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缆镇语录 > 开 心 事(附录:漫谈中药保健(426))

开 心 事(附录:漫谈中药保健(426))

    开 心 事

    林有个脾气:把训儿子当作开心事。

    这茬长工资,林没份,便不开心。

    饭不香,菜无味,茶不喝,酒也苦。

    只忘了训斥儿子。

    妻心生一计,对儿耳语,如此如此。

    下午,林下班回家。

    家里一片狼籍,玻璃窗被打碎,玻璃撒了一地。

    撥哪家没种的,干坏事!斳

    撥爸爸是我打碎的,妈说你不开心,你训斥我,就会开心了。所以我妈……斳

    从此,林不再训斥儿子。

    为了让国人吃得更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在近日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近百位专家结合了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健康状况变化,参考了最新营养原理,并结合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等有关要求,修订完成了2022版《指南》。

    那么,与2016版相比,具体有哪些变化?根据新《指南》,怎么吃饭更健康?

    一、六大准则变为八大准则

    1、谷类为主,改为合理搭配

    更加强调膳食模式的整体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即食物种类和重量都需合理化。

    通过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颜色和口味搭配等方式,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例适宜,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满足营养需求,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四点:

    ①坚持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

    ②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果、禽畜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③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④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

    2、更强调“多吃全谷”

    在“多吃蔬果、奶类、大豆”的基础上加入“全谷”,强调了全谷物摄入的必要性。

    与精制米面相比,全谷物可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膳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日常应该将麦片、藜麦、糙米、荞麦、燕麦、大麦等加入到膳食中。

    3、新增两个要点

    【1】提倡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①定时进餐的重要性

    近20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零食消费率呈大幅增加趋势。

    但经常饮食不规律,不仅会增加暴饮暴食风险,进而增加肥胖、超重风险;还会影响肠胃功能,损伤胃肠黏膜,诱发肠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影响到机体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因此,建议大家最好固定三餐时间,定时定量。

    ②水,也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我国约2/3的居民饮水不足。当身体缺水时,以下这些危害可能悄悄来临:

    ①血液流量下降,体内运送氧气量减少,更容易产生疲劳感;

    ②皮肤更脆弱,提早出现皱纹、干燥、老化等;

    ③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风险;

    ④摄入水分不足时,排尿次数减少,增加了结石风险……

    因此,新版《指南》提倡足量饮水、主动喝水、少量多次,低身体活动水平下的成年男性每天应喝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应喝1500ml。

    同时推荐喝白开水或茶水,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

    【2】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烹调建议以白灼、清蒸、水煮、凉拌等清淡方式为主,少煎炸熏烤。

    *挑选食材最重要的是讲究新鲜卫生,并尽量选择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鸡蛋、三文鱼、贝类、芥蓝等。

    *看标签,主要包括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食材在配料里的位置越靠前说明含量越高;营养成分表主要选蛋白含量高些、脂肪和钠含量低些的食品。

    4、兴新食尚变为公筷分餐

    针对疫情,膳食指南2022也提出了新的准则,公筷分餐,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膳食宝塔

    微调了“推荐摄入量”

    1、谷薯类拆分,更讲究多样化搭配

    之前谷薯类一起250-400克;现在直接把薯类拆了出来,即每天谷类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50~150g),另外建议每天薯类50~100g。

    从食物总量来看并没有变化,只是强调了“粗粮+薯类+杂豆”的思维,能更好地提升主食多样化的意识。

    常见的薯类,包括了土豆、山药、芋头、莲藕等,可以代替部分主食。

    2、强调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新版指南将禽畜肉、水产、蛋类合并成“动物性食品”,突出每周2次水产,每天一个蛋。

    *国人吃畜肉较多,特别是猪肉,而水产品相对畜肉来说,脂肪含量较低,且脂肪酸比例也更优质,更有利于心血管系统保护。

    优先推荐富含DHA的三文鱼、鳕鱼、鲈鱼、带鱼、青花鱼,富含锌和铁的蛏子、蛤蜊、牡蛎、河蚌。

    *鸡蛋号称“全营养食品”,其营养价值也近乎完美,含有维生素、叶酸、胆碱、卵磷脂,以及钙、铁、硒等矿物质,所以每天一个是必要的。一些人群担心其胆固醇含量,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个鸡蛋的营养效益远高于其胆固醇的影响。

    3、增加奶及奶制品摄入

    奶及奶制品由300克改为300-500克。

    牛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钙元素,又易于人体消化吸收,既能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又能帮助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是不可多得的“平价滋补品”。

    疫情期间,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也提到要保证各类人群奶类的摄入,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

    除了牛奶,还有酸奶、奶酪、舒化奶、奶粉可以选择。

    4、减少盐摄入

    此次指南中进一步降低了盐的摄入量标准,从每天6g下降到了5g。

    有研究显示,中国居民人均每天吃盐高达10g以上,摄入食盐超标人数高达75%!高盐饮食增加了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风险。所以控盐一直是关键,日常可以这样做:

    日常控盐小技巧:

    ①在菜肴中适当加入葱、姜、蒜、胡椒等香辛调料,帮助掩盖低盐后的清淡口感;

    ②快出锅前放盐,能更好地保留咸味;

    ③平时还可以使用限盐勺子;

    ④尽量选择标有“低盐”、“少盐”或“无盐”的食品。

    3、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国外有一些健康的膳食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如:地中海膳食模式、得舒饮食模式等,而2022版膳食指南首次提出“东方膳食模式”。

    专家们分析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膳食模式和居民健康状况,发现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居民,高血压及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较低、预期寿命较高。

    因此提出以东南沿海一带膳食模式为代表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蔬菜水果豆制品丰富、鱼虾水产多、奶类天天有,并且拥有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

    这样的饮食模式更能避免营养素的缺乏,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了预期寿命。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426)

    一杯丹参饮,护好心血管

    各类心脏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瘀滞、血脉瘀阻的情况。而丹参主要入心,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它也被制成中成药用于冠心病,比如丹参滴丸。

    从现代医学来看,丹参也有很好的扩张血管的作用,还可以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

    【护心丹参茶】

    【配方】丹参20g、生山楂10g、决明子20g、荷叶10g、三七5g、生薏仁100g,用养生壶煎煮30分钟后,即可饮用。

    护肾功法,可以活动气血,增加肾脏血流量,达到补肾的效果,还能缓解坐骨神经痛、利小便,连走路都变得灵活了。

    【方法】双手叉腰,大拇指朝前,四指朝后,顺时针按摩50次,再逆时针按摩50次,力气要稍微大一些。

    一杯调肝饮,疏肝理气美容颜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包括调节气血,调节消化,促进胆汁分泌,通调水道,还和生殖相关。

    如果受到情绪变化、劳累、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就可以导致疏泄功能异常,造成肝气不舒,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打嗝、两肋疼、嘴唇苍白或发紫、指甲有竖纹、大便不成形、急躁易怒,甚至乳腺增生、肝癌。

    尤其女性因为性格原因,更容易肝气郁滞。调理肝气郁滞首先要保持好心态,其次可以常喝调肝养颜饮。

    【调肝养颜饮】

    【配方】玫瑰花2g,藏红花几根,开水冲泡后盖盖焖几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玫瑰花疏肝理气、美容养颜;藏红花活血养颜、解郁安神。两者搭配很适合有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胸闷腹胀、嗳气吞酸、月经不调等表现的肝气郁滞人群。

    【禁忌】有出血,尤其是继发性贫血者,妊娠期或者备孕的女性,以及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一个防衰方,助你耳聪目明

    防衰方——杞菊地黄口服液。在滋养肾阴的基础上增加了清肝明目的功效。

    【杞菊地黄丸】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效】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适宜人群】有腰膝酸软、口干舌燥、眼干眼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肝肾阴虚症状。

    【禁忌】容易上火等湿热人群、阳虚怕冷人群不适合用。

    每天三片醋泡姜,脾胃更健康

    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现代人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油腻等,使得脾胃病十分高发。

    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伤则百病由生”,像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诸多慢性病都与脾胃不好密切相关。

    日常调养脾胃,可以试试国医大师路志正的“秘诀”——醋泡姜。

    【醋泡姜】

    【做法】嫩姜洗净,切成3mm的薄片,加少许食盐腌制半小时;然后将姜片放入罐子中,倒入没过姜片的米醋,用保鲜膜密封后,放入冰箱冷藏,2天后即可食用。

    【功效】醋能活血;姜具有发散、温胃散寒的作用。醋泡姜适合阳虚怕冷、痛经的人,阴虚火旺者不适合。

    一杯代茶饮,益气养阴控血糖

    糖尿病也是越来越常见了,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糖心病、糖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等。所以日常控好血糖非常重要。

    【控糖明目茶】

    【配方】石斛、菊花、桑叶、枸杞各3-5克,泡水做代茶饮即可。

    【方解】桑叶清肝明目、辛散疏风;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补益肝肾、明目;石斛补益五脏、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在喝茶前,还可以把杯盖打开,利用药茶的热气熏一熏眼睛,护眼明目的作用会更强。

    睡子午觉

    张老告诉我们,“子时不睡耗其阴,午时不眠损其阳;损其阳者嗜眠,耗其阴者失眠”。

    中午11点到1点是午时,阳气最盛,此时睡觉可以养肾阳;半夜11点到1点是子时,阴气最盛,此时睡觉可以养肾阴。

    很多中老年人晚上容易失眠,睡眠时间短,这就更需要午睡来增加睡眠的总时长。

    用了40年的养生法:累脑不累心张老还有一个坚持了40年的养生方法,就是累脑不累心。他告诉我们,人可以有很多事情要忙,但累的是脑子而不是心。对个人利益看淡一些,不要斤斤计较,人世间的事放在看破与不破之间,活得放松一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