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但心理学部317实验室却热火朝天。白板上写满了擦改多次的公式,墙上贴满了数据图表,我们正在经历研究中最关键的阶段——将突破性的想法转化为坚实的理论模型。
“这个参数还是不对。”陈浩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个体差异的权重设置得太高,模型就会过度拟合。”
我们已经在个性化模型的思路上工作了两个月。方舟的算法提供了技术基础,但要将它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还需要大量的调试和验证。
弗洛伊德老师这段时间异常安静,常常整日凝视着白板上的公式,像是在尝试理解这个时代的科学语言。
“需要我帮忙吗?”方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这学期课程很重,但还是经常抽空来实验室。
我指着屏幕上的问题:“我们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捕捉个体特征,又要保留普遍规律。”
方舟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试试分层贝叶斯模型?它天生就适合处理这类问题。”
这个建议让我们豁然开朗。分层模型可以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之间建立联系,正好解决了我们的核心难题。
接下来的三周,我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每天的工作就是调试模型、分析结果、修改参数、再次调试。进展缓慢而痛苦,有时候一整天只能推进一小步。
“我感觉自己在迷宫里打转。”某个深夜,陈浩揉着发红的眼睛说。
我也有同感。但我们都知道,这是理论突破前必经的黑暗。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我们正在分析一组特别清晰的数据——来自一个长期记录梦境的志愿者。她的梦境报告极其详细,情感描述精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看这里,”我指着模型输出的结果,“当她把梦境描述为‘焦虑’时,模型识别出的神经特征与皮肤电反应高度一致。”
陈浩调出其他数据验证:“在其他受试者中也有类似模式!”
我们开始系统地分析所有数据中的这种对应关系。渐渐地,一个清晰的模式浮现出来:尽管每个人的“梦境指纹”不同,但相同的情感体验对应着相似的生理反应模式。
这个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开始重新构建模型,将情感作为连接个体差异与普遍规律的桥梁。
方舟为这个新模型设计了一个优雅的算法架构。我们在实验室的白板前激烈讨论,常常为了一个数学表达争论到深夜。
“这里应该用softmax函数,”方舟坚持,“它能更好地处理多类别情感分类。”
“但我担心会丢失情感的强度信息,”我反驳,“梦境中的情感是有强弱之分的。”
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折中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跨学科合作的魅力——心理学提供问题的深度,数学提供表达的精确,计算机科学提供实现的方法。
模型初步完成的那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测试。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新模型不仅能准确识别梦境中的基本情感,还能评估情感的强度,甚至开始捕捉一些复杂的情感混合状态。
“我们该给它起个名字。”陈浩看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模型说。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叫它“梦境情绪编码模型”(Dream Emotion Encoding Model,简称DEEM)。
论文写作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向学术界清晰地阐述这个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复杂模型?
“要用心理学家能理解的语言,同时不让计算机专家觉得肤浅。”陈浩苦恼地说。
我们反复修改论文结构,精心设计图表,努力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为了一个术语的使用,我们要查阅几十篇文献,确保准确无误。
投稿前夜,李教授仔细审阅了我们的论文。他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迫使我们对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你们的模型很精巧,”他说,“但要记住,一个好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数据,还要能产生新的预测。”
这个建议让我们对论文做了最后一次重大修改,增加了模型对未来研究的预测和指导意义。
论文投出后的等待是煎熬的。我们继续着其他工作,但心思总是不自觉地飘向那篇正在接受审阅的论文。
一个月后,审稿意见回来了。三位审稿人都给出了积极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最让我们激动的是,所有审稿人都认为我们的模型“提供了研究梦境情感的新范式”。
修改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因为审稿人的问题正是我们思考过的,有些甚至是我们已经在着手解决的下一个研究方向。
论文被接收的那天,实验室里一片欢腾。陈浩难得地买了饮料,我们举杯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
“这只是开始,”我说,“DEEM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当然,”陈浩点头,“但至少我们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
那天晚上,我独自在实验室多待了一会儿。打开论文的最终版本,看着我们精心设计的模型图示,心里百感交集。
从大一那个失败的压力与梦境研究,到今天这个被认可的梦境情绪编码模型,这条路走了整整三年。
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夜色中浮现:“恭喜你,小今。你现在不仅是在学习心理学,更是在创造心理学。”
“这要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指导。”
他摇摇头:“我只是个引路人。真正走完这段路的,是你自己。”
我望向窗外,北师大校园在夜色中静谧安详。在这里,我从一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高中生,成长为能够提出新理论的研究者。
DEEM模型的诞生,标志着我科研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前方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探索,更多的奥秘等待揭开。
而我已经准备好,带着这个模型的启示,继续在探索心灵奥秘的道路上前行。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科研,永远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