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塞里斯人,就算做生意,也很难跑到罗马这么远。因此,给他们讲希腊人的情况,他们恐怕不太了解。
不过,在塞里斯,北宋末年的时候,也是一边要面对外来入侵,一边还得看着官家内斗。这种情况,再更夸张一点,应该就是希腊人那种状况了。因此,类比一下,然后简单介绍下罗马当时面对的情况,和希腊人的离谱反应,他们还是可以大概明白,为什么会大家都在竭力避免,再让希腊回来了。
朱元璋自己起家的时候,就没少遇到过内讧的问题。红巾军的失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统属不一、总有人想要趁机搞事。所以给他讲一下,像他这样经历过元末那种抽象环境、阅历十分丰富的人,大概就能理解了。
当然,这方面反过来也一样。要让其他文明的人了解宋朝的情况,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类比。
当初,沙哈鲁派人来到大都,讨论那边的内乱结束之后,如何恢复外交关系。因此,派过来的使者,是特意找的这边的熟人。郭家的人跟他认识,就设宴招待使团。双方谈天说地,乱聊了一通,提到了耶律大石,随后又到两宋之间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中亚人,在很多时候,都对“桃花石”那边的各个区域,傻傻分不清楚。因为西域和河中的君主,也经常以桃花石人自居——在这会儿的人看来,这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时间长了,导致桃花石的区域也越来越大,概念都变得模糊了。
沙哈鲁的使者,倒是了解的多一些,知道那边的情况。但是对于当时的宋朝,还是没有多大实感,一方面觉得它真的很庞大,另一方面又总觉得奇怪。这么一个能控制桃花石核心区的政权,肯定是个伟大的国家,结果居然能这样莫名其妙就完蛋了,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于是,郭氏便向他解释,当时北宋严重的内部问题。郭康这时候突发奇想,说自己知道一首歌,能很好地描述当时北宋首都、汴京城里,市民们的心理状态。
大家都很好奇,便催促他赶紧学着唱几句,让大家听听。郭康于是唱道:
“金兵下城明天依旧爬上来,
岁币交了明年还有一样的债。
玄色小鸟北去无踪影,
二位官家小鸟一样不回来。
……”
大家听了之后,都颇为感慨,使者也表示,大概能理解市民的不满了。不过这歌,听起来怎么有股叶尔羌那边的味儿,倒是让他感觉挺面熟的。难道东京汴梁那边,也是一样的音乐风格么?这么看来,那边的人也自称“桃花石”,应该也是有理有据的了。
大概,面对这种情况,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甚至都可以互相理解吧。
在此后,了解了更多情况之后,明朝那边也就不再说什么了,甚至都有点同情他们……
再后来,朱文奎一家逃到了大都,被巴西尔三世收留下来。借着这个机会,他又指示礼部,等草原交通线恢复,就自称“紫帐汗国”,再来一次朝贡。
海上的贸易,一直时断时续。有时候爪哇元势大,把满剌加那边截住了,使团就没法过去。元人也不太为难贡使,但“令旗钱”和港口关税是免不了的,而且只能把货物送到巨港,和元人交易。
平心而论,他们的价位,比明朝要好不少——早些年,明朝那个“回赐”的价格,跟硬抢都差不多了。这些年好了一些,但还是严重虚高,因此所有国家的贡使,只要有机会,都会尝试夹带和走私。而明朝沿海,也不乏做这种生意的人,其中不少,或明或暗,还都和元人有所关联。
但大家也很清楚,元人把价格降低,乃至帮大家从大明走私,并不是他们心善,只是因为在元明之战中,他们始终是弱势一方。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得到更多支持,只能把姿态摆的低一点。
这些商人,嘴上都喊着自由贸易,但只要有机会,肯定会选择垄断,而且大概率要比大明官府做的更过分。因为官府跟商人终归不是一个生态位,但这些大商人,是真的要和中小商人“与民争利”的。
他们现在显得友善,也是因为明军就在旁边呢。这些元朝士绅,真狠起来是什么样子,人家老朱家自己的经历都是例子了。
所以,只要有机会,也不能让元人那边垄断。
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草原到中亚一带都非常混乱,商队难以安全通过。但到这个时候,局势也稳定了很多。
帖木儿对草原多次用兵,改变了那里的原有局面。而且,经过多次战争,大家形成了新的均势,反而使得大环境稳定了一些。
紫帐汗国也多次随同帖木儿出兵,基本上消除了金帐汗国瓦解之后,南俄草原一带的混乱局面,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出发基地。这些年下来,草原商路也终于可以恢复通行了。
因此,汗廷从萨莱那边,找了几个擅长做生意的蒙古小头人,任命他们为使者,自称“紫帐汗国”。对明朝方面宣称,之前吴王效仿吴太伯事迹,来到泰西劝化列国,他们这些蒙古人也深受感动,因此乐意追随吴王,再来朝贡。
使团也携带了很多物资作为见面礼。这次不是玻璃之类,而是罗斯地区的琥珀、熊皮、珍贵木头,还有几个擅长唱歌跳舞的斯拉夫奴隶等土特产。总之一看,就是金帐汗国故地来的。使团先来到别失八里,和东察合台汗国接头,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混在诸多中亚、草原小国里,又继续朝贡。
在这之前,“紫帐汗国”只是个俗称,很少会在官方场合这么叫。而这之后,他们专门开了个“紫帐汗国”的马甲,自称是吴王拉来的朝贡国,说以往国小力微,因此都没有资格跑去远方搞外交。但现在幸得长生天庇护,在之前的历次战争中捡了漏,控制了金帐汗国瓦解之后,处于权力真空的罗斯-钦察一带地区。
这边之前的主人金帐汗国,就一直奉元朝为宗主。他们崛起之后,各部落都说,现在草原换了汗王,东方也换了合罕,因此也得去东方朝贡才行。所以,他们专门来这边,表达一下心意。
“紫帐汗国”的使团都没有从大都出发,而是帖木儿萨莱那边,自己进行组织的。参与的人员,也都是汗廷自己经营的草原商队,因此大都这边并没有多少动静。
就连筹备商队,采购礼物和交易品——当然字面上都叫贡物,也没有让大都这边操心,而是委托了一位宗王负责。当时,正好在附近打猎的、脱欢的叔叔约翰尼斯那颜,临时被委派了这个任务。
这个安排,还是伊丽莎白太后建议的。她对其他人说,自己丈夫巴西尔是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长大的,一直都过于正经,生活也是简朴过头;而她儿子,在这方面也和他爹差不多。之前,他给安娜送礼物,就不知道挑什么好,最后送了一把元朝人卖来的火铳给人家。让这种人去挑东西,要么太抠门,要么过于讲究实用性,是挑不好的。
现在能够备选的这些人里,约翰尼斯年纪小,记事开始,紫帐汗国就一直是上升期。而且,他也是个闲散宗王,平时没怎么经历过竞争和挫折,从小到大很少吃过苦,因此最会玩。所以,这种事情,就应该让他去主持。
果然,这次的任务完成的很不错,一路打点和最后的朝贡,都进行的很顺利。明朝虽然是反元出身,但对于来朝贡的蒙古人,也没有什么歧视或者排挤。相反,去应天朝贡的蒙古系汗国,数量一点也不少。跟着他们,就能完成任务了。
如此以来,就同时有两份名额,可以采购明朝的铁锅、瓷器等重要物资了。
由于商队一直就没有从大都出发,很长时间里,明朝那边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后来,朱文奎长大了一些,脱欢带他去娘娘庙玩,看到了刚从明朝带回来的一些器物。朱文奎很是羡慕,说自己都没有,脱欢就自己做主,把几个瓷瓶送给了他。
朱文奎把礼物带回去之后,马王妃看了瓷器的年款,发现时间很近。但这段时间以来,爪哇那边一直在交战,海上按理说是没有来往的。陆路的商队,按理说也不可能随便把这种用于赏赐的瓷给私下倒卖出来。不过,具体的原因,也确实说不清楚。
等之后,接触的多了,他们才发现,“大秦国”其实就是这些“罗马人”走海路的商队名;“紫帐汗国”则是他们走陆路的商队名……
而且不仅如此,后来梅尔特姆等人也频繁出入郭氏宅邸和宫廷,连带着一批小亚的土库曼人,也趁机和紫帐汗廷混熟了。他们和脱欢等人商量,说当年罗姆苏丹国还没有完全瓦解的时候,曾经当过伊儿汗国的附庸,也给大都那边朝贡过。在朝贡的时候,他们自称的是“罗姆”,实际上就是“罗马”的当地发音。因此,除了“大秦”,中原那边,应该也有“罗马”的记录。
而之前,紫帐汗国朝贡的时候,都是自称“大秦”。因为汗廷自己都一直认为,“大秦”就是“罗马”在中原的汉语名。
而且,为了套近乎,派去的使者,都是汗廷选出的文化人,进入明朝之后,是直接用汉语和人家交流的。明朝人对此,引以为奇,因为确实没想到,传说里的大秦国居然真的这么“类中国”,都开始教汉语、学汉字了。因为这些原因,记录也十分明确,不会有翻译误解的问题。
经过他们查阅记录,最后发现,哪怕面见朱洪武合罕本人的时候,使者们也是明确用汉语自称“大秦国”,就没有提过“罗马”这两个汉字。所以,这个名号,现在也可以用起来了。
他们之前,已经有了希腊-巴尔干风格的“大秦国”朝贡团;后来,又有了蒙古风格的“紫帐汗国”。现在,大家可以合作,再组建一个突厥风格的“罗马”朝贡团,再蹭一个朝贡名额去。
小亚的那一群贝伊国,都和罗姆苏丹国有些关系,可以出人去朝贡。但是这些国家都太小,凑不够朝贡团所需要的资源,到地方估计也赚不了太多。因此,大家决定,推举紫帐汗国为盟主,他们负责组织使团商队,其他国家则合伙出使者、翻译、护卫等“演员”。
按计划,他们要走巴比伦——波斯——呼罗珊——河中——东察合台这条路线,和之前两条,都做出区别。因此,还要一路上提前做好准备,以贝伊们的名义,打点好路途,给使团做掩护,免得被明朝发现。
至于使团正使,也得找个合适的。紫帐汗国那边的外交官员,现在都太文绉绉了,实在过于“大秦”。而各个贝伊国的代表,又都是经商出身,习惯了油嘴滑舌,一看就是奸诈的商人。总之,虽然这些人确实都擅长外交,肯定可以完成谈判工作,但恐怕没有符合这个人设的。
最后,有人把奥斯曼都拉了进来。
被帖木儿打爆了之后,奥斯曼的几群残部,跑到布尔萨周围的山上,当起了大王。其中最大一支,就是巴耶济德的长子穆罕默德·切莱比率领的。各国使者们考察了一番之后,认为他们这些人,一看就都是突厥土匪的面相,可以说非常合适了。
因此,大家最后拍板,决定由奥斯曼扮演罗马,出使明朝,争取再要来一个朝贡名额。
只是这时候,因为朱文奎那家人的活跃,明朝对紫帐汗国的了解,也迅速增加了。朱文奎等人也去劝脱欢,没必要再去整这个活儿了。经过一通游说,这件事最后才不了了之。
当然,小亚众人还是比较可惜。尤其是奥斯曼方面,一直嘴硬,给朱文奎等人说,他们出门也是罗马使团,和大秦国有什么关系。朱文奎也只好想办法糊弄,最后才把事情给盖过去。
虽然这些事情,多少让人有点戏剧性,但这里终归还是太远,明朝绷不住也没辙……甚至连“大秦国”和“紫帐汗国”都没有取消,因为海路确实不太通,他俩也确实从未一起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