟,粮税大部分是要上交朝廷的。

    再说了,不收粮税,县衙这么多官员,靠什么吃穿住行,供养一大家子?

    李木槿这么想着。

    结果,也和她设想的一样。

    今年,依然征收三成的粮税。

    消息一出,村里哭了一大片、唉声载道。

    李家气氛也不好。

    虽然说,就算是只剩下五成的粮食,也足够一家人敞开了吃到年尾。

    但,毕竟也是损失惨重。

    只是。

    收粮官来的那一天,村里人没人敢反抗,一个个都老老实实排队交粮食。

    收粮官对他们态度也挺温和。

    这对于红柿村人来说并不意外,自从村里的李厚朴进了县衙之后,县衙对村里人都额外照顾了几分。

    一个收粮官感慨又好奇:“赵里正,你们村还挺有本事,家家户户都能收获这么多粮食,我前几日去的几个村子,一亩地能有去年六成已经算极好了,你这儿,基本都能有七成收获。”

    这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赵德厚略带恭敬的解释:“大人过誉了,咱们村没有比其他人更厉害的本事,只不过舍得吃苦些,天公不下雨,大家就去河里挑水浇地,这才多收获了一些粮食。”

    收粮官惊讶不已:“挑水浇地?”

    他虽然不下地农作,可身为收粮官自然不会对农事一无所知,一亩地挑水来浇的辛苦,他心里是明白的。

    收粮官面上带着敬重,发自内心道:“你们村的确是刻苦勤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