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兄。”
李五来到陈诚济的家里,欣喜地说道:“我刚刚得到一个好消息。”
陈诚济笑了笑问:“是不是西方人又来了?”
他们福建距离广东不是很远,有些消息想要传播,还是很容易的,比传回金陵要容易多了。
李五说道:“原来陈兄,早就知道了。”
陈诚济说道:“我在粤地也有人,以及有商铺的,我们等了那么久,他们西洋 人,总算又来了。”
其实他们也有些担心,万一西方人不再回来。
不再贪图,来自东方的好处。
或者怕路途遥远,大海危险等,不敢回来。
除了之前赚了一笔,其他的投入,可能要白费了。
幸好的是,也不用等太久。
没有人能抗拒,来自东方的好处。
李五说道:“陈兄,我认为这一次,是和江南商帮竞争的大好机会。”
他们两个商帮的竞争,早就开始了。
主要是江南那边,首先挑事,主动发动斗争。
他们肯定不会挨打,必然反抗。
尽管竞争一事,不会放在表面上,是暗地里进行,但也挺激烈了。
都拿出各自的优势,去对付对方的劣势。
“西方人来了,首先到番禺,再到我们的市舶司,最后才去江南。”
“在番禺的市舶司,他们已经购买部分货物,如果我们再稍微压一压价格,让他们多买一些,又能保证我们利润不会亏,那么江南那些商人,就卖不出多少货物。”
“我们的货,是保证充足的,并且江南有的部分东西,我们也有,不怕竞争。”
“这个争端,不是我们首先挑起的。”
“他们不仁,我们只好不义。”
“陈兄认为如何?”
李五期待地问。
他的心里,还是很不爽江南商帮的行为。
这一切又确实是,江南那边的人先挑起来,他们被迫应战。
只见陈诚济考虑了好久,最终决定道:“想做,那就做,不过……注意分寸,一定不要破坏了殿下的底线。”
他们能有今天,可以赚大钱。
全靠殿下的恩赐。
如果破坏了如今赚钱的环境,胡乱斗争,殿下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李五保证道:“陈兄你放心,这些我都懂,但我们可以注意分寸,江南那边不一定。”
闻言,陈诚济反而淡定了,淡淡道:“那是他们的事情,他们保持不了最好。”
到时候殿下,首先不会放过他们。
这个道理,李五也懂,那就放心了。
最好是那些江南的人,先折腾其他事情乱来。
陈诚济他们只是迫于无奈,不得不和江南的商帮抗衡的。
——
西方人再来的消息,传播得还是特别快。
沿海的商人,纷纷往市舶司去了。
内陆的商人,也在不断找关系,其中大部分关系,还是找到泉州那边,这就让伍宜然感到了威胁。
西方人来了,他自然是喜悦的。
可是陈诚济他们的反击,来得太快太狠了,又让他这个大掌柜有些手忙脚乱。
最重要的是,内陆的资源,都是陈诚济他们联系的。
都在往那边倾向,他们松江府这边,可以得到的不是很多。
伍宜然情急之下,只好去找沈旺聊一聊这件事。
沈旺说道:“陈诚济他们的手段,确实很迅速,也很凌厉,长此下去,对我们不好。”
伍宜然说道:“西方人第二次来,他肯定还会想办法,截断我们的客源。”
具体如何截断?
那就多卖货。
在泉州买的多了,那么在松江买的,就少了。
商场上的斗争,其实就是那么简单。
伍宜然问道:“沈兄,你认为,我们该如何?要不要反击?”
沈旺肯定道:“必须反击,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他们会以为我们是好欺负的,马上安排人,先去和阿德莱德接触。”
他停顿了一会,狠声道:“给西方人放出消息,我们松江市舶司的货物,更便宜,价格更低,比泉州的要低很多,吸引他们过来。”
伍宜然明白,这是要玩价格战,道:“我知道怎么做了。”
没有商人,不喜欢低成本。
他们要和陈诚济玩价格战,就是降低西方人的成本。
那就一起,玩下去。
沈旺叮嘱道:“还是那句话,注意分寸,殿下最不想看到我们破坏他的计划,还有正常交税。”
伍宜然郑重道:“这些就算沈兄不说,我们也知道应该怎么办。”
现在的沈旺,幕后大掌柜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了。
有一种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在背后指点的爽感。
这个大掌柜,当得不知道多舒服。
伍宜然很快,便离开了。
沈旺让沈至他们出来,准备再去市舶司。
新一场的贸易,又要开始了。
过年之前,他们还可以大赚一笔。
今年是个好年啊!
——
来自罗兴为的书信,传送得还是很快的。
朱高炽拿到这封信的时候,第一时间进宫见朱允熥。
从南洋回来,朱高炽不是一直闲着,什么都没做,而是把所有的市舶司,全部走了一遍,制定了很多规矩条例。
其中还包括最重要的税收问题,这些他全部做好,也都安排好了,如今只等西方人的到来。
西方人终于来了。
第一站自然是广州,至于下一站,或者西方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朱高炽暂时不清楚。
毕竟书信的传递,是要时间的。
古代无论交通,还是通讯,都极不便利。
暂时没办法,实时判断西方人的具体位置。
只好先进来上报。
朱高炽来到文化阁,把罗兴为的书信呈上。
朱允熥简单看了看,放心道:“他们终于来了,那么一切按照计划,还有堂兄你的安排进行,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朱高炽点头道:“是!”
“另外,臣还要去看一看,阿德莱德他们。”
他请求离京。
朱允熥肯定不会拒绝,赞同道:“那就去看看,多和他们交流,对了罗兴为的书信上还写,他们同意挖掘运河了。”
苏伊士运河的作用有多大,朱高炽没有亲临其境,暂时无法想象。
就好像没有去过马六甲,就想不到朱允熥为何如此重视马六甲。
朱允熥又道:“到时候让人在南洋的工厂,送一些钢材,或者水泥给他们带回去,毕竟那条运河,我们也要用,需要占据一定的股份,你和他们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