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中医基础理论》高阶课堂内座无虚席。主讲人林玄素教授立于讲台前,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目光扫过台下莘莘学子,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学术气度。今日专题,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至为精深玄妙的部分——五运六气。
“夫五运六气者,乃古之圣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洞悉天地自然节律与人体生命活动共振相应之大智慧也。”林教授开宗明义,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不通此理,犹如医者夜行,难窥疾病之源流变化,难入中医之至高堂奥。”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五运”、“六气”四个大字,开始系统阐述其核心框架:“五运,主岁之气也,木火土金水,各有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主时之气也,风热湿火燥寒,循环往复。知其常,达其变,方能审察病机,预见先机。”
随着林教授深入讲解天干化五运、地支化六气的推演模型,以及主客加临对气候、物候乃至人群体质与疾病谱系的深远影响,教室内鸦雀无声,唯有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祝十三凝神倾听,结合自身“望气”的感知与《青囊经》“三元四维”的宏大体系,只觉以往许多模糊之处豁然开朗。天地间流转的能量,原来皆有其规律可循,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呼应,在这套古老而精密的模型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林教授讲解完毕,照例留出答疑时间。他根据今年的干支推演出岁运与司天在泉之气,并结合近期临床所见,分析了当前可能高发的疾病类型,如肝系统问题、目疾、以及与“火”相关的炎症等。
“教授,”一个清冷而熟悉的声音响起,陆清辞从前排站起身,她手中甚至拿着一个平板,上面显示着一些气候数据图表,“您刚才的推演模型,是基**年前观测数据建立的。考虑到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复杂因素,这套模型的预测精度如何用现代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大规模的统计验证?其普适性是否会受到地域和时代变迁的挑战?”她的问题一如既往地精准,直指传统理论与现代实证科学之间的鸿沟。
林教授尚未回答,祝十三却若有所思。他举手得到示意后,起身道:“林教授,陆同学。”他先向两者致意,然后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笃定:“我认为,五运六气或许并非追求对具体天气或单一疾病的精确预言,它更像是一张宏观的**‘天地能量气象图’**。”
他尝试用更易理解的方式阐述:“比如今年,推演显示木火偏盛。我个人在感知和临床中确实发现,许多患者的病状,如情绪易怒、失眠多梦、血压波动、眼目干涩等,其体内气机紊乱的核心,正呈现出一种‘木火升发过亢’的‘气象特征’。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体内在的‘能量场’或‘气机系统’,对天地大环境中这种主导能量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或‘呼应’。五运六气模型,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这种宏观能量趋势对群体及个体健康影响的宝贵工具。”
他的发言,将玄妙的运气学说拉回到了“能量感知”与“气机共振”的层面,既回应了陆清辞对“精确预测”的质疑,又超越了单纯的理论推演,引入了可被“内证”感知的维度。林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激赏,而陆清辞则陷入了沉思,似乎在重新评估这套理论的价值。
傍晚,学生食堂人声鼎沸。祝十三正与张昊、王磊一起吃饭,讨论着下午课堂上的内容。突然,隔壁桌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和痛苦的呜咽声。只见一个男生捂着脖子,脸色涨得通红,眼泪直流,显然是被鱼刺卡住了喉咙。旁边的同学慌忙给他递水、拍背,有人喊着要去校医院。
“让一下,我看看。”祝十三立刻起身过去。他观察了一下男生的状态,在其喉部区域,他能“看”到一股尖锐、凝滞的“金锐之气”梗阻其中,与周围柔和的气机格格不入,正是那根鱼刺所带的病气。
去校医院路途不近,且异物感强烈,患者十分痛苦。祝十三心念电转,决定使用《祝由十三科》中记载的一则小术——“九龙化骨水”。此法专治骨鲠在喉,无需器械,端在咒力与真气的运用。
“同学,别紧张,放松,试着慢慢吞咽一下。”祝十三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他让那男生稍仰起头,自己则右手虚握,仿佛持着一只无形的碗,左手剑指对着“碗”中虚空画符,同时口中低声诵念咒语,其声若有若无,却带着奇异的韵律:
**“云锁深山自在游,雾蒙江南洞内侯。清水洒来金狗叫,净水洒来木鱼头。左手化三千金鸡叫,右手化九万木鱼游。倘有强牙与硬骨,自有九龙来化休。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语念诵间,他指尖一缕极其微弱的淡青色真气,随着符咒的意念,悄无声息地渡入男生喉间那团凝滞的“金锐之气”中。在周围同学看来,祝十三只是做了个奇怪的手势,低声念叨了几句什么。
然而,奇迹发生了。那男生依言尝试着吞咽了一下,原本痛苦扭曲的表情瞬间变为惊愕,他摸了摸自己的脖子,难以置信地说:“好……好了?感觉有什么东西‘化’掉了!一点都不卡了!”
周围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声。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那男生连连向祝十三道谢,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惊奇。张昊和王磊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王磊压低声音对张昊说:“我靠……十三这又是什么操作?隔空化骨?”
**【微信互动 - 李晴】**
回到座位,祝十三拿出手机,看到李晴发来了消息。
李晴:「[图片](一张京大图书馆窗外的晚霞)刚写完一篇稿子,累死啦~你干嘛呢?」
祝十三:「刚在食堂用了个小法子,帮一个同学解决了鱼刺卡喉咙。」
李晴:「啊?鱼刺卡喉?你怎么解决的?不会是……又用针了吧?」
祝十三:「没用针,用了点家里古籍上记载的土法子,念了个咒。」
李晴:「[目瞪口呆表情] 念咒?!这都行?效果怎么样?」
祝十三:「效果很快,鱼刺感消失了。」
李晴:「……十三,我感觉我找的不是个男朋友,是个隐藏在人间的神仙。[膜拜表情] 下次我卡住了也找你!」
祝十三:「[笑] 希望你永远用不上。」
食堂的小插曲并未广泛传播,但在小范围内,祝十三“手段莫测”的名声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晚些时候,祝十三在公寓里回顾日间所学,心中愈发明澈。
五运六气的宏观框架,为他理解天地能量与人体疾病的关联提供了理论基石。而“九龙化骨水”的成功应用,则是祝由秘术在具体、微小病症上的精准体现,证明了“气”的调控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二者,一宏观一微观,一理论一实践,正在他的医道体系中逐渐融合。
他铺开稿纸,再次审视为郑悦制定的治疗方案。结合今日对“木火之气”的理解,他更加确信,郑悦先天心脉的脆弱,其“气象本质”很可能属于某种先天的“火”不足(心阳亏虚)与“木”的疏泄过度(导致血管壁弹性异常)并存且失衡的复杂格局。治疗上,不仅需要《金匮》的温阳建中,《灵枢》的修补气象,更需要依据五运六气的节奏,选择最佳时机,利用天时之力来增强药力、针效与符咒之力。
林教授课堂上的期许,陆清辞严谨的质疑,食堂同学感激的眼神,李晴在微信里带着崇拜的调侃……所有这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推动他向前的力量。
他提起笔,在治疗方案上补充了关于“依据夏至前后,阳气最盛之时,引天火之力以温煦先天心阳”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