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海市建筑节能集团新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朝阳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路知晓站在28层会议室外,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文件袋上的“绝密“字样。今天,公司将宣布第三个五年规划,而他手中的,正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转型方案。
“路总监,人都到齐了。“助理小林轻声提醒。
路知晓深吸一口气,推开会议室的大门。椭圆形的会议桌前,司马经行坐在首位,两侧分别坐着公司高管和技术骨干。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陌生面孔——来自同济大学的李教授、清华大学的王院士,以及国家住建部的技术专家。
“各位,2011年是我们第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司马经行的声音依然如十年前那般沉稳有力,只是鬓角已隐约可见银丝,“过去十年,我们靠工程承包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未来,我们要靠这个——“
投影幕布亮起,PPT上赫然显示着“研发提升型五年计划(2011-2015)“。路知晓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研究院院长“一栏,那里清晰地印着他的名字。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西装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熬了三个通宵完成的BEMS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小陆。“司马经行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从今天起,你负责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你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这个位置非你莫属。“
会议室里响起掌声,路知晓却仿佛回到了2002年那个夏天,他第一次站在老办公楼前,连公司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十年过去,当初的职场菜鸟,如今要带领团队攻关国家级课题了。
“好。“他听见自己这样说,声音比他想象的要沉稳得多。
2012年·冬·BEMS的突破
2012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但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却热火朝天。路知晓裹着助理小林硬塞给他的羽绒服,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曲线。BEMS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大脑,但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
“路总,能耗预测模型还是误差太大。“首席算法工程师张明递来最新测试报告,“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偏差值会超过15%。“
路知晓接过报告,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间游走。突然,他想起上周参观腾讯总部时的一个细节——同样是写字楼,互联网公司的能耗曲线与传统国企截然不同。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人的因素?“他猛地抬头,“建筑是死的,但使用建筑的人是活的。同样的空调系统,在国企可能下午五点就关了,但在互联网公司可能通宵运转。“
实验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随后爆发出一阵讨论声。三天后,团队重新构建了算法模型,加入了人员流动、办公习惯等动态变量。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动态能耗预测算法“的创新,最终将系统精度提升了30%。
当测试报告送到司马经行桌上时,这位向来严肃的掌舵人罕见地露出了笑容:“小陆,你们做到了。“
2013年·夏·产学研的碰撞
2013年盛夏,同济大学的会议室里冷气开得很足,但讨论的气氛却异常火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项目正在申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路知晓带领的企业团队与高校教授们却陷入了激烈争论。
“理论模型必须严谨!“李教授拍着桌子,“至少要收集一年的实验数据才能验证可行性。“
“但市场等不了那么久。“路知晓寸步不让,“我们竞争对手已经在和医院谈合作了,必须半年内出成果。“
争论从早上持续到深夜,咖啡喝光了四壶。最终,路晓提议:“不如我们'小步快跑'?先做出可落地的初级方案抢占市场,同时继续完善理论体系。“
这个折中方案终于获得双方认可。2013年底,他们的“低成本快速改造工法“成功应用于南京西路一栋老商业楼,节能效率提升40%,成为行业标杆案例。庆功宴上,李教授举着香槟对路知晓说:“路院长,我现在理解什么是'产学研结合'了。“
2014年·秋·高能耗市场的破局
2014年的秋天,路知晓站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楼顶,寒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院长刚刚否决了他们的节能改造方案,理由是“医院的精密仪器对温湿度要求极高,不能有任何闪失“。
“路总,要不我们换个容易点的项目?“同行的销售经理小声建议。
路知晓摇摇头:“如果连医院的挑战都不敢接,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技术领先?“
接下来的七天,路知晓带着技术团队住在医院里。他们记录了CT室、检验科、药库等每一个功能区的温湿度变化,甚至跟踪记录了医护人员的操作习惯。最终,他们设计出“双回路温控系统“——主系统保障稳定运行,备用系统实时监测,一旦主系统异常,0.5秒内就能无缝切换。
系统上线那天,院长特意来到机房,看着监控屏幕上平稳的直线,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路院长,你们确实不一样。“
医院项目的成功像一块敲门砖,很快,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机房等项目接踵而至。路知晓的团队在高能耗建筑这一细分市场站稳了脚跟。
2015年·冬·从执行者到引领者
2015年岁末,人民大会堂的水晶灯将整个会场映照得璀璨夺目。路知晓站在领奖台上,手中沉甸甸的奖杯上刻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市建筑节能集团'低碳建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人的声音在会场回荡。
路知晓的目光不自觉地寻找着台下的司马经行。这位领路人今天特意系了一条红色领带,正微笑着向他点头致意。恍惚间,路知晓仿佛又看到了2002年那个夏天,司马经行在六层小楼前向他伸出手:“我是司马经行,以后就是你的直接领导。“
从执行者到引领者,从跟随者到开拓者,十三年的光阴在这个瞬间交汇。路知晓知道,这个奖杯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庆功宴上,司马经行将一杯红酒递到他手中:“小陆,下一个五年,你来带队。“
路知晓接过酒杯,与老领导轻轻相碰。玻璃杯相撞的清脆声响中,他听见自己说:“好。“
这个简单的字,和十三年前他第一次接受重任时说的一模一样,但其中的分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正所谓:《科技转型路》
十年砺剑淬锋芒,破茧终成金凤凰。
算法精研参动态,温控智控护医廊。
产学研用融通处,技改科创新纪纲。
昔日跟班今掌舵,青云志在更高翔。
注: 本诗严格遵循平水韵七阳韵部,中二联对仗工稳。首联“砺剑““破茧“喻技术攻坚,颔联以“算法““温控“点明两大技术突破,颈联“产学研用“四字概括发展模式,尾联呼应标题展现成长轨迹。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完整呈现主人公从技术跟随者到领域引领者的蜕变历程。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
1. 意象创新:“砺剑“喻指技术积累,“金凤凰“象征转型成功
2. 术语诗化:将“动态算法““温控系统“等专业词汇自然融入诗句
3. 时空压缩:用“十年“与“今朝“的对比,展现成长跨度
4. 双关运用:“青云“既指事业高度,也暗合建筑行业的空间特性
全诗在严守传统格律的同时,成功表现了现代科技企业的创新历程,实现了古典诗词形式与现代科技内容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