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工作室的窗台,秦峰就抱着一摞打印好的设计图冲了进来,差点撞翻流浪手边的木料:“浪哥,学生会刚发通知,后天下午公开评审校庆摆件方案,一共三个团队入围,赵天宇那家伙也在!”
流浪正用砂纸打磨一小块黄杨木,听到“赵天宇”三个字,指尖的动作没停:“他怎么会掺和进来?”
“还不是靠他爸的关系,听说他找了城南最大的木雕厂,直接定制了一套红木摆件,光成本就砸了两万。”秦峰把手机递过来,屏幕上是赵天宇朋友圈的炫耀图——一对雕龙的红木花瓶,工艺精致却透着流水线的刻板,“他还放话,说这次订单非他莫属,说咱们这些‘学生玩意儿’上不了台面。”
苏清瑶刚好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学生会的评审规则:“评审占比是设计理念40%、工艺价值30%、性价比30%。赵天宇的摆件虽贵,但校庆预算有限,这是他的软肋。而我们的优势,就在非遗工艺和文化融合上。”
流浪放下砂纸,拿起桌上的设计图——江城大学校门的微缩模型,斗拱结构层层叠叠,每个节点都标注着精确的榫卯尺寸,门楣处还刻着苏清瑶提供的商周青铜云纹。“光有设计图不够,得做个样板出来,让评委亲眼看到榫卯的魅力。”他指着设计图上的斗拱部分,“秦峰,你帮我做个三维模型,标注出每个构件的尺寸;清瑶,麻烦你联系一下你爷爷的老友,建筑系的周教授,他是古建榫卯专家,或许能给我们提提建议。”
接下来的两天,工作室成了木工坊。流浪从王记木作拉来几根烘干的樟木,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用微型刨子和凿子一点点雕琢斗拱构件。王伯也来帮忙,教他用“攒边打槽”的手法处理门板,让木材受力更均匀。“这校庆摆件要放十年八年的,得用老法子处理木料,不然过两年就变形开裂。”老木匠边示范边说,“你这设计里的青铜纹,刻的时候要‘浅入深出’,线条才有力道。”
评审当天,学生会的活动室里挤满了人。赵天宇带着两个工人,抬着那对红木花瓶进来,立刻吸引了不少目光。他瞥见角落里的流浪,嗤笑一声:“流浪,你这是准备用几块碎木头凑数?别浪费评委的时间了。”
流浪没理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工具箱,拿出一个半尺高的校门样板。樟木的香气扑面而来,微缩的校门栩栩如生,斗拱构件严丝合缝,轻轻拨动门楣,整个斗拱结构竟能微微开合,门楣上的青铜云纹在灯光下立体感十足。
“这是……活动斗拱?”评审席上的周教授眼睛一亮,立刻凑了过来,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小伙子,你这斗拱用了‘偷心造’的手法,还加了‘昂’的构件,既保留了古建的韵味,又能活动展示结构,不容易啊。”
流浪点头:“周教授,这斗拱由32个小构件组成,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咬合。门楣的云纹取自商周青铜器,和我们学校的‘格物致知’校训呼应,寓意传承与创新。”他拿起三维模型的平板递给评委,“如果确定合作,我们可以在摆件底部嵌入芯片,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榫卯结构的拆解动画,还有江城古建榫卯的历史介绍。”
评委们传阅着样板和设计图,议论声越来越大。赵天宇的脸色沉了下来,上前一步:“我的红木摆件用的是顶级木料,工艺也出自大厂,比他这小玩意儿有档次多了。”
“档次不是靠木料堆出来的。”周教授放下放大镜,语气严肃,“你的摆件工艺不错,但都是机器雕刻的标准化纹样,没有灵魂。而流浪的作品,每一个榫头都透着匠人的温度,还把非遗技艺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这才是校庆摆件该有的意义。”
学生会**也附和道:“我们的预算是五万,赵同学的方案光木料就超了预算,而流浪同学的方案报价三万,剩下的钱还能用于后续的非遗宣传活动,性价比更高。”
最终,评委们全票通过了流浪的方案。赵天宇气得摔门而去,临走前恶狠狠地瞪了流浪一眼:“你给我等着。”
“叮!主线任务‘拿下校庆摆件订单’完成,奖励匠心值+1000,解锁基础漆艺技艺,获得‘非遗文创推广者’初级称号。”系统提示音刚落,流浪的脑海里就多了漆艺的基础知识——从生漆的调制到简单的髹漆手法,清晰明了。
“太好了!”秦峰激动地抱住流浪,“这下咱们‘匠魂工作室’算是正式开张了!”
苏清瑶也笑着点头:“我已经和周教授沟通过了,他愿意为我们的作品做工艺指导。不过,三十天要做一百套摆件,光靠我们三个肯定不够。”
流浪早有打算,他拿出手机给王伯打了个电话。半小时后,老木匠带着五个老街匠人出现在工作室门口,每人手里都提着工具箱。“这些都是跟着我做了几十年木工的老伙计,听说要做非遗摆件,都主动来帮忙。”王伯拍着胸脯,“流浪,你放心,保证每一套都符合你的要求。”
夕阳下,工作室里挤满了人。老匠人们研究着设计图,年轻人们忙着统计木料和工具,秦峰在电脑上做生产进度表,苏清瑶则在一旁整理青铜纹样的细节。流浪看着眼前的场景,指尖抚过桌上的榫卯样板,忽然想起前世孤苦伶仃的自己。
“浪哥,木料供应商那边我联系好了,明天一早就送货。”秦峰的声音拉回他的思绪。
流浪点头,目光扫过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今晚我们分个工,我和王伯带老匠人们熟悉榫卯构件的尺寸,清瑶负责漆艺的前期准备,秦峰……”他顿了顿,笑着说,“你负责给大家订夜宵,咱们加个班,争取早日开工。”
灯光亮起,工作室里的讨论声、工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热闹的匠人之歌。流浪知道,这一百套榫卯摆件,不仅是工作室的第一笔大单,更是他将非遗带出老街、走向校园的第一步。而远处,赵天宇阴沉着脸坐在车里,看着亮着灯的工作室,眼底闪过一丝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