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的九月,知晓哥毅然告别了那条看似是捷径、实则布满荆棘的体育特长生之路,将全部身心重新投入了浩瀚学海。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的是双重挑战:一是恢复数理化昔日的领先地位,这需要重新梳理知识点,大量做题;二是克服语文和英语这两个需要长期积累的短板,这对他而言,是更艰巨的攻坚战。
没有了追逐欧阳红丽时的那份悸动,没有了在秦丹丹面前的自卑与胆怯,甚至暂时搁置了对崔晓菊那份朦胧而温暖的情愫,此刻的他,心中只有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念——奋斗。他将所有青春期的情感纠葛、失恋的落魄与迷茫,都化作了书山题海间最坚毅的步伐。
为了弥补语文的不足,他像苦行僧一般,疯狂背诵大量的诗词歌赋和优秀范文,将《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中的重要篇目烂熟于心。对于英语,他同样采用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背诵了大量的作文范文和经典课文,反复聆听有限的听力材料,阅读他能找到的一切英文读物,做了数不清的模拟试卷。煤油灯下,他冻裂的手指紧握着笔;晨光熹微中,他朗朗的读书声已回响在校园。
一、金榜题名与现实的冰霜
一九九九年六月,高考放榜。658分!全县第30名!路知晓的名字,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淮河镇。他成功被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海市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未来将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当那张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手上时,知晓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与自豪。这与同班几位选择了体育特长生路径、最终仅考了388分左右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这份喜悦很快便被现实的冰水浇透。那几位同学,或许成绩不如他,但他们有着一米八的帅气身高,有着“高富帅”的家境和与之俱来的优越感,这些都是知晓哥此生难以企及的。
喜悦过后,是冰冷的计算:海市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每年学费6000元;从安徽淮河镇到海市,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路费需要数百元;在大学里,即便再节省,一年的生活费至少也要1000元。这对于早已为给三个哥哥娶媳妇而掏空家底、卖了牛和猪、还欠过高利贷(虽已还清,但元气大伤)、如今连口粮都要靠向舅舅家借麦子的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求助无门的绝望
手握通知书,知晓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他硬着头皮,开始了艰难的求助之路。
他找到大哥路一凤:“哥,我想上大学。”
大哥面露难色,甚至带着一丝不解:“学习有啥用?毕了业一定能找到工作吗?能赚到大钱吗?我不是不想帮,我是真没钱,也没办法。”
他找到村里最富有的路有理,希望能借到一些钱。路有理抽着烟,缓缓说道:“知晓,海市大学是好大学,可你这四年读下来,不是小数目,得好几万。我们……也解决不了啊。”
他找到舅舅李立三,几乎带着最后的希望。舅舅正在地里干活,叹了口气:“娃啊,不是舅舅说你,读书真的有用吗?你看咱们村支书的儿子,大专毕业,不也还在家闲着?我们就是倾家荡产,也供不起你啊。”
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读书无用论”和现实的冰冷所打击。知晓哥灰心丧气地回到家,与父亲路大侠相对无言。
父亲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良久,猛地磕了磕烟袋锅子,声音沙哑却坚定:“你这学,必须上!爹来想办法!”
可是,家里还有什么可以“想办法”的呢?牛早已没了,猪也卖了,粮食为了还债也折腾光了,真正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三、绝境中的微光与转机
无奈的爷俩,只能抓住眼前唯一能产生微薄收益的活计——编竹篮。一个竹篮卖两块钱,父子俩起早贪黑,一天能编十几个,一个月下来,能攒下一千元左右。这笔钱对于学费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七月的烈日下,汗水滴在竹篾上,瞬间蒸发,希望仿佛也随之一点点流逝。
就在父子俩一筹莫展,几乎要被现实压垮之际,一道曙光穿透了阴霾。淮河县一中的一位老师,几经打听,找到了路家。
“知晓同学,你家的情况我们学校听说了。”老师看着眼前这个清瘦却目光坚毅的少年,以及一旁双手布满老茧、神情局促的父亲,语气诚恳,“我们校领导经过研究,决定给你提供一个机会。欢迎你回到县一中复读一年,学校将免除你所有的学费和住宿费,并且每个月提供200元的生活补助。”
这个消息,对于深陷绝境的知晓哥而言,与其说是一根救命稻草,不如说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机缘,一扇在黑暗中重新打开的希望之门!它意味着,他仍然可以留在求学的轨道上,仍然可以继续追逐那个“白大褂”的梦想。只要还能读书,就还有无限的可能。哪怕是复读,也是在为下一次的飞跃积蓄力量。
正所谓:《沁园春·高考》
淮水东流,麦浪千重,汗雨九秋。
忆撑杆飞燕,横空掠影;书山跋涉,题海沉浮。
数理重拾,英文字句,夜半灯花咬笔头。
凭栏处,看红榜题名,热泪难收。
家徒四壁何求?叹学费如山压老叟。
访亲邻借贷,铜钱冷落;高堂编篾,茧手绸缪。
金榜生辉,柴门锁雾,谁解寒门志未休?
东风至,恰恩师送炭,再续吴钩!
这一刻,知晓哥深深体会到,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从来都布满荆棘。金榜题名固然是辉煌的胜利,但跨越现实的经济沟壑,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运气。然而,他骨子里的那份坚韧没有被压垮。恩师的雪中送炭,让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紧紧抓住了这次复读的机会,这并非退缩,而是为了更好的起跳所做的蓄力。他深知,理想的道路注定崎岖,但只要心中的火种不灭,哪怕千难万险,他也必将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最终突破自我,实现那个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人生的医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