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泽安看着跪在地上的陈渊,重重一叹。
随后伸手扶起了他,抹去陈渊额头的灰尘,眼眸含泪道:
“这如何能怪你?你是宁儿视为手足至亲的师哥,是她的兄长,你有危险,就算再重来一百次宁儿也会义无反顾的去救你。”
“同理,若宁儿有危险,我相信你也会义无反顾的去救她...”
“这是宁儿命中该有此劫...”
陈渊痛苦地低下头,不敢直视二老的目光。
先生不在,如今连师妹都护不住。
陈渊忽然觉得自己就算跻身君子境也还是一事无成...
这种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令他身陷自责之中,难以自拔。
而此时后院外,正趴在门上偷听的冯宗元手里的凿子悄然滑落,小脸蛋上早已满是泪水。
他跌坐在石碑边上,抬头仰望着石碑上‘浩然文脉’四个字才刻下一个三点水第一点的痕迹,脑海中先生临别前的话似乎还在回响。
冯宗元不知道什么是‘虚空乱流’,但他听得懂生死不知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怎么好端端的就生死不知了呢?
先生那么厉害,张张嘴就能盖起一大片高楼。
怎么还会生死不知呢?
冯宗元想不明白。
恰好此时墨留从弟子寝房走了过来,穿过了桃花桥,看到跌坐在石碑边上泪流满面的冯宗元,连忙上前道:
“师兄,你怎么了?怎么哭了?”
冯宗元狠狠的抹了把眼泪,重新拿起凿子一脸悲伤道:
“这个石碑刻起来太难了...”
墨留一愣,不禁哑然失笑。
他知道这是四师叔走之前给冯宗元留下的任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有点难。
不过墨留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安慰道:
“师叔这是希望你能借此定性修心,好尽快修行文脉大道。”
冯宗元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墨留笑了笑也没再说话,转身往书院去了。
方才有人跑去寝房通知所有弟子,说是书院的几位大贤都回来了,让大家赶快去相迎。
墨留听到消息便迫不及待的跑了过来。
来到书院前院讲道室时,已经有不少弟子早就到了。
墨留默默找了个位置坐下,抬头望去,果然看到六位与诸多弟子截然不同的前辈坐在前方,面对着众人。
其中便有他那个熟悉的身影。
“果然是陈大哥...”
墨留激动不已,从黔州府一路万里来到天都城,又在书院读书修行了三年,终于见到了幼年时曾对他有莫大恩情的恩人。
讲台上,陈渊似乎也注意到了他。
看着墨留的样子,陈渊只是稍稍回忆便想起这个少年是谁。
没想到他竟然来了京都书院。
所有弟子都到的差不多了,冯宗元依然没有出现。
正打算派人去叫,他却耷拉着脑袋走了过来。
何道哉微微皱眉,正要训斥两句。
陈渊却拉住了他,轻轻摇头。
何道哉立即明白陈渊的意思,以心神传音道:
“他知道了?”
陈渊点了点头。
刚才他与师伯说话的时候冯宗元在后院偷听又怎么可能瞒得住他?
这样也好,反正迟早也是要知道的。
得知实情后,何道哉轻轻叹了口气,示意冯宗元找地方坐下。
所有弟子到齐,何道哉开始训话。
先是告诉众人陆宁儿最近一段时间不会回来,书院一切照旧。
所有弟子按部就班继续读书修行。
过段时间之后,他和李仲明、陈渊三人会回归京都书院,亲自教导他们。
随后便是检查所有人的学习进度和修为高度。
三十六位弟子,修为最高者已有文道六品的境界。
赫然是曾在幼年时就被陈渊传授浩然正气诀的墨留。
其次便是气度不凡的齐文,已有七品修为。
余下弟子全都是八到七品不等。
修为最低的也达到了八品境界。
文道修行,修为与学问成正比,学问越高,修为自然就越高。
所以众弟子的学问高低也基本上一目了然。
做完这些后,何道哉便遣散了诸位弟子。
随后师兄弟几人便凑在一起商议几件事。
第一自然是想办法找到先生陆承安和陆宁儿的踪迹。
这件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头绪。
虚空乱流,那是超越了神游境的力量才能制造的,就算是没有超越神游境也至少是神游大圆满的实力才能引动。
所以当时陈渊在封印魔尊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帝尊,这个天下只有帝尊才有这样的实力和动机。
第二件事则是有关于文道。
如今文道已经被世人熟知,文脉也已经在整个九州天下开始传播。
天下诸国的读书人都开始接触文道的学习,他们也在各国留下了文道传承。
用不了多久,文道修士和读书人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从九州各地冒出来。
但随着万古大劫的日期临近,大家也越来越有种紧迫感。
几十年时间,文道很难发展成仙道武道那样高手辈出。
所以陈渊便提议,着重培养文道高层修行者。
制定专门的策略,来优先培养资质出众的弟子。
尽量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文道初期第一批真正的扛鼎之人。
至少在五十年后,文道除了他们这几位大贤之外,能有一批君子问世。
关于这个提议,众人全都赞成。
开始纷纷献策。
比如如何挑选资质优厚的弟子,如何制造出一批有助于修行初期稳固境界和提升修为的辅佐。
比如文道文宝,能直接灌顶的浩然意境,能让人初级文脉修行者达到顿悟奇效的辅助等等。
并打算将京都书院造就成文脉圣地,所有文脉藏书、秘典应有尽有,天下各地书院的优秀弟子通过考核便能来到京都书院进修。
受文祖墨宝的熏陶,得文脉神通传承。
一系列的举措被提了出来,这也标志着文脉大道真正走向成熟,成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