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夏华带着丁宵音、赵炎等三十余人以及吴宜与史可法同行前往南京。史可法这趟返回南京不完全是为了给夏华安排官职,他是大忙人,要操心的事太多了,他隔三差五就南京江北两地跑。
旌旗猎猎,刀枪森森,人喊马嘶,一路风烟和尘土。
队伍里的一辆特别的大马车上,史可法、夏华、吴宜同车而坐,这是史可法特别交代的。
“你就是吴...吴国公的三女儿?”史可法仔细地凝视着吴宜。
吴宜郑重地向史可法欠身施礼:“回阁部,小女子正是吴...吴三桂的三女儿。”
史可法眼神幽微、表情复杂:“有何为证?”
吴宜取出她当初被夏华掳走时随身带的几件有吴家标志的贴身物品呈交给史可法。
史可法接过来细细地、反复地端详着,半晌后,他把物品还给吴宜,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脸上表情复杂至极,涌动着浓浓的悲凉和哀伤,还有一种茫然和怅然:“他...真的是降清了?”那晚在扬州府衙,他就从夏华口中知道了吴三桂叛明降清的事,但还不太相信,也难以相信。
吴宜重重地、神色果决地点头:“是的,阁部,他并非与鞑虏联手,而是向鞑虏投降了,他现在已经是鞑虏的平西王,已经剃掉头发留起了鞑虏的金钱鼠尾辫,已经穿上鞑虏的衣冠服装,已经成为鞑虏伪帝顺治和多尔衮的奴才,已经正在率领他的旧部攻杀着我汉家的军民、为鞑虏侵占着我汉家的土地。”
在说这番大义凛然但又痛苦无比的话时,吴宜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史可法的身体微微地晃动着,他看向车窗外,眼神空洞。
同在车上的夏华不动声色地看着这幕,内心唏嘘不已。
刚才,史可法和吴宜在提到吴三桂时对这人的称呼都很耐人寻味,吴宜本该称吴三桂“家父”,但她在稍迟疑后对吴三桂直呼其名,原因无需多言,至于史可法,并未称呼吴三桂“吴总兵”“平西伯”等,更没有骂他“吴贼”之类的词,而是称呼他“吴国公”,为何?因为这是南明朝廷最新敕封吴三桂的官爵。
吴三桂叛明降清、引清军入关,弘光朝是什么反应呢?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对吴三桂“大加称赞”,敕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赏赐白银五万两、米十万石等等。
魔幻吧?魔幻,但这是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魔幻的事呢?首先,弘光朝压根不清楚吴三桂和满清的关系,北京城是被李自成的军队攻陷的,崇祯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大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之手而非满清,所以,弘光朝对李自成恨之入骨,认为吴三桂的行为是“借助清军反击流寇,收复京师,给崇祯帝报了仇”,为大明朝立下了盖世奇功,岂能不重重封赏?
其次,南明弘光朝的军事国策是“联虏平寇”,啥意思?意思就是:联合鞑虏平定流寇。
毫无疑问,南明的主要外敌有两个,一个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军,二是满洲人,左右开弓同时打两个肯定不行,必须拉拢其中一个打另外一个,南明的选择就是联合满洲人打起义军,吴三桂“联合清军大败顺军”在南明高层们看来完美符合南明的军事国策,此举堪称功在社稷。
史可法身为弘光朝的兵部尚书,赞同这个“联虏平寇”策略吗?赞同,他对此非常赞同,并一直不遗余力地实施着该策略。
想到这里,夏华忍不住在心里叹口气,人无完人,史可法固然是光风霁月、流芳百世的大忠臣,但他缺点不少,最大的就是战略目光短浅,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满洲人的野心,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联合清军对付起义军纯属与虎谋皮、饮鸩止渴,最终只会作茧自缚、自掘坟墓。
在从夏华、吴宜这里获知了这些真实而残酷的关于北方局势的信息后,史可法的精神和信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让他心乱如麻甚至不知所措。
后世有很多人批评史可法等人赞同“联虏平寇”是战略短视,但他们忽略了这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李自成的顺朝是灭亡明朝的直接“凶手”,南明在政治上根本就无法与顺朝联盟,否则就会丧失中华正统的法理,必须二选一的话,南明只能选满洲人作为盟友。
良久后,史可法神色惘然地喃喃道:“他为何要降清呢?难道非要降清不可吗?他为何不继续忠于大明、只与满洲人暂时联手呢?”
“因为满洲人不接受与他联手,只接受他投降。”夏华开口道。
史可法微微愕然地看向夏华。
夏华严肃地、缓缓地道:“阁部,我从辽东来,曾屡屡亲眼目睹鞑虏是如何虐杀、凌辱我汉家同胞的,他们穷凶极恶,视我汉人如猪狗,烧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欠下了我汉家滔天的血债,我汉家与鞑虏堪称不共戴天,朝廷试图联合他们对付流寇,这实在令人不安呀!”
“对!对!”吴宜急切地帮腔道,“史阁部,我也亲眼看到过鞑子兵们是如何残暴不仁、心狠手辣地杀戮和欺辱我们汉人的,他们就是一群披着人皮的畜生!所以,所以...”她眼中泪水滚滚,“所以我爹投降鞑子后,就算他是我爹,我也不认他了!”
史可法心神震动着,他勉强辩解:“鞑虏的恶行,我当然是知道的,我从来没认为他们是我大明的朋友,只是...只是...凡事都要分个轻重缓急,京师是流寇攻破的,崇祯皇帝陛下也是流寇逼死的,流寇是反贼,他们是要颠覆我大明、改朝换代的,鞑虏不同,鞑虏虽贪暴,但他们只想霸占关外、劫掠关内,图取钱粮财物,对我汉家山河和九州神器并无觊觎之心...”
夏华听得只想苦笑长叹,南明的高层们之所以选择联虏平寇,要么是愚蠢,要么是天真,史可法无疑属于后者。
史可法是弘光朝的兵部尚书、江北明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夏华以后的顶头上司和政治上的靠山,他如果思想天真,带来的危害自然是重大的,夏华必须慢慢地纠正他的错误观念。
在斟词酌句了一会儿后,夏华推心置腹地道:“阁部,您方才所言确实有理,数十年来,鞑虏不管是在努尔哈赤时期还是在皇太极时期,都无染指中原之心,他们就是一群蛮夷强盗,每次侵袭关内都不图土地,只图钱粮财物和男女人丁,每次都只怀着抢一把、捞一笔的念头,但,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的鞑虏已经跟以前不同了。
鞑虏现今的酋魁多尔衮不但强悍凶横,而且狼子野心,有着极大的野望,意欲逐鹿九州、问鼎中原,夺取我汉家山河。阁部,为什么多尔衮只接受吴三桂投降,而不接受与他联手呢?此獠的深谋远虑,可谓昭然若揭,他如果还把大明朝视为中原之主、中华正宗,就不会威逼大明朝的高级官将叛明降清,他此举证明他在心里已不把大明朝视为正统,图谋取而代之。”
史可法陷入默然,没有反驳夏华,他在战略上是有些天真,但不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就在数日前,他接到了多尔衮的亲笔信,信中,多尔衮以中华正统自居,扬言满清要“联闯平南”,要求南明“顺应天命”,表明满清已不再把南明视为明朝的延续,认为南明是明朝被顺朝推翻后的“余孽”,顺朝是明朝后的中华新朝,满清又灭了顺朝,便是新的中华新朝。
多尔衮的嚣张完全印证了夏华所言非虚。
看到史可法的战略观念已有所动摇,夏华趁热打铁:“阁部,多尔衮此獠非常狡诈阴毒,他心知肚明满洲人这么多年来屡屡侵袭、劫掠关内,杀、辱、掳我汉人无数,抢我汉人钱粮财物亦无数,我汉人无不对满洲人恨入心髓,满洲人在汉地可谓恶名昭彰、臭名远扬,如果满洲人就这么入关侵略,必遭汉人强烈反抗,
所以,此獠虚伪无耻地打着为崇祯皇帝陛下报仇、为大明朝报仇的旗号,悍然入关参与九州逐鹿,从而奸猾阴险地掩盖了他们是来夺取汉家山河的真面目。阁部,凡事不能看嘴上说的,要看实际行动,鞑虏真的是帮我大明消灭流寇、夺回领土的吗?京师,现在谁的手里?鞑虏!鞑虏将其完璧归赵了吗?没有!
不仅如此,鞑虏还打着追击流寇的旗号,跟在流寇后面一路大肆侵占我汉家土地。这是什么?这完全就是‘黑吃黑’!阁部啊,当鞑虏把被流寇侵占的大明北方江山都吞噬殆尽了,谁敢保证他们的下一步不是图穷匕见、南下侵略大明南方江山?联虏平寇,这一策略与当年宋朝的‘联金灭辽’何其之相似!宋人联合金人灭了辽国,结果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史可法仍然沉默着,夏华看到他的眼神、表情都急剧地变幻着,双手一会儿握拳一会儿松开,身体微微地颤抖,很显然,他脑子里的千头万绪犹如千军万马在厮杀。
足足过了半晌,史可法就像刚刚打完一场仗一样身心俱疲,在精神上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满面疲惫、声音低沉地道:“明心啊,你的这番剖析...不无道理,只是...国家颓败如此,朝廷的难处太多太多了,联虏平寇或许并非上策,但...除此之外,朝廷又如何选择呢?”
推倒重来!夏华心里想的是这四个字,但他没说出来,因为他知道史可法对南明是绝对忠诚的,绝无可能接受“推倒重来”这个方案。
“阁部,事在人为,我们一步一步把每一步都做好就可以了。”夏华知道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单靠一顿长谈是做不到的,事实胜于雄辩,欲速则不达,不能操之过急,所以他用缓和但坚定的语气说道,“只是,对鞑虏,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对他们有任何幻想!鞑虏比流寇更可怕!更狠毒!更恶毒!大明朝亡于流寇只是亡国,但亡于鞑虏,那是亡天下!”
史可法长长地叹息道:“明心啊,此事...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呀...”他有些神游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