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当着别人的面,把素年的厨艺狠夸了一顿。,最新章节访问:НūНА。其他几人都是与王婶子一个辈分的人,都是做了十多年饭菜的人。她们不觉得素年的厨艺会有王婶说的那么夸张,顶多也就是好吃而已,哪里就能用美味来形容?
而当她们回村在白家吃饭之后,心服口服完全认同了之前王婶说过的话。
胡家经此一事倒是安静了许多。虽然胡霞娘的谩骂声依旧能传到外面,但胡家已经没人敢再冲到白家来算账了!胡父在外做工位回,胡霞的名声毁了不敢在风头上出‘门’,胡霞娘养伤躺在家里也正好由胡霞‘侍’候。但他们家地里的活是没人去做了。
已经到了挖红薯的‘侍’候,村里人先后都已经将自家地里的红薯都挖了回去,就是白家,华琅和白一鸣‘花’了两天时间也将红薯地都收拾了干净。
粮食不够吃的‘侍’候,红薯可是能抵饿,所以红薯在乡下也是作为一个主食,很受看重。
这些日子,素年也卯足劲的绣着绣品,想多存银子好多办些事。等池塘要是挖好了,收拾起来也是极费银子的。
而且菜谱虽然卖给了曹家,但素年经过曹家同意,在家里卖起了卤菜。荤菜虽然村里人不舍得常吃,但放卤水里一起卤的素菜却是不贵又好吃的,比如豆腐干,兰‘花’豆腐和卤‘鸡’蛋。味道香也不贵,很多孩子存够了几文钱就偷偷来素年家买几块卤菜吃。
家里的卤菜就由素文再看着卖,素年做好卤菜放进特意请人制作的纱窗橱里之后,其他的就不用素年‘操’心。
一月之后,白一鸣和华琅已经按照素年的要求将谁田挖成了池塘,根据素年所说用碎石将池塘周围都封了一遍,防止黄鳝打‘洞’离开。然后再将十厘米厚的‘肥’泥放在碎石之上。
因为水田挖了之后就在冒水,开始白一鸣和华琅根本就不懂怎么‘弄’,素年也只是会说,具体‘操’作并不会。最后还是请了别的村里的种田能手挖道通水之后,才解决了问题。
白家的池塘也引起了村里人不少人的注意。不知道白家搞得什么名堂,又是往池塘里铺石子,又是重新‘弄’田埂的。
向与白家关系‘交’好的王婶打听,王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素年说养黄鳝……她根本就不信,黄鳝在他们这里便宜的很,外面田里的也很多,怎么就需要养黄鳝了……所以她以为素年不方便说,而没当真。
这个月里,横山村里还发生了一件不算小的事,胡霞爹被胡霞娘叫回来之后,原本想指望胡霞爹去白家算账。可胡霞爹不但没有找白家麻烦,反而留在家里半月后就将自家的房子给卖了,卖给了同村的黄家。
胡霞爹从别的村里雇了几架牛车搬家,离开横山村时,来送的人不算多,但相比以前胡家在横山村受到的重视,眼下的情况算是落魄了。
于村长对胡家搬离横山村的事表面上出口挽留,实际上巴不得他们家离的远点。免得他们家‘女’儿再来勾搭他儿子。在于村长眼里他儿子什么都好,就算有错也都是别人的错。而且在于村长眼里胡霞小小年纪行事就这么轻浮,他十分看不上,所以胡家离开之后,他除了督促儿子用功读书,还得给儿子挑一个比胡霞更出‘色’的儿媳‘妇’!
在于村长来看,只要胡霞离开横山村,他儿子见不到,再深的感情也会被磨灭,更何况他儿子才多大,哪里会懂的什么长情?
在于村长惋惜的表情中,胡家终于离开了横山村,咯吱咯吱的牛车声响遍了村前的小道。
胡霞爹最后再看一眼横山村,眼中‘阴’霾一片,白家毁了他儿子,现在又毁了他‘女’儿,还伤了他的老婆……
白家欺他胡家,辱他胡家……
有生之年,他一定会不放过白家!缪家不是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吗!他不信白家的运气会一直这么好,他更不信他胡家的运气就这么背!
“孩他爹!真的就这么走了?”胡霞娘身上的刀伤不算重,现在除了不能干重活意外,一些轻巧的事倒是可以做做,这段时间仇恨挤满了她的内心,所以就算每天不干重活在‘床’上修养着,心思重的她也没有胖起来。反而从前看着略胖的身型逐渐消瘦下来,脸上也更加蜡黄憔悴。
“你觉得横山村我们还能住下去吗?”胡霞爹与胡霞娘十多年夫妻,对胡霞娘也不是没有疼惜,但明知道白家跟县令公子有‘交’情,这个傻婆娘还要硬碰硬的去找麻烦……搬了也好,他常在外,眼不见心不烦,而孩她娘与仇人同住一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难怪她忍不住。
胡霞娘怨恨的目光投向已经渐远的村落,久久不落。
胡家离开后,村里最大的谈资就是买了胡家房子的黄长友家了。
黄家一直在村里是最穷最抠‘门’的一家,却没想到他们家居然有能力将胡家的砖瓦房买下来。一时间,眼红的嫉妒的都有。
连白一鸣都意外黄家居然那么有家底,村里人当中恐怕也只有素年没有意外了,黄家两口子几乎年年地里的粮食只留下一半温饱的分量。上山打的猎物也基本全部都卖掉,长年累月也不吃顿荤腥。那么能节省抠‘门’,能省出钱来也很正常。
在黄家买房之后,村里不少人也开始抠‘门’起来。连黄家那样的都住砖瓦房了,他们这些在背后常笑吴家穷酸的人都还住着土房子呢!真是打脸啊!
对于胡家的搬家,素年明面上没说什么,‘私’下里却是让王婶打听,胡家搬去了哪里。
王婶在村里人缘不错,很快打听到的消息:胡家搬去了横岭村。
缪家就是在横岭村。
素年知道胡家对她恨之入骨,所以她倒宁愿胡家继续住在横山村,在她眼皮底下,胡家就算有什么动作,她也好防范。这要是搬去了横岭村,他们再和缪家合伙耍什么手段,她就有些被动了!
不过这也没办法,日后只能凡事当心点了!
把胡家的事放下之后,白家的池塘也都‘弄’妥当了,素年让华琅在池塘里种了一些水芦苇水‘花’生等水植物。并且她开始在家里收黄鳝了。外面大黄鳝也不过五十文一斤,中等的三十到四十文,小的十多文都有。
素年出六十文一斤,但要求很高。她想要的鳝种,不是一般能吃的黄鳝就行的。所黄鳝价格放出去了,对黄鳝的要求也放了出去。雌黄鳝苗条系长,雄鳝越大越好,颜‘色’以黄褐‘色’或青灰‘色’为宜。
这下王婶才明白素年跟她说的话是真的额,她就‘弄’不明白了,这外面都是黄鳝,素年干嘛还要养在家里?就是喜欢吃,每天去买也不是买不到。
素年不方便跟王婶说她卖给曹家酒楼里的菜谱中有二十几道菜谱的原材料就是黄鳝,黄鳝的价格上不上的去她不知道,她只知道,随着曹家主打黄鳝菜肴出来之后,各家饭馆酒楼肯定争相效仿,野生黄鳝肯定会越来越少,到时候她家养的黄鳝就有销路。
因为价格高,倒是让素年收到一些合适的黄鳝。现在是过了黄鳝产卵的季节,所以素年只能慢慢地先收集鳝种。再者野生黄鳝必须驯养一段时间才能产卵,到了明年五六月份,鳝种就驯养的差不多了。
池塘里深不,水深不,被田埂分成一格格,每一格七平方大小。雌黄鳝放养密度为7条\/m2,雄鳝放养密度为2~3条\/m2。
村里人知道素年挖池塘不是养鱼养鹅那些家畜,也不是养藕那些农作物,反而是养那田里沟里尝见的黄鳝,不理解的人占了大多数。
连王婶子都去白家劝过了,本来白家田地就不多,这次又将水田挖成了池塘,来年粮食的收成,肯定少了不少。再加上白一鸣如今没有学堂束的补贴,光靠白家剩余的田地根本就不够生活啊!
素年知道王婶子的好意,但也再次倔强地坚定的要养黄鳝。王婶子劝说不了,只能心里暗暗为他们家着急。
村里没有了胡家,日子一天天地这样平淡又丰富的过着,天气渐冷,下了第一场雪之后,素年明显觉得气温降了不少。观爹和哥哥的棉衣,发觉爹和哥哥的棉衣太旧也太薄了,所以挑了一个太阳天,也没有什么寒风的日子,准备上镇上给他们做两套棉衣,其中也包括华琅的。
年关将近,有些东西也要慢慢买回来,真正到了年关边,年货多少也会涨些价格。
冬天村里的猎户少有上山的,因为上山也没什么猎物好打,所以村里窜‘门’的多起来。但少有人来白家窜‘门’的,白一鸣是读书人又是村里唯一的秀才,所以能跟他说上话又说到一起的真心的不多。以前与于村长还能说上话,自从白一鸣辞了先生一职之后,两家关系就有些僵。
不过白一鸣也不寂寞,没去学堂教书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忙着。
素年就没让他闲过。一直有事忙的团团转,也没那时间胡思‘乱’想,感染那文人特有的忧郁。
白一鸣每天白天干完活之后,晚上就教华琅读书。日子表面上过的还是十分充实,身体也看起来结实很多。
只可惜白一鸣‘私’下跟素年提过,华琅资质一般,读书的作用也只能是修身养‘性’,想要中秀才什么的,那得靠运气了。
素年听了之后,心中有些些失望,如果学文不成,她就得好好为华琅去寻一个会武功的师傅了。不过这事也急不来,铁山镇现在毕竟还未发展起来,一个小地方,也没有那种武功出类拔萃的人。再说拜师也不再简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能做华琅师傅的人,不光要武功好,更重要的人品也不能差。所以这样的人要找到也不容易,只能慢慢来。
这次去镇上买棉衣,素年带着素文一起去的。从上次胡霞娘闹过之后,她总感觉哥哥有些变化,但又说不出来哪里变了。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平时对哥哥也更加照顾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