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日渐消沉的模样,朱高炽与朱雄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朱标身为儿子,更是忧心忡忡。
三人私下里商议了数次,都觉得不能任由老朱这般失意下去——这位开国帝王一生刚强,若因闲居无事而郁结于心,迟早会拖垮身体,甚至驾鹤西去。
与其让他沉浸在英雄迟暮的怅然中,不如用当年未竟的宏大目标唤醒他的斗志,让他重新找到精神寄托。
这一日,朱标特意在宫中设下家宴,只请了老朱、朱高炽、朱雄英祖孙四人,没有繁杂的礼仪,也没有多余的侍从,只有一桌热气腾腾的菜肴和几坛老朱爱喝的高粱酒。
席间,朱标先陪着老朱喝了两杯,闲聊了几句家常,气氛渐渐融洽起来。
趁着老朱神色稍缓,朱高炽放下酒杯,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皇爷爷,今日这桌家宴,除了陪您喝酒,孙儿还有件事想问问您——您还记不记得,当年我们爷孙俩在东宫书房,聊过的那个宏大目标?”
老朱闻言,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茫然,显然是一时没能想起。
他愣了愣,皱着眉头沉思片刻,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多年前的画面,脸上的神色从茫然转为惊讶,随即又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原本略带苍白的脸颊瞬间涨得通红,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你是说……你是说当年你要开拓东海贸易时,跟我说的那句话?”老朱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眼中重新燃起了久违的光亮。
朱高炽重重点头,笑着说道:“皇爷爷果然记得!当年孙儿提出要组建东海水师、开拓东海贸易,您还担心耗费巨大、得不偿失,孙儿当时就跟您保证,有朝一日,大明一定能凭借海外贸易的商税,撑起朝廷的全部财政收入,甚至能彻底免除天下农税,让百姓再也不用为赋税所困!”
这句话,老朱一直都记得,如同烙印般刻在心底从未磨灭。
当年朱高炽在东宫书房掷地有声提出设想时,他嘴上虽骂这小子异想天开,心中却深知“免除农税”是历朝历代帝王都不敢奢望的壮举——彼时大明初定,百废待兴,财政收入全靠农税支撑,海外贸易更是一片空白,仅凭商税撑起国库、免除农税,在他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朱高炽说起规划时眼中的坚定与自信,那种对未来的笃定、对民生的牵挂,又让他无法拒绝。
他想起自己早年颠沛流离、饱受赋税之苦的经历,想起登基后誓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誓言,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同意了组建水师、开拓贸易的计划,甚至不惜拿出内帑支持战船建造与港口修缮。
这些年,他亲眼看着东海水师从无到有,掌控东海贸易枢纽,商税逐年攀升;看着北洋水师扬帆远航,开辟美洲航线,将东北亚海域纳入大明海防;看着南洋水师深耕南洋,建立种植园与海关,贸易版图不断扩大。
每一份奏报传来的税收增长数据,每一次水师开拓新航线的捷报,都在印证着朱高炽当年的承诺并非空谈。
他心中也时常会想起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偶尔还会对着奏报上的数字盘算,琢磨着离“免除农税”的日子还有多远。
只是禅位之后,卸下了江山重担,往日的忙碌被清闲取代,英雄迟暮的失落感渐渐涌上心头,那份对盛世的期待也被层层包裹,渐渐淡忘了。
“记得!怎么能不记得!”老朱放下酒杯,语气激动地说道,“当年朕还骂你小子异想天开,天下农税乃是朝廷根基,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哪有免除的道理?可你偏说能做到,还说要让大明百姓过上不用纳粮的日子!”
朱标这时笑着接过话茬,语气中满是欣慰与自豪:“父皇,当年高炽说的话,如今已不再是异想天开,而是近在眼前的事实了!如今三大水师下辖的海关口岸,加上岭北商路的商税与屯田收益,一年的总收入已经高达两千多万两白银,这已经堪比洪武年间朝廷全年的财政总收入了!”
他顿了顿,拿起案上的奏报,递给老朱:“这是上个月的汇总奏报,东海水师商税一千一百万两,北洋水师四百八十万两,南洋水师五百二十万两,岭北商路与屯田收益两百五十万两,加起来足足两千三百五十万两!而且这还只是目前的收入,南洋水师正在组建远洋船队,准备向西开拓西洋商路,一旦成功与西方国家取得联系、达成贸易,那商税关税将会再翻上好几倍!”
“再翻好几倍?”老朱接过奏报,虽然眼神有些昏花,但还是努力看着上面的数字,手指微微颤抖,“那岂不是……岂不是能达到五六千万两?甚至更多?”
“正是!”朱雄英接口说道,“皇爷爷,那些西方国家在海外掠夺了海量金银,却极度缺乏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和铁器,只要商路打通,他们必然会不惜重金采购。到时候,西洋商路带来的收益,恐怕比现在三大水师和岭北商路的总和还要多!”
朱标继续说道:“父皇,您想想,一旦年财政收入达到五六千万两,甚至更多,朝廷的各项开支——军费、官俸、水利、赈灾、基建,都能得到充分保障,而且还会有巨额结余。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就完全有能力免除天下农税,实现高炽当年的承诺,让百姓只知耕耘、不问赋税,真正做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免除农税……让百姓不用纳粮……”老朱喃喃自语,眼中的光亮越来越盛,脸上的激动之色难以掩饰。
他一生征战,推翻元廷,建立大明,初衷便是让天下百姓摆脱压迫、过上好日子。
这些年,他虽严刑峻法、整顿吏治,却也深知农税对百姓的压力,减免农税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愿望,只是受限于财政收入,始终未能实现。
如今,听到这个愿望即将成为现实,他心中的激动与振奋,远比当年登基称帝时还要强烈。
“好!好啊!”老朱猛地一拍桌子,声音也恢复了几分往日的洪亮,“没想到朕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一天!当年你小子说的话,竟然真的要实现了!”
他看着朱高炽,眼中满是赞许与欣慰,“朕没看错你,也没看错标儿,更没看错大明的未来!”
朱高炽见老朱重新振作起来,心中松了口气,笑着说道:“皇爷爷,这都是托您的福!若不是您当年力排众议,支持组建水师、开拓贸易,若不是您打下了坚实的江山基础,我们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如今商路即将打通,农税即将免除,这盛世的到来,有您一半的功劳!”
“是啊父皇,”朱标也说道,“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开拓西洋,稳固边疆,让大明的疆域更加辽阔,让百姓的日子更加富足。您可不能再消沉下去了,您得好好活着,亲眼看着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亲眼看着大明迎来真正的太平盛世,亲眼看着百姓们不用纳粮、安居乐业的模样!”
老朱重重点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爽朗笑容:“好!朕听你们的!朕要好好活着,亲眼看着你们免除农税,亲眼看着大明的商船走遍天下,亲眼看着这盛世到来!朕还要陪着你们,看着大明的疆域越来越大,让四方蛮夷都臣服于大明,让后世子孙都记得,我朱元璋开创的大明,是何等的辉煌!”
说着,他再次端起酒杯,对着三人说道:“来,标儿,高炽,雄英,咱们祖孙四人,共饮此杯,为了即将到来的盛世,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干杯!”
“干杯!”朱标、朱高炽、朱雄英一同端起酒杯,与老朱碰杯,一饮而尽。
酒杯碰撞的声响,在殿内回荡,带着无尽的豪情与期盼。
老朱脸上的消沉与失意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燃烧的斗志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众人都知道,这位开国帝王,又重新找回了属于他的精神寄托,而大明的盛世,也将在这份期盼与努力中,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