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最重孝道,这种案子只要捅到刑狱司,就算董家在京城有关系也没人敢袒护。
董光耀会被依法处置。
曹德既不用担任何罪名,还能为民除害。
明明有更加高明的方式,曹德偏要以暴制暴。
一介草民不论对错,只要是官宦子弟,官府中人发生龌龊,板子必然要先打到曹德身上。
若不是汪有道,高师爷和曹德关系不错。
换个人的当县令,曹德恐怕已经进去了。
“晚辈当时只想着尽快除掉董光耀,免得他再害百姓,没考虑这么多,多谢老大人指点。”
“你年轻有胆识,心系百姓,但光有这些不够,做事得讲章法,不能一味蛮干,看你是块可塑之才,老夫才跟你说这些,希望你以后能收敛性子,多想想后果。”
“晚辈记在心里了,以后定当三思而后行。”
曹德诚恳道。
唐清晏点点头,话锋一转道:“董家的麻烦,老夫已经帮你摆平了,他们本想派人来青石村报复,老夫托人给京城的老友递了话,董家理亏,这事就到此为止了,不会再找你们麻烦,你莫要因此愤愤不平,更不得因此而惹是生非。”
曹德连忙起身行礼:“多谢老大人出手相助,晚辈无以为报,今后老大人有任何差遣,晚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唐清晏大概率是想培养一个得力人手,曹德正好顺势表忠心。
唐清晏笑着摆手道:“坐下吧,老夫帮你也是为了这一方百姓,你在当地威望很高,把保境安民做好,就算是报答老夫了。”
曹德眼圈一转,说道:“多谢老大人抬爱,晚辈确实想为县里百姓做点实事,这些日子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想向老大人请教一二。”
“哦,什么事?”
唐清晏随口问道。
“白河县周边土地肥沃,按理说该是北地粮仓,偏偏大部分良田都荒着,只因为一个字,水。”
原打算下月再说,既然今天碰上了,索性择日不如撞日。
唐清晏刚刚那番话,不见得全都是敲打和提醒。
或许也有考察曹德的意思在里头。
唐清晏点点头。
常人眼中,北地凉州属于不毛之地,夏季风沙漫天,冬季大雪飘飘。
干旱天灾,兵连祸结不断。
唯有当地人和官府清楚,凉州并非都是不毛之地。
有着一大片千里沃土。
而这片沃土,恰恰就在二人脚下。
以白河县为起点,土地肥的流油。
得益于一座常年积雪的大山。
冰雪融化,形成了大片绿洲和肥沃耕地。
西戎称这座山为天之山,汉人则称呼它南山。
南山与百兽岭遥相呼应,中间地带又被称为河西走廊。
古云有云。
八百里秦川,不如一个庆阳原。
“时过境迁,当地河床越来越低,田地比河床高出一大截,雪水流不到地里,只能眼睁睁看着良田荒废。”
唐清晏话中满是惋惜。
曾经的千里沃土,如今即将成为新的不毛之地。
“晚辈这些日子四处勘察,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能够让雪水重新灌溉土地。”
“什么办法!”
唐清晏大喜过望。
“凿山通水,飞槽渡水。”
“这是何意?”
唐清晏愣住了。
听懂了字面意思,却不知这些办法如何解决灌溉难题。
曹德缓缓解释道:“晚辈觉得可以在山壁上凿一条隧道,把冰雪融水引到山的另一侧,然后顺着山势用木材和石材搭建悬空水槽,也就是飞槽,让水顺着飞槽流下来,这样就能解决土高水低的问题,把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唐清晏眉头一皱道:“凿山……搭建飞槽,工程量可不小啊,而且风险大,万一隧道凿不通,或者飞糟蹋了怎么办?”
“晚辈提前勘察过地形,山体开凿不算困难。”
曹德如数家珍介绍着山体坚固程度,可以进行人工开凿。
而且隧道不用太宽,能容水流通过就行。
开凿的时候采取分阶段进行法。
先挖小段,加固好以后再往下挖。
至于飞槽,采用粗壮的圆木做支架,上面铺设石板,再用石灰勾缝。
保证稳固的前提下,还能缩减工期。
就算下雨下雪,也不用担心垮塌。
“届时,在隧道出口处建一个蓄水池,把春夏两季多余的雪水存起来,到了秋冬缺水的时候再用,这样一年四季都能保证灌溉,只要这个工程完成,万亩荒芜的良田都能用上水。”
“青石村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接济周边的村子,整个白河县再无荒废的农田,甚至还能大量开荒,将庆阳原重新变成北地江南,鱼米之乡。”
“北地江南!”
唐清晏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惊讶。
“你可知这种事情以前从未有人敢尝试,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大祸?”
唐清晏反问道。
“晚辈知道风险,可是为了当地百姓,晚辈愿意冒险一试。”
曹德正色道。
唐清晏目光审视着一脸自信的曹德,仿佛第一次认识这小子。
觉得曹德有勇无谋,需要自己敲打点拨。
没想到能想出这样宏大且可行的计划。
“你仔细说说具体内容。”
紧接着,唐清晏问出了一系列专业问题。
“隧道大概凿穿三里地,穿过南山把水引到白河县。”
曹德如数家珍的提及飞槽从隧道出口开始,然后顺着山坡往下搭。
最高处大概两丈,最低处和地面平齐。
这样一来。
水流能自然往下流,不用额外费力。
“完成之前,每隔一段建一个闸口,百姓们可以根据田地的需要放水。”
耳听曹德面面俱到的介绍,唐清晏眼里的惊讶越来越浓。
到了最后,目光中甚至带上了几分震撼。
在朝为官之时,唐清晏见过不少水利工程,却从未见过如此巧妙的设计。
既解决了土高水低的难题。
又考虑到了后续的使用和维护。
简直是神来之笔。
原本的敲打之意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年轻人的无限期许。
曾在工部任职数年,唐清晏对水利工程的成本,规模,难度再清楚不过。
计划虽妙。
可实际落地也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