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 第141章 共和曙光照神州

第141章 共和曙光照神州

    武昌城的二月,天高云淡,长江上千帆竞渡。从三天前开始,四面八方的道路就被车马人流堵得水泄不通。蒙古草原的牧民骑着骏马来了,云贵高原的山民翻山越岭来了,东南沿海的渔民扬帆破浪来了,连远在西北的各族代表也都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我的老天爷,这得有多少人啊!"老船工郑大福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望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手都有些发抖。他身边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赵德胜,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也忍不住惊叹:"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

    在临时改建成总统府的武昌红楼里,向拯民对着一面穿衣镜,仔细整理着崭新的服装。这套服装是他特意为今天设计的——立领、四个口袋,既不同于前朝官服,也区别于西式礼服。

    "总统,时辰快到了。"覃玉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她今天穿着干练的制服,胸前别着一枚雪魄徽章,"各地代表都已经入座,受阅部队也准备就绪。"

    向拯民转过身,温和地问:"都安排妥当了?"

    "放心吧,"覃玉笑道,"光是馒头就准备了十万个,饮水点设了五十处,医疗站随时待命。柳明带着文书们在各处记录,保证不漏掉任何一个珍贵瞬间。"

    这时,窗外传来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向拯民走到窗前,只见一头威风凛凛的白虎正缓步穿过人群,所到之处,人们纷纷让开道路,许多少数民族代表更是激动地跪拜。

    "雪魄也到了。"向拯民微微一笑,"走吧,别让百姓等久了。"

    盛典台设在黄鹤楼前的广场上,背靠滚滚长江。当向拯民登上高台时,数十万人的广场瞬间安静下来。阳光照在他身上,那身朴素的中山装仿佛镀了一层金边。

    雪魄安静地卧在台侧,金色的眼眸扫视着全场。

    向拯民环视台下那一张张期盼的面孔,缓缓开口。没有华丽的辞藻,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透过特制的传声筒,传遍整个广场:

    "同胞们!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要庆祝某个王朝的建立,也不是要歌颂某个帝王的功绩。今天,我们要共同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华夏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待掌声稍歇,他继续说道:"什么是共和?共和就是,从此再也没有皇帝,没有奴才!共和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不论来自哪个民族,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国家的主人!"

    台下,来自漠南蒙古的***老人激动地抹着眼泪,用生硬的汉语对身旁的赵老栓说:"听见了吗?咱们...咱们也是主人了!"

    赵老栓紧紧攥着怀里那张印着雪魄图腾的地契,一个劲地点头。

    向拯民的声音渐渐高昂:"我们曾经四分五裂,曾经任人欺凌。但今天,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从漠北草原到南海诸岛,从西域戈壁到东海之滨,这万里山河,永远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家园!"

    这时,雪魄突然站起身,发出一声震天动地的长啸,仿佛在应和这番宣言。这神奇的一幕让全场沸腾,许多少数民族代表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看啊!连山神都认可共和国!"一个苗族头人高声呼喊。

    向拯民最后说道:"这条路,我们走得不容易。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普通百姓默默奉献,才换来今天的曙光。让我们铭记所有为这片土地付出过的人,然后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天下大同的新华夏!"

    "天下大同!新华夏!"数十万人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阅兵式开始了。

    首先走过的是陆军方阵。李过、覃宏武等将领骑着战马,率领着来自各大军区的精锐部队。战士们穿着统一的军装,手持新式步枪,步伐整齐划一。

    当一支由各族战士组成的混编方阵走过时,观礼台上爆发出特别热烈的掌声。蒙古骑兵、藏族弓手、苗族猎手...他们并肩前行,象征着多民族共同守护的共和国。

    "还记得当年在滇南吗?"李过低声对身旁的覃宏武说,"那时他们还要用竹弓毒箭对付我们。"

    覃宏武感慨道:"现在都是保家卫国的兄弟了。"

    海军方阵别具一格。陈永福率领的水兵们抬着巨大的战舰模型,模型上飘扬着绘有雪魄图腾的海军旗。

    "这是我们自己建造的铁甲舰!"陈永福自豪地向观礼台介绍,"从此以后,万里海疆,再不容外敌侵犯!"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工业建设者的方阵。阿铁带着工人们,推着蒸汽机模型和新式机床走过广场。周大山老人穿着崭新的工装,胸前挂满了奖章,激动地向人群挥手。

    "爷爷!爷爷!"他的小孙子在观礼台上又蹦又跳。

    郑大福看着那些工业模型,喃喃自语:"这才几年光景...木船变铁舰,打铁变炼钢..."

    盛典一直持续到黄昏。当晚,武昌城灯火通明,长江上燃放起绚烂的烟花。

    在总统府的小会议室里,却是一片宁静。向拯民、覃玉、柳明等核心人物聚在一起,做着最后的总结。

    "今天很成功。"向拯民欣慰地说,"但我们要记住,建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覃玉汇报着各项数据:"今天到场观礼的超过五十万人,无一例安全事故。各地发来的贺电已经堆满了三个房间。"

    柳明则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今天的记录稿:"总统,这篇《建国大典记》,我要把它刻版印刷,发往全国各地,让后世永远记住今天。"

    "不仅要发往全国,"向拯民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灯火,"还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东方睡狮已醒,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诞生了。"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雪魄的图案。长江依旧奔流不息,如同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正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

    在遥远的边陲哨所,在偏远的山村学堂,在繁忙的工厂车间,无数华夏儿女都在这一刻仰望着同一片星空。他们或许听不懂太多大道理,但他们知道——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任何人的奴才,他们是共和国的主人。

    这一夜,注定无眠。这一页历史,刚刚翻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