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轩刚刚从省城江台回来。
“还顺利吗?”
宋思铭问叶立轩。
叶立轩去省城,是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
“顺利,非常顺利。”
叶立轩马上把第一次见家长的经过跟宋思铭讲述一遍,并重点说了说酒的事,“我按姐夫你的建议,带了一箱苏酒,说是我爸让带的,何靓颖他爸果然就问起了我爸的工作情况,我就都说了。”
见家长前,何靓颖说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叶立轩本来应该顺势把自己的家庭背景,也都说了。
但是叶立轩的脑袋却是一时短路,没有跟上节奏。
临见家长前,叶立轩犯了难。
他很担心,给何靓颖父母留给一个故意隐瞒的不好印象,只得请教宋思铭。
而宋思铭给出的方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带一箱苏北省的苏酒,叶立轩父亲的叶安家在苏北省工作,正好以酒作为切入点。
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说了就好。”
宋思铭微微点头。
其实,何靓颖的父亲何志仁,母亲孙启梅,早就知道叶立轩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知道是他们知道,叶立轩主动说明是主动说明。
“什么时候带何靓颖到苏北?”
宋思铭又问叶立轩。
叶立轩见过何靓颖的父母了,也该何靓颖见叶立轩的父母了。
“下个月初吧,这个月我们的工作都比较忙。”
叶立轩回答道。
“那也没几天了,尽快把工作安排一下,我多给你几天假,你带着何靓颖在苏北多玩几天。”
宋思铭说道。
“谢谢姐夫。”
叶立轩原计划就是多请几天假,没想到自己没说,宋思铭就安排上了。
“对了,你是不是京大附中毕业的?”
宋思铭随后又问起叶立轩。
“是,我是京大附中毕业的。”
叶立轩问道。
“和齐广太副市长是校友?”
宋思铭再确认。
“对。”
“不过我上京大附中的时候,齐副市长已经毕业好多年了。”
叶立轩和齐广太年龄上只差八岁,但却一个是一九届,一个是零七届,差了足足十二届,原因就在于齐广太连续跳级,十四岁的时候,就高中毕业的,而正常人,都是十八岁才高中毕业。
“那你们京大附中是不是还有另外一名知名校友,叫邵建义?”
宋思铭跟叶立轩打听起来。
邵建义也是京大附中毕业,这一点已经证实了,而邵建义还和齐广太一起参加过京大附中的校友大讲堂,这证明邵建义,在京大附中绝非默默无闻。
“邵建义?”
“姐夫你怎么突然问起他了?”
叶立轩有些惊讶。
从这个回应,就能知道,叶立轩不但听说过邵建义,对邵建义的情况还非常了解。
“邵建义在青山投资了一个智能机器人项目,而且,早在十年前,邵建义就开始在青山下面的丰瑞县做生意了。”
宋思铭解释道。
“做生意……邵建义竟然会做生意……”
叶立轩更为惊讶。
旋即,他就向宋思铭介绍他所知道的邵建义,“京大附中是京城公认最好的中学,这些年涌现出了不少的风云人物,其中理科最杰出的代表,肯定是齐广太,齐副市长,他是京大附中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毕业生,在科研界做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而文科最杰出的代表,应该就是邵建义了。”
“哦?”
“邵建义有什么成就,能成为文科最杰出的代表?”
宋思铭好奇道。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在国家日报上,发表了三篇评论员文章。”
叶立轩回答道。
“高中没毕业?国家日报?评论员文章?”
这三个要素,联合到一起,让宋思铭狠狠地咽下一口吐沫。
没有转任地方前,他可是专业写材料的,太清楚国家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是什么水平了。
别说一个高中生,就算是那些大学的教授专家,终其一生,都很难在国家日报上发表评论员文章。
关键,邵建义还一口气发了三篇。
“后来呢?”
宋思铭追问道。
“后来,邵建义被保送到了京大的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之后,直接选调进入国家政策研究室工作。”
叶立轩接着说道。
“那他应该前途一片光明啊!”
这样的开端,宋思铭想不出,邵建义为什么会弃官从商。
“主要是被家里拖累了。”
叶立轩介绍道:“邵建义家世不凡,他的爷爷曾经主政一方,父亲在部委工作,级别同样很高,应该是十一年前吧,邵建义的父亲,牵扯进一桩腐败大案,虽然没有坐牢,但却被开除公职,这件事对邵建义影响很大,没过多久,他就辞职了,之后的很多年,都没有人在京城见过他,甚至他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干什么。”
“怪不得邵建义会说往事不堪回首。”
听叶立轩这么一讲,宋思铭也明白,为什么邵建义不愿意谈及自己的过去了。
像邵建义这种情况,不辞职的话,也没什么问题。
因为,在法律里面,没有老子犯罪儿子也要共同担责的条款。
但是,以后想有很好的发展,是不可能了。
特别是邵建义还是做政策研究的,他就算研究得再好,他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出现在重要刊物上。
所以,还不如辞职,重新开始。
而邵建义重新开始的方式,是先找一个远离京城,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很明显,这个地方就是青山的丰瑞县。
先前,青山市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大友房地产过往的多次拿地过程,进行重新审查,得出的结论是大友房地产拿地时,只是钻了当时政策的漏洞,并没有涉及到违法违规。
说实话,宋思铭是不太相信那个调查结果的。
觉得联合调查组还是在有意无意地捂盖子,不想自揭伤疤。
但现在,得知了邵建义的过往后,宋思铭不得不相信,大友房地产拿地,是真的钻了当时政策的漏洞。
要知道,大友房地产初创时期的操盘手就邵建义,以邵建义的本事,想找几个政策上的漏洞,简直不要太简单。
再加上,邵建义本身出身于高干家庭,自己又在体制内待过,善于维护政府关系,这种事办起来就更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