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 第 433 章 组织考察结束

第 433 章 组织考察结束

    周二上午八点四十五分,李毅飞提前十五分钟到达京城组织部大楼。

    李毅飞身着深色西装,白衬衫搭配深蓝色领带,整个人显得沉稳干练。

    在接待处完成严格的身份核验后,工作人员引领他来到三楼的一间小型会议室。

    会议室约二十平米,布置简洁庄重。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擦得锃亮,正中央摆放着党旗和国旗。

    靠墙的位置放着几盆绿植,为严肃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气。

    工作人员为他泡了一杯绿茶,轻声告知:"李书记请稍坐,周部长他们正在开个短会,九点准时过来。"

    李毅飞在靠门的位置坐下,轻轻调整了一下坐姿。

    他注意到会议室里安装着摄像头,墙角还放着录音设备。

    这种阵仗让他意识到,今天的谈话可能非同一般。

    九点整,会议室门被准时推开。

    组部副部长周振华率先走进来,身后跟着干部局局长王建军和政策研究室主任孙伟。

    李毅飞立即起身相迎。

    "毅飞同志,路上辛苦了。"周振华微笑着与他握手,目光敏锐却不失温和。

    "各位领导好,不辛苦。"李毅飞与三位领导一一握手,注意到他们都带着笔记本和文件袋。

    众人落座后,周振华开门见山:"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深入了解你在工真市的工作情况。不要有压力,实事求是地谈就好。"

    谈话从工真市的基本情况开始。

    李毅飞用十分钟时间简要汇报了工真市这两年来的主要工作。

    李毅飞特别注重用数据和实例说话:"去年全市GDP增长8.2%,但更让我欣慰的是,民生支出占比提高了三个百分点,达到了42%。"

    "听说你们在化解金融风险时,采取了很特别的做法?"周振华突然问道。

    李毅飞心里微微一紧,知道重点来了。"是的。当时我们面临十五亿城投债到期的压力,融资渠道又被切断。"

    李毅飞详细讲述了整个过程,特别强调了市民自发募捐的细节,"三天时间,从企业家到普通市民,甚至还有小学生捐出压岁钱,总共筹集了三亿资金。"

    王建军插话问道:"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考虑过向省里求援?"

    "考虑过,也尝试过。"李毅飞如实回答,"但当时情况特殊,省里也有不同意见。我们最终决定依靠自身力量,同时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孙伟仔细记录着,接着问:"我们注意到,你在工真市推动的'暖心驿站'、'城市记忆街区'等项目,与传统的发展思路不太一样。这些创新举措是基于什么考虑?"

    李毅飞沉思片刻,认真回答:"我认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一个外卖小哥能有地方热饭休息,一个老兵面馆能继续经营,这些看似小事,却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

    "但是在推进过程中,肯定遇到不少阻力吧?"周振华追问。

    "确实。"李毅飞坦然承认,"有认识上的分歧,也有利益上的冲突。比如我们拒绝了一个五十亿的高污染项目,当时就有不少人说我'不会算经济账'。"

    "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认为要算大账、算长远账。"李毅飞语气坚定,"那个项目虽然能在短期内拉动GDP,但会给环境带来永久性伤害。

    现在我们引进的智能制造企业,虽然单个规模不大,但发展前景更好,也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谈话进行到一半时,工作人员进来添水。

    李毅飞注意到周振华看了眼时间,知道谈话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谈谈班子建设吧。"周振华转换话题,"作为市委书记,你是如何带队伍的?"

    李毅飞从民主决策、分工负责、团结协作等方面做了汇报,特别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在处理一个敏感问题时,班子成员意见分歧很大。

    我们连续开了三次常委会,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共识。

    我觉得,班子的战斗力就在于能够求同存异。"

    "听说你在工真市的群众满意度很高,"王建军问道,"对此你怎么看?"

    李毅飞谦虚地说:"这是工真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谈话接近尾声时,周振华合上笔记本,意味深长地问:"如果组织上给你压更重的担子,你有什么想法?"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李毅飞感到心跳加速,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回答:"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会牢记初心使命,尽心尽力工作。"

    周振华与其他两位领导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说:"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毅飞同志,你在工真市的工作很有特色。组织上会认真研究。"

    "谢谢各位领导。"李毅飞起身,与三位领导再次握手。

    离开组织部大楼,坐进车里,李毅飞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这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问题之深入、涉及范围之广,都超出了他的预期。

    回程的飞机上,李毅飞仔细回味着谈话的每一个细节。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谈话,更像是一次深度考察。特别是最后那个关于"压担子"的问题,更是意味深长。

    与此同时,在组织部的会议室里,周振华等人正在交换意见。

    "这个干部不错。"王建军首先发言,"思路清晰,作风务实,特别是在重大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担当精神。"

    孙伟补充道:"我研究过工真市的发展模式,很有创新性。最难得的是,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了实处。"

    周振华沉吟道:"确实是个好苗子。不过还要再考察。安排调研组去工真市实地看看,不仅要听干部怎么说,更要听群众怎么评价。"

    "好的,我这就安排。"王建军点头。

    三天后,组织部的一个三人调研组悄然抵达工真市。

    他们没有通知市委,而是以"政策调研"的名义,深入基层进行暗访。

    在智能机器人公司,调研组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年轻创始人告诉调研组成员:"李书记从来不搞形式主义,每次来都是直奔主题,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城北工业园区,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以前办事要找关系,现在只要符合规定,一路绿灯。这种营商环境的变化,我们都记在心里。"

    更让调研组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街头随机采访时,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说出李毅飞推动的几项民生工程。

    "李书记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办事。"一位老市民激动地说,"这样的干部,我们拥护!"

    一周后,调研组带着厚厚的调研材料返回京城。

    与此同时,李毅飞也感受到了些许不同——之前处处掣肘的刘一昆突然变得客气起来,省里的各项审批也顺畅了许多。

    这天晚上,李毅飞接到岳父苏保国的电话:"组织部的调研组刚回来,对你的评价很不错。不过你要沉住气,继续把工真市的工作做好。"

    "我明白,爸。"李毅飞回答,"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会尽己所能。"

    挂了电话,李毅飞望着工真市的万家灯火。

    这座城市在他的治理下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而他的政治生涯,或许也将迎来新的转折。

    但无论如何,他都会坚守初心,继续为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奋斗。

    夜深了,李毅飞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在这个关键时期,他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

    而对于未来,李毅飞既充满期待,也保持着应有的清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