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 第一卷 第55章 大明科技!

第一卷 第55章 大明科技!

    阎应元,历史上他的官阶并不高,不过是江阴一名典史。

    但他并非江阴人,而是出自北直隶顺天府通县,通州人士。

    崇祯十四年他受命南下担任江阴典史。

    直至三十八岁殉国时仍是典史。

    阎应元无功名,甚至连院试的门槛都没迈过。

    他身量壮阔,力大过人,凭一身武勇得了京仓大使的位置,负责料理粮仓。

    如今的大明因科举而震动朝野,但与阎应元并无关系。

    前些日子,锦衣卫押解公文途经他乡,竟到他家借宿。

    饭后,那名锦衣卫与他闲聊几句,忽然劝他参加武举。

    大明的科举制度向来先文后武,两者相隔一两月,但崇祯下令文武并举同开。

    临走时,那锦衣卫竟硬塞下十两银子给他做盘缠。

    又给了一封所谓到京城可照应一二的信件。

    “你若不去,大明必少一员猛将。”

    阎应元不信。

    他不信自己会成为驰骋沙场的将军。

    但鬼使神差,却还是踏上了去往京城的道路。

    当他安顿在朝廷为举子准备的住所时,那名锦衣卫这才松了一口气。

    将“此人已到”的消息飞快传回皇宫。

    他是真怕这小子不来。

    指挥使说得很明白,这是陛下亲下的旨意。

    阎应元若不来,他也别回来了。

    ……

    “臣,徐光启请罪,万死!”

    双鬓斑白的徐光启跪伏在地,声音颤抖。

    崇祯对王承恩一摆手。

    “赐座。”

    徐光启六十五岁。

    这位老臣因信奉天主教遭受种种非议。

    但他从西洋传教士那里学来的却远比旁人想象的多。

    他译出了《几何原本》前六卷。

    编写出了《农政全书》,同时修订了《崇祯历书》。

    更重要的是,他酷爱火器铸造。

    与他的学生孙元化不同,他不仅喜欢造炮,更喜欢在战场上亲自操炮。

    他的知识面之所以如此宽泛,从农业到数学,从火器到历法,只因两个字……太闲。

    他在翰林院的工作就是抄书、改错字。

    后来调到礼部、鸿胪寺,也不过是整理外文典籍。

    正因为闲,又常与洋人打交道,才越发沉迷西方器物。

    “徐光启,抬起头来。”

    徐光启忐忑抬头,崇祯定定看着他,缓缓开口。

    “若有一天,大明船坚炮利,远征西洋。

    发现那里地广人稀、物产丰盈、军力孱弱。

    你会怎么做?”

    徐光启愣住,半晌才低声吐出两个字。

    “征服。”

    这不是他本心,但却是最现实的答案。

    “若反过来呢?”

    徐光启脸色骤变,胸膛剧烈起伏。

    “臣……明白了。”

    崇祯之所以敲打他,是因为这老小子此时正迷恋天主教。

    被他们宣传的什么博爱、和平,深信不疑。

    崇祯让他明白,这些不过是弱者自我安慰的幻梦。

    若有一天西洋舰队横渡大海,见大明地广人丰却虚弱无力。

    那一刻,一切慈悲与信仰都是幌子。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鸦片、赔款、割地……

    那些后世的种种屈辱,皆因两个字。

    弱!

    富!

    弱而富,就是原罪。

    “朕准备重开王恭厂,将军器局与兵仗局从工部与内府剥离。

    统一并入王恭厂,由你统筹,专责火器铸造与研发。”

    军器局属工部,主造火铳、火炮。

    兵仗局属内府,打造三眼神铳、弗朗机等精细器械。

    王恭厂则是生产火药的地方。

    王恭厂之所以关闭,全因天启大爆炸所致。

    那场灾难死伤两万余人,且大部分为工匠。

    整个大明军工体系分属不同衙门,各自分拨银粮,管理更是一团浆糊。

    克扣成风,贪腐严重。

    运往前线的炮弹里,哑弹比例更是惊人。

    贪腐已将大明变成了一头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后世批评孙承宗只守不攻,殊不知他最清楚大明底子有多薄。

    若无魏忠贤掌控内府时提供的无掺假炮弹,宁锦大捷根本不会出现。

    魏忠贤说过一句最实在的话。

    “奴虽残缺,但奴知家国大义。

    哪些钱能拿,哪些钱不能碰,奴分得清。”

    一个阉人都明白的道理,后世那些所谓将军却不懂?

    哎!可悲可叹!

    “臣愿肝脑涂地!”

    徐光启叩首。

    崇祯递给他一叠纸张。

    “大明火炮弊端极多,射程近、装填慢,大将军炮更是沉重易炸膛。

    你需从火药入手,使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崇祯懂火炮的理论,但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具体实现还得靠真正懂行的人。

    另一份图纸,他已给了一旁的孙元化。

    那是……迫击炮。

    大明的火炮,在明末几乎成了定时炸弹。

    炸膛并非偶发,而是常态。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两个,材料不过关,工艺跟不上。

    炮管内部粗糙,光洁度几乎为零。

    尺寸精度全凭工匠的眼力,受压不均便成了家常便饭。

    至于那沉重到离谱的炮座,看似稳固,实则只是为了勉强抵住后坐力。

    可就算如此,炮座震裂的事情依旧屡见不鲜。

    当然,这是和后世工业标准对比的结果。

    单论现在的科技水平,大明的军工还是制霸这个时代的。

    但对明军来说,这些缺陷就是每天要赌命面对的现实。

    火炮所用的弹种也远未成熟。

    实心弹(铁球、石球)专打城墙。

    散弹以铁砂铅丸喷射杀敌。

    威力最大的开花弹也不过是薄皮铸铁、青铜壳加火药加引信。

    而所谓的火箭弹更像是烟花竹筒,大多被军队当成照明物使用。

    因此,想让大明的火器体系脱胎换骨,崇祯心里非常清楚,关键点只有两个。

    火药配比与金属提纯。

    光靠生铁和青铜,连最粗陋的掷弹筒都造不出来,更别说后世的迫击炮。

    作为穿越者,他知道无数现代的冶金方法。

    但他明白,那些技术放在大明完全无法实现。

    唯一能依靠的是已有的水力锻铁技术。

    只是动力太弱。

    于是,王恭厂的新址被他直接定在密云。

    那是北京外最重要的边关重镇。

    也是瀑布落差二百余米最多之地。

    理论他能给,至于如何将瀑布之力转成强大动能,那就得靠他们了。

    孙元化今年四十六岁,是典型的技术狂人。

    在接过崇祯写满提纯模型的纸张后,他当场就在东暖阁的地上盘腿坐下。

    开始推算。

    王承恩被吓得张大了嘴。

    而另一个疯子,毕懋康更夸张。

    他原本要到崇祯八年才改良出燧发枪,如今却被崇祯提前给拉来了。

    他接过图纸后整个人直接扑倒在地,盯着图纸上每道线条,越看越发狂。

    因为崇祯给他的,不只是燧发枪结构。

    还有撞针、枪机与早期子弹的雏形。

    这相当于让一个还在摆弄火绳枪的人,看到了整整两百年后的武器理念。

    毕懋康揪着自己的头发喃喃自语,像是中了魔怔。

    徐光启在一旁调配火药比例。

    孙元化紧盯金属提纯原理。

    毕懋康沉入未来的枪械世界。

    只有王徵,看上去最冷静。

    但也只是看上去。

    崇祯让跟着天启干木匠活的小太监,照他画的图纸打造出一座简易蒸汽机模型。

    模型虽粗糙,却仍能以蒸汽驱动铁制小风车不停旋转。

    王徵先看模型,再看手中的图纸,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一艘小舟模型。

    他盯着蒸汽机与小舟看了一遍又一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然后,他也疯了。

    崇祯心里一动,果然。

    一直有野史说,王徵打造过“火船自去”,也叫自行舟,是真的。

    而那艘能靠蒸汽航行的船,极可能在大明覆灭后,在满清禁火器政策下彻底被抹除。

    他妈的满狗害我华夏不浅。

    竟还有人恬不知耻的已满清后裔自傲!!!

    东暖阁里炉火渐旺,几个技术狂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寒冷、饥饿与时间。

    崇祯没有打扰他们,只让王承恩添了几盆炭火,自己退了出去。

    自穿越以来,他从未有一天敢真正停下。

    如今明末的科技猛人悉数被他提前唤醒。

    又有足够的银钱与资源交给他们支配。

    也许,几个人能让大明军工强到无法想象的程度。

    大明正在被他硬生生推向一条从未有人踏过的道路。

    他回头望了一眼辽东方向。

    你们……再无踏入中原半步的可能。

    崇祯阻止了王承恩准备轿辇,迈步朝午门外走去。

    “陪朕去明堂瞧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