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青并没有直接答应马歇尔与史迪威等人的请求。
事实上!
苏长青在大的战略层次方面,自然是还需要总部那边的许可。
总部那边同意马歇尔、史迪威等人造访奉北,其实已经是表明了总部首长们的考虑。
不过放弃入关的绝佳时机,这个决定还是不好做的。
这一点!
党内的首长们也是出现了一些争议。
还是老师力排众议,让马歇尔与史迪威等人先行造访奉北。
具体情况,由苏长青给出一定的意见。
同时!
总部也针对此事做更多的考虑。
不过在一些事情上,总部首长们的看法却是出奇的一致。
那就是奉北被收复之后,奉北的建设绝对不能乱。
必须利用好奉北的资源,利用张家父子留下的工业体系,以及小鬼子留下的工业体系。
迅速恢复奉北的生产!
打造工业基地,为大夏国的复兴做出贡献。
在总部没有做出最终决定之前,苏长青自然不会贸然答应马歇尔与史迪威的任何请求。
就在苏长青与马歇尔、史迪威会谈后不久。
来自国际战场和国内局势的新变化,促使奉北野战军和盐安那边,最终做出了关键的抉择。
……
远东战场的惊天逆转,并未能阻止东洋帝国在其他方向的垂死挣扎。
为挽回在大陆的惨重失利,并试图巩固其在占领区的摇摇欲坠的统治。
东洋帝国军部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鄂战役”。
缺乏斗志、指挥混乱的青天党军在这一轮猛攻下,再次上演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溃败。
此战!
青天党军丧师失地,形势急转直下。
这一溃败,彻底耗尽了盟国对青天党政权最后一丝信心。
原本因其代表大国身份而得以参与的开罗会议等高级别盟国磋商。
青天党代表开始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其声音变得无足轻重。
在盟军于欧洲及太平洋战场高歌猛进之际。
青天党战场的持续糜烂显得格外刺眼,严重影响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整体形象和战略协调。
“看来总司令和他的政府,已经证明他们无法承担起一个主要盟国的责任。”
在盐安的窑洞里。
一位首长手持最新的战情通报,他的语气沉静却一针见血,“他们不仅无法有效打击敌人。”
“反而成了消耗盟国援助的无底洞,拖累了整个战局。”
另外一位首长深以为然,他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未来的世界格局。”
“必然由在这场战争中贡献最大的力量来塑造。”
“如果我们不能展现出足以匹配大国地位的实力和担当。”
“那么战后!”
“我们很可能再次沦为列强博弈的棋子。”
“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国内的情况!
自然要考虑!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情况下,率先打起内战。
必然是会丧失民心的。
与青天党开战,是不可取的。
当然,入关消灭在夏北一带的鬼子。
也是可取之策!
但是,灯塔帝国与北极熊帝国等都希望大夏国能够进攻高丽半岛。
一旦同意了他们的这一请求,那战后的世界格局也会朝着对大夏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甚至让大夏成为未来联合国的重要创始国,重要性不言而喻。
毕竟豫湘鄂大战之后,北极熊国、大不列颠帝国与灯塔帝国,似乎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大夏国。
要知道二战结束后,为了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并处理战败国的事务。
国际社会决定在雅尔塔召开重要会议。
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成立联合国,以管理全球事务。
最初,只有灯塔、北极熊、大不列颠三国参与了雅尔塔会议,并同意成立联合国,并设立安理会的扛把子。
然而,最终的五大流动武器贩卖商局面。
却与最初的设想不同,除了灯塔、北极熊、大不列颠外,大夏和好国也成为了五大流动武器贩卖商之一。
在初期的讨论中,轴心国的三大强国——灯塔、北极熊、大不列颠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理事国。
然而,当即将作出决定时。
灯塔国却突然提出让大夏也成为其中之一。
这个提议意味着原本的三大变成了四个,世界的话语权也随之分散。
大不列颠与北极熊两国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
大不列颠国首当其冲地表示反对。
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开天眼。
虽说奉北大战扭转了东亚战局。
但如果奉北野战军能够拿下高丽半岛,对东洋帝国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而一旦达成这一点!
北极熊、灯塔与大不列颠,自然也不会反对大夏成为流动武器贩卖商之一。
从世界格局来看!
拿下高丽半岛对大夏国家利益而言,至关重要。
同时!
库页岛、瀛洲、琉球群岛都在东洋人的手中。
想要从盟军手中拿回这些岛屿,尤其是在我军海军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能够与灯塔等进行亲密合作,战后话语权也更多一些。
当然!
还有苏长青提到的,战后对东洋帝国可能的控制。
在经过深思熟虑。
并与苏长青进行了密集的电报磋商后。
总部最终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原则上同意苏长青所部暂缓原本酝酿的入关南下计划。
转而集中力量,准备发起对高丽半岛的进攻。
以配合盟军在太平洋的总反攻,彻底斩断东洋帝国与大陆的联系。
同时!
命令活动于夏北地区的新四军主力以及五台山根据地的八路军115师。
加强对夏北及平津地区的军事压力。
形成夹击之势!
逐步压缩敌占区,为最终光复整个夏北奠定基础。
奉北野战军的实力虽然强,但从全盘进行考虑。
利用这个时间点,发展奉北的重工业。
对八路军与新四军等部队的武装加大力度。
我军的精锐部队,也就不只是奉北野战军一支了。
毕竟平衡!
也是至关重要的。
战略方向既定!
苏长青深知强大的军事力量离不开坚实的后方支撑。
奉北!
这片刚刚沐浴战火重归和平的黑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
苏长青在给总部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设想——“奉北振兴第一个五年计划”。
旨在利用北满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小鬼子遗留的(虽遭破坏但骨架尚存)工业设施。
结合从灯塔人那里“敲诈”来的部分资金、技术和急需物资,快速将奉北建设成为强大的重工业基地和稳固的大后方。
这一设想,得到了总部首长们的高度赞赏和全力支持。
“长青同志很有远见嘛!” 一位首长拿着电报,对身边的几位首长笑道,“打仗他是把好手,搞建设也不含糊。”
“这个五年计划!”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很好!”
“告诉长青。”
“放手去干,总部支持他!”
在苏长青的规划下,奉北大地顿时变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在鞍山、本溪等地,修复和扩建钢铁厂的工程昼夜不停。
高炉重新喷吐出滚滚浓烟,钢花飞溅,铁水奔流。
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被组织起来,甚至从全国各地秘密招募、聘请,投入到恢复和扩大生产中。
利用灯塔帝国援助的部分精密机床和技术资料,奉北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
在常春、奉天地,原有的铁路机车车辆厂、飞机修理厂被迅速整合。
同时,土地改革在奉北轰轰烈烈的进行着。
奉北广袤的黑土地被有序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伴随着“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初步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
奉北行政公署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和初步选育的良种,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化肥。
一个个大型国营农场开始筹建,旨在示范和推广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
丰收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奉北军民的需求,更有余力支援其他根据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同时,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火柴、肥皂等轻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在苏长青的放权与授意下,高副政委以及管理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
他们有效整合了遗留的工业基础、北满根据地的原有资源,和奉北地区庞大的人力。
以一种高效而务实的方式推动着奉北的复兴。
整个奉北根据地仿佛一台刚刚加满油、校准好的巨大机器,开始轰然作响,全速运转。
与此同时!
在与马歇尔和史迪威的后续谈判中,苏长青可不会放过这个从灯塔帝国手中,大捞特捞好处的机会。
“马歇尔将军!”
“史迪威将军,” 苏长青在谈判桌上气定神闲,“跨过鸭绿江。”
“进攻东洋帝国重兵布防的高丽,并非简单的军事行动。”
“这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撑,需要更新更犀利的装备,尤其是两栖登陆舰艇、重型轰炸机和更多的运输机。”
我的部队经历了奉北苦战,急需休整和补充。”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确保在主力东进后,奉北这个大后方,能够持续为前线输血。”
“因此!”
“贵国承诺的援助,必须足额、及时到位。”
“并且,我们需要一部分关键工业设备和技术转让,以增强我们自身的‘造血’能力。”
面对苏长青摆出的实际困难和有理有据的要求。
急于在远东开辟第二地面战场以减轻太平洋压力的马歇尔。
在经过与国内激烈磋商后,最终做出了大幅度让步。
一笔数额惊人的美元贷款、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从罐头食品到卡车、汽油)、以及一批对于奉北工业体系至关重要的机床和技术图纸。
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奉北。
这无疑为奉北的“五年计划”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就在奉北的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时。
一支由苏长青授意,由大批地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精锐警卫部队组成的特殊勘探队。
经过数月艰苦的钻探,在一个寒风凛冽的黄昏。
位于安达附近的一处探井,突然喷涌出了黝黑粘稠的工业血液——原油!
这片早就被苏长青划为军事禁止区的区域,竟然发现了规模极为庞大的油田。
这一消息!
令众人欣喜若狂!
“出油了!”
“出油了!” 浑身沾满泥浆的勘探队员们发出了震天的欢呼,许多人激动地相拥而泣。
毕竟这意味着奉北乃至整个大夏,即将摆脱“贫油”的帽子。
拥有了支撑现代工业和国防体系的宝贵战略资源!
而有石油出现,也意味着大夏国的石油出现被封锁局面。
也不至于因为封锁,而无石油可用。
几天之后!
一家在津门出版的英文报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一则语焉不详的短讯,提及“据传在满洲某地可能发现了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苗头”。
这则消息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迅速引起来了不小的风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