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乱世悍匪,先娶个老婆再说! > 第一卷 第165章 凿山通水,飞槽渡水

第一卷 第165章 凿山通水,飞槽渡水

    朝廷最重孝道,这种案子只要捅到刑狱司,就算董家在京城有关系也没人敢袒护。

    董光耀会被依法处置。

    曹德既不用担任何罪名,还能为民除害。

    明明有更加高明的方式,曹德偏要以暴制暴。

    一介草民不论对错,只要是官宦子弟,官府中人发生龌龊,板子必然要先打到曹德身上。

    若不是汪有道,高师爷和曹德关系不错。

    换个人的当县令,曹德恐怕已经进去了。

    “晚辈当时只想着尽快除掉董光耀,免得他再害百姓,没考虑这么多,多谢老大人指点。”

    “你年轻有胆识,心系百姓,但光有这些不够,做事得讲章法,不能一味蛮干,看你是块可塑之才,老夫才跟你说这些,希望你以后能收敛性子,多想想后果。”

    “晚辈记在心里了,以后定当三思而后行。”

    曹德诚恳道。

    唐清晏点点头,话锋一转道:“董家的麻烦,老夫已经帮你摆平了,他们本想派人来青石村报复,老夫托人给京城的老友递了话,董家理亏,这事就到此为止了,不会再找你们麻烦,你莫要因此愤愤不平,更不得因此而惹是生非。”

    曹德连忙起身行礼:“多谢老大人出手相助,晚辈无以为报,今后老大人有任何差遣,晚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唐清晏大概率是想培养一个得力人手,曹德正好顺势表忠心。

    唐清晏笑着摆手道:“坐下吧,老夫帮你也是为了这一方百姓,你在当地威望很高,把保境安民做好,就算是报答老夫了。”

    曹德眼圈一转,说道:“多谢老大人抬爱,晚辈确实想为县里百姓做点实事,这些日子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想向老大人请教一二。”

    “哦,什么事?”

    唐清晏随口问道。

    “白河县周边土地肥沃,按理说该是北地粮仓,偏偏大部分良田都荒着,只因为一个字,水。”

    原打算下月再说,既然今天碰上了,索性择日不如撞日。

    唐清晏刚刚那番话,不见得全都是敲打和提醒。

    或许也有考察曹德的意思在里头。

    唐清晏点点头。

    常人眼中,北地凉州属于不毛之地,夏季风沙漫天,冬季大雪飘飘。

    干旱天灾,兵连祸结不断。

    唯有当地人和官府清楚,凉州并非都是不毛之地。

    有着一大片千里沃土。

    而这片沃土,恰恰就在二人脚下。

    以白河县为起点,土地肥的流油。

    得益于一座常年积雪的大山。

    冰雪融化,形成了大片绿洲和肥沃耕地。

    西戎称这座山为天之山,汉人则称呼它南山。

    南山与百兽岭遥相呼应,中间地带又被称为河西走廊。

    古云有云。

    八百里秦川,不如一个庆阳原。

    “时过境迁,当地河床越来越低,田地比河床高出一大截,雪水流不到地里,只能眼睁睁看着良田荒废。”

    唐清晏话中满是惋惜。

    曾经的千里沃土,如今即将成为新的不毛之地。

    “晚辈这些日子四处勘察,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能够让雪水重新灌溉土地。”

    “什么办法!”

    唐清晏大喜过望。

    “凿山通水,飞槽渡水。”

    “这是何意?”

    唐清晏愣住了。

    听懂了字面意思,却不知这些办法如何解决灌溉难题。

    曹德缓缓解释道:“晚辈觉得可以在山壁上凿一条隧道,把冰雪融水引到山的另一侧,然后顺着山势用木材和石材搭建悬空水槽,也就是飞槽,让水顺着飞槽流下来,这样就能解决土高水低的问题,把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唐清晏眉头一皱道:“凿山……搭建飞槽,工程量可不小啊,而且风险大,万一隧道凿不通,或者飞糟蹋了怎么办?”

    “晚辈提前勘察过地形,山体开凿不算困难。”

    曹德如数家珍介绍着山体坚固程度,可以进行人工开凿。

    而且隧道不用太宽,能容水流通过就行。

    开凿的时候采取分阶段进行法。

    先挖小段,加固好以后再往下挖。

    至于飞槽,采用粗壮的圆木做支架,上面铺设石板,再用石灰勾缝。

    保证稳固的前提下,还能缩减工期。

    就算下雨下雪,也不用担心垮塌。

    “届时,在隧道出口处建一个蓄水池,把春夏两季多余的雪水存起来,到了秋冬缺水的时候再用,这样一年四季都能保证灌溉,只要这个工程完成,万亩荒芜的良田都能用上水。”

    “青石村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接济周边的村子,整个白河县再无荒废的农田,甚至还能大量开荒,将庆阳原重新变成北地江南,鱼米之乡。”

    “北地江南!”

    唐清晏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眼神里满是惊讶。

    “你可知这种事情以前从未有人敢尝试,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大祸?”

    唐清晏反问道。

    “晚辈知道风险,可是为了当地百姓,晚辈愿意冒险一试。”

    曹德正色道。

    唐清晏目光审视着一脸自信的曹德,仿佛第一次认识这小子。

    觉得曹德有勇无谋,需要自己敲打点拨。

    没想到能想出这样宏大且可行的计划。

    “你仔细说说具体内容。”

    紧接着,唐清晏问出了一系列专业问题。

    “隧道大概凿穿三里地,穿过南山把水引到白河县。”

    曹德如数家珍的提及飞槽从隧道出口开始,然后顺着山坡往下搭。

    最高处大概两丈,最低处和地面平齐。

    这样一来。

    水流能自然往下流,不用额外费力。

    “完成之前,每隔一段建一个闸口,百姓们可以根据田地的需要放水。”

    耳听曹德面面俱到的介绍,唐清晏眼里的惊讶越来越浓。

    到了最后,目光中甚至带上了几分震撼。

    在朝为官之时,唐清晏见过不少水利工程,却从未见过如此巧妙的设计。

    既解决了土高水低的难题。

    又考虑到了后续的使用和维护。

    简直是神来之笔。

    原本的敲打之意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年轻人的无限期许。

    曾在工部任职数年,唐清晏对水利工程的成本,规模,难度再清楚不过。

    计划虽妙。

    可实际落地也绝非易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