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教导主任精心挑选了一批品学兼优、形象气质佳的学生代表,组成了欢迎队伍。
这些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练习如何整齐地列队、如何热情地鼓掌、如何礼貌地问候,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
在学校的操场上,学生们按照预定的队形排列整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欢迎的动作和口号。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认真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唐言到来的那一刻。
老师在旁边耐心地指导着,纠正他们的姿势和表情,确保每一个动作都规范、自然。
德育处的老师们则忙着收集学生们的问题,他们通过班级群、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学生们在音乐学习、梦想追求等方面遇到的困惑。
老师们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认真地整理着学生们的问题,将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对表述模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询问和澄清。
整个古贤二中都沉浸在一种兴奋而忙碌的氛围中,大家都在为明天唐言的回归全力以赴地准备着。
............
王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手中的笔在校庆活动流程表上缓缓移动,将最后一页的墨迹吹干。
他的指尖在“校友代表发言”那栏停顿了片刻,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桌上的保温杯还冒着热气,印着“古贤一中建校60周年”的红色封皮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可他总觉得心里缺了块拼图。
突然,笔尖在纸上顿住,他猛地拍了下大腿,眼中瞬间亮起光——差点忘了,应该还要联系唐言哪一届的高中同学!
唐言这次能答应回母校做特邀嘉宾,已经让整个校庆筹备组激动了半个月。
这位如今在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创作型歌手,当年在古贤一中只是个总坐在窗边、抱着吉他写歌的安静少年。
王老师起身走到文件柜前,翻出抽屉最底层的文件夹。
那文件夹已经有些陈旧,泛黄的通讯录上还留着十年前的字迹。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指尖划过“高三(2)班”那一页,想起唐言毕业时说的那句“以后要写首歌给母校”,嘴角忍不住上扬。
“唐言一个人回来看校庆,总有些孤单。”
王老师拿起电话,拨通了班长林浩宇的电话,声音里满是期待:
“要是有你们这些老同学陪着,他肯定能想起更多高中的事儿,校庆也能更热闹些..........”
电话那头的林浩宇先是愣了三秒,随后电话里传来一阵翻东西的声响,他激动地说道:
“王老师您没开玩笑吧?唐言真要回来?我这就去联系班里人,在古贤区的,或者不远的,基本都会赶回来!”
挂了电话,王老师重新坐回椅子上,点开那个沉寂了五年的“高三(2)班永不散”微信群。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屏幕上敲下一行字:
“通知个事儿,唐言10月6号回学校参加校庆,想邀请大家一起回来聚聚,有时间的同学在群里说声。”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他端起保温杯喝了口茶,刚放下杯子,手机就开始疯狂震动。
“!!!是我知道的那个唐言吗?唱《起风了》的那个?”
群里第一个冒泡的是当年的文艺委员苏晓萱,后面跟着一连串感叹号。
紧接着,潜水多年的同学纷纷浮出水面。
“我没看错吧?唐言要回古贤二中?”学习委员陈默言惊讶地说道。
“天呐,我昨天还在循环他的《匆匆那年》,今天就看到这消息!”体育委员张磊峰兴奋地喊道。
“必须去!我现在在苏城,可以很快回来!”
生活委员赵雅琪坚定地表示。随着王老师的消息发出,以前高中同学群里直接沸腾了,满屏的消息刷得让人眼花缭乱。
林浩宇紧接着在群里发了个文档:
“大家把能来的时间和联系方式填一下,我统计好给王老师。
对了,咱们要不要准备点小礼物?毕竟这么多年没见了。”
这话一出,群里瞬间分成了好几派。
“我觉得带点古贤区的特产挺好的,让唐言尝尝家乡的味道。”赵雅琪提议道。
“做本当年的照片集怎么样?里面都是咱们高中的回忆,唐言看到肯定会很感动。”苏晓萱满怀期待地说。
“要不咱们一起合唱唐言的歌吧,这多有意义啊!”
张磊峰挥舞着虚拟的拳头。
“你们还记得吗?当年唐言在元旦晚会上唱了首自己写的歌,当时咱们还笑他歌词太青涩。”
苏晓萱突然发了条语音,语气里满是感慨。
群里顿时安静了几秒,随后有人回复。
“当然记得!那时候他抱着吉他站在台上,脸都红了,现在再听他的《阿刁》,完全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
陈默言回忆道。
“可不是嘛,他现在写的歌太戳人了,上次我跟我女儿一起听《天亮了》,两个人都哭了。”
赵雅琪深有感触地说。
话题一旦打开,就像决了堤的洪水,滔滔不绝地奔涌而出。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热烈的氛围如同燃烧的火焰,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纷纷分享着和唐言歌曲有关的故事。
“《万疆》刚发布时,我在公司年会上唱这首歌,被领导夸有家国情怀。当时我就特别骄傲,因为这是唐言写的歌。”
陈默言满脸自豪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骄傲与成就感。
“哇,在公司年会上唱《万疆》,这可太震撼了!”
苏晓萱眼睛亮晶晶的,一脸羡慕:
“这首歌的旋律大气磅礴,歌词更是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你在年会上唱,肯定惊艳全场。”
“没错没错,《万疆》的编曲特别出色,那种宏大的气势一下子就把人给镇住了。”
张磊峰用力地点了点头,激动地补充道:
“唐言在这首歌里把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融合得恰到好处,真不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