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轰鸣着驶入上海站,那股子混杂着金属、人群和陌生城市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就把我们从苏州的温婉桂花香里拽了出来,扔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走出车站,站在人流如织的广场上,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魔都”。高楼大厦像钢铁森林一样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玻璃幕墙在秋日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而冰冷的光。车流在高架桥上汇成一条条永不停息的金色河流,喇叭声、引擎声、各地口音的嘈杂声浪,组成一首喧嚣而充满压迫感的交响乐。这里的节奏,比苏州快了不止一个拍子,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时间就是金钱”的焦灼感。
我们一行五人,吴迪区总,我,张旭、陶金金、张聪,像五个背着行囊的探险者,站在这个巨大迷宫的入口,彼此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以及那一丝被繁华表象掩盖下的、初来乍到的茫然。吴迪深吸一口气,推了推鼻梁上的墨镜,率先打破了沉默,恢复了那种干练的领袖气场:“走吧,同志们!别愣着了,先找个窝安顿下来!同程在上海的宏图伟业,还得从找个睡觉的地方开始!”
公司给每人每月三千块的住房补贴,在2016年的上海,听起来不少,但真要在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找个像样的单间,也够呛。我们五个人一合计,决定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先在相对偏一点、但地铁能到的地方合租一套大的,省钱,也方便初期沟通工作。
接下来几天,我们跟着中介,穿梭在嘉定、闵行等区域的小区里,深刻体会到了上海租房市场的现实骨感。不是房子太旧,就是价格远超预算,要么就是地理位置实在不便,通勤时间长得让人绝望。几天奔波下来,大家都有些气馁。
最后,我们在嘉定区一个不算新但管理还算规范的小区,找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套房。房子装修简单,但空间足够大,重要的是离地铁站步行大概十五分钟,在可接受范围内。大家看着彼此疲惫又带着期待的眼神,几乎是异口同声:“就这儿吧!”
房子定下来,分房间又是个“技术活”。吴迪作为区总,又是我们中年纪最长的,自然独享一间主卧。剩下的两间,我们四个怎么分?张旭是团队里唯一的女性,肯定得单独一间。那么最后那一间,就落到了我、陶金金和张聪三个大老爷们头上。张聪主动提出,他在上海有个朋友,可以去那边挤挤,省得我们这里太拥挤。于是,我和陶金金就成了最后一间的室友。陶金金性格直爽,他一边把行李往房间里拖,一边拍着我肩膀说:“老冯,咱俩搭伙了!以后相互照应!”我笑道:“没问题,金金,以后就是室友了!”
就这样,我们五个算是暂时在上海有了个落脚点。那套三居室很快就被我们带来的行李、陆续打印出来的上海地图和市场分析资料填满,客厅的餐桌成了我们临时的会议桌,常常铺满图纸和文件,显得杂乱而充满生机。
安身之后,立命之本提上日程。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同程旅游在上海的线下门店,找到最合适的“出生地”。吴迪给我们明确了方向:瞄准人口密集、商业活跃、白领聚集的区域,交通必须便利,最好靠近地铁口,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租金成本。
“兄弟们,张旭,”吴迪用马克笔敲着铺在餐桌上的巨大上海地图,目光扫过我们每一张脸,“咱们是先锋队,钱有限,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选址,就是决定咱们生死的第一步!都给我把眼睛擦亮了,用脚丈量,用脑子分析!我要看到最真实的数据和最靠谱的分析!”
真正的战斗开始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开启了“暴走”模式。每人划分一片重点区域,背着装满资料、水、干粮和测量工具的双肩包,像侦察兵一样,深入浦东、浦西各个潜在的目标区域。
我负责的重点在普陀区一带。那段时间,我几乎成了普陀区的“活地图”。每天天刚亮就出门,揣着地图和笔记本,沿着一条条街道反复行走。我用脚步丈量临街铺面的实际尺寸,用手机记录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仔细甄别周边有哪些成熟的居民区、新建的写字楼、大型的商业中心,甚至像个商业间谍一样,偷偷观察、记录竞争对手旅行社门店的位置、规模、客流情况。
上海的秋天依然带着暑气,一天走下来,脚上磨出了水泡,汗水一次次浸透衬衫,在后背上结出一圈圈白色的盐渍。我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心里反复掂量、比较:这个地段流量巨大,但租金高昂得令人咋舌,我们初创的门店能否承受?那个区域社区成熟稳定,但竞争对手已经扎堆,我们如何脱颖而出?
张旭心思细腻,她负责的区域,报告里不仅分析了商业氛围,甚至连周边幼儿园、学校的数量和分布都统计了,她认为这能精准反映家庭客户的潜在需求。陶金金性子急,体力好,跑的地方最多,覆盖范围广。张聪则更注重交通枢纽和年轻人群聚集地的考察。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实地勘察、数据对比和激烈的内部讨论,我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江宁路靠近长寿路商圈的一段。这里不是最顶级的核心商圈,但周边老牌居民区密集,生活气息浓厚,同时也有几个建成不久的现代化写字楼,蕴藏着不少白领客源。更重要的是,这里地铁交通非常方便(临近7号线和13号线换乘站),周边生活配套成熟,但大型的、知名的旅行社门店反而相对不多,市场竞争尚未饱和。我觉得,这里有一种“烟火气”与“现代感”交织的独特潜力,很适合我们这种注重服务、走亲民路线的品牌切入,可以打造成为“社区旅行管家”和“白领出行顾问”的双中心。
方向既定,我把自己关在嘉定那个临时的“家”里,熬了两个通宵,整理堆积如山的勘察数据,画出示意图,撰写详细的选址报告。我把周边三公里内的小区数量、大致户数、居民构成分析(从小区新旧、档次推断)、写字楼里的公司类型、员工规模预估,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数量、规模、主要产品线),甚至周边公交线路、到达最近地铁口的准确步行时间都详细列明。最后,我用不小的篇幅阐述了选择这里的核心理由:目标客群清晰且复合(社区居民+上班族),竞争环境相对良性存在差异化竞争空间,租金在可承受范围内,具备打造成区域生活化旅行服务中心的地理潜力。
报告提交给吴迪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吴迪看得非常仔细,不时用笔在上面勾画、提问,问题都很关键。
“老冯,这个小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有更可靠的来源支撑吗?”
“江宁路这一段早晚高峰的车流情况你观察过吗?会不会对客户到店的便利性产生影响?”
“你预估的初始客流量和转化率,具体依据是什么?”
我一一作答,有些数据不够精确的,我承诺立刻再去补充核实。最终,吴迪合上报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靠在椅背上,看着我说:“不错,老冯,功课做得很扎实,考虑得也比较周全。这个地方,我觉得有戏。方案通过了!就定在江宁路!”
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艰难的第一步,我算是迈稳了。
选址定下,紧接着就是更加繁琐和磨人的阶段——装修。公司提供了统一的门店设计VI标准,但具体的施工队寻找、材料采购、进度监督、质量把控,全得我们自己来。
我瞬间从“市场分析师”变成了“全能监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还是毛坯状态的门店里,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油漆的味道。我跟装修队老板反复沟通设计方案,确认每一个细节:灯箱的尺寸和安装位置、背景墙的颜色饱和度、接待台的材质和高度、强弱电线路的走向布局、网络接口的数量……那段时间,我身上总是沾着灰尘和油漆点,手里不是拿着卷尺就是攥着设计图纸,嘴里念叨着的都是各种建材的名称、规格和价格。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一些非核心的物料和设备,我拉着陶金金他们一起,跑遍了上海几个大的建材市场和二手家具市场。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争取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晚上回到嘉定的合租房,常常累得几乎散架,但还要强打精神在电脑前核对当天的采购清单,跟踪物流信息,规划第二天的工作。吴迪则主要负责对接总公司资源,协调各项款项的支付,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也同步提上日程——招聘。门店不能光有漂亮的壳子,还得有能打仗的人。我们打印了简单的招聘广告,上面写着“同程旅游江宁路店招聘旅游顾问”,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和邮箱,然后厚着脸皮,将它们贴在了还未装修完毕、满是灰尘的门店玻璃门上,期待着能有“慧眼识珠”的人看到。
投简历的人确实不少,邮箱里每天都能收到几十封。但仔细筛选下来,符合要求的却不多。要么是毫无行业经验、需要从零教起的小白,培训成本太高;要么是心态浮躁、只盯着高薪提成、缺乏服务意识和耐心的;要么就是对旅游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可以到处玩”的肤浅层面,缺乏专业度和责任感。前后面试了几轮,都不是太理想。眼看着门店硬件一天天成型,软件(人员)却迟迟不到位,我心里开始着急起来。光杆司令,可打不了硬仗啊!
某天下午,我正戴着安全帽,在门店里盯着工人安装最重要的形象灯箱,手机邮箱提示音又响了。我随手点开,是一份新的求职简历。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但扫了几眼后,我的目光停住了,下意识地站直了身体,往门口光线好些的地方走了几步。
这份简历做得并不花哨,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求职者叫何婷,湖北人,毕业于一所不错的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仔细看她的在校经历和实习项目,都跟旅游线路规划、客户服务体验提升相关,能看出她对旅游行业是真心有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思考。她的自荐信写得也很诚恳,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着重表达了自己对服务行业的理解、学习的意愿和做好细节服务的决心。
我心里一动,感觉这个女孩或许和我们之前面试的那些人不一样。我立刻按照简历上留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喂,您好,请问是何婷吗?”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专业,“我这里是同程旅游上海江宁路店,收到了您的简历,觉得您的情况和我们岗位比较匹配,想约您明天下午过来面试一下,您看方便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清晰、略带点紧张但很有礼貌的女声:“啊,您好!方便的,方便的!请问具体地址是?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约好时间地点,又简单提醒了她一些注意事项后,我挂了电话,看着手机屏幕上何婷的简历,心里隐隐有了一丝期待。这个何婷,会不会是我们这个初生门店,亟待拼上的第一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呢?
经过将近三个月没日没夜、连轴转的忙碌,期间解决了无数个大大小小、预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问题,磕磕绊绊,总算,江宁路门店的一切,渐渐从图纸变成了现实,有了令人欣喜的模样。崭新的同程红色logo灯箱在夜色中亮起,显得格外醒目和气派;内部装修简洁明亮,既符合公司的统一VI标准,又透着我精心加入的一些暖色系细节和绿植点缀,试图营造一种专业而又不失亲切、舒适的洽谈环境。办公桌椅、电脑、电话、宣传资料架等设备也基本采购、安装、摆放到位。
站在打扫得一尘不染、空空荡荡、却已然准备就绪的门店里,我环顾四周,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胸中激荡、翻涌。欣喜若狂?确实有!从无到有,从一片毛坯到初具规模,这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这不再只是公司战略蓝图上的一个抽象项目,更像是我冯瑞东在上海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亲手打造起来的第一个“孩子”,一个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实体。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沉甸甸的压力和挑战。店是开起来了,就像一个舞台已经搭好,但能不能吸引观众(客户),演出一场叫好又叫座的大戏(实现盈利和口碑),接下来的运营、获客、服务、管理……才是真正的、更严峻的考验。而目前,人员尤其是合适的、能独当一面的核心人员,始终是最大的短板和不确定性。
第二天下午,我特意提前赶到门店,再次检查了所有细节,确保面试环境整洁、专业。我等待着何婷的到来。这个素未谋面的湖北女孩,会成为我在这里招募到的第一个“兵”,会成为我们一起在上海滩这个巨大的舞台上,鸣锣开道的起点吗?魔都的征程,在门店硬件落成的这一刻,才算是真正拉开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序幕。前路依旧迷茫,竞争依旧激烈,但手里,总算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奋力一搏的阵地。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肩上那份陡然增加的重量,目光却变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