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重生明末再造华夏 > 第一卷 第52章 有编制了

第一卷 第52章 有编制了

    三天后,兵部的一间大厅里。

    史可法面色沉毅、庄严、郑重又带着一丝欣悦和期望地捧着一个黄绸包裹的锦盒,盒里是个朱漆描金盘龙匣子,他从匣内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封以黄绫暗龙封套的圣旨,对在他面前几步外跪着的夏华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扬州义士夏华温厚仁慈、悲天悯人,其矜贫救厄、恤独惜贱之善行义举足称怀瑾握瑜、沅茝醴兰,励为嘉奖以明德惟馨,加之扬州变乱时际保城护民有功,忠勇贤能可堪,当下神京沉沦,流寇祸国,社稷震动,万民涂炭,夏华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特赐擢为署都指挥佥事、扬州镇团练总兵官,盼尔为国出力、为朕分忧…”

    随着弘光帝的这道圣旨,夏华从一个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了有编制的国家公务员,而且级别很高,高到他必须特地从外地赶到首都国防部接受国防部拟定的、国防部长亲口宣布的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批准的敕封。

    江北四镇增为了江北五镇,新设了一个扬州镇,这必然是史可法据理力争来的重大决策。扬州府在地理上是内地中的内地,以前从未设立过军镇,作为首创,以那些文官的保守程度,加上清军尚未大举南下,局势看起来还没到火烧屁股的地步,以弘光帝等人屎不到屁门不找茅坑以至于拉一裤子的尿性,史可法能促使朝中同意在扬州新设军镇,肯定是费了大力气的。

    扬州镇团练总兵官,这是夏华的职务,是的,他也当“总爷”了,跟高杰、黄得功等人平起平坐了,不过,明军的总兵职位有很多,是分三六九等的,

    通常听得较多的宣府镇总兵、大同镇总兵、蓟镇总兵、辽东镇总兵这些都是实镇一地的实权总兵,吴三桂叛明降清前就是辽东镇总兵,它是五军都督府空心化后实质上的明军武将最高职位,地位最高的是宣府镇总兵,一上任就能挂镇朔将军印,公侯伯以下武将最高称号。

    高杰、黄得功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军镇总兵官,夏华只是扬州镇团练总兵官,并非扬州镇总兵官,所以,虽然都是“总爷”,还是有差距的,夏华的团练总兵官低于正儿八经的军镇总兵官,稍高于参将,约等于军镇副总兵官。

    团练总兵官,既是实际官职差遣,也是一种临时差遣职务,无品级,主要职责就是组建团练和训练乡勇,给夏华这样的布衣白身正合适,而且团练总兵官的权力会受制于地方督抚,不像实权总兵,一般的督抚是不能随意差遣的。

    夏华当扬州镇团练总兵官对史可法来说,也正中他的下怀,一来,他需要他麾下有真正服从他的嫡系部队抵御外敌和威慑江北四镇的军阀们,二来,他要把这支武装力量捏在自己手里,三来,他需要朝廷批准,如果他举荐夏华当实权总兵官,肯定不被批准,团练总兵官完美地符合所有的需求。

    至于“都指挥佥事”,这相当于军衔,有品级,正三品,但夏华当的不是正式的,还戴了个“署”的帽子,什么是“署”?就是代理的意思。夏华毕竟太年轻了,一下子就正三品,以后怎么办?先代理着。

    “...钦此!”

    随着史可法说出最后两个字,圣旨宣读完毕。

    夏华双手举过头顶承接圣旨,高声道:“草民夏华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史可法把圣旨轻放在夏华手里,看到夏华起身,他满眼希冀:“明心,不要让皇上失望,也不要让我失望啊!”

    夏华正色凛然:“阁部请放心吧!”他心里道,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至于那个猪油怂,呵呵,失望?说不定哪天我直接让他绝望。

    史可法一直都带有倦色的脸上露出一点微笑,温言道:“明心,我在应天府还有很多事要办,你可以自己提前回去了,抓紧时间做你应该做的事吧!”

    “是!”夏华向史可法告辞。

    夏华南京之行的兵部考核非常顺利,开玩笑呢,史可法就是兵部尚书,夏华是他亲自要提拔和栽培的人,考核就是走个过场,妥妥的内定。

    朝廷授予的军职官帽有了,手下那么多人的官方编制也有了,除此之外,史可法还特地赠送夏华一套盔甲、一柄宝剑、一匹马,那盔甲用料上等、精良无比,头盔鎏金纹虎,铠甲内有绛衫,寒暑都可穿,甲叶每片都经过千锤百炼,寒光闪闪,可以说是一套钢甲,不沉重,防护力又很强,外配红绿色战袍,再系上披风大氅,穿上后威风凛凛,大将风范一下子拉满;

    那宝剑也是精钢材料的名品,虽不能说是削铁如泥,但也是吹毛断发,剑柄护手处刻着夏华的表字“明心”;

    那马名叫“火云飞”,属于大名鼎鼎的汗血宝马,体型高大、健壮、优美,一身枣红色,神骏威武非凡。

    史可法对夏华本人可谓慷慨无比,完全将其视为心腹亲信自家人,但对夏华的团练部队,他却“一毛不拔”,军饷经费、粮草被服、兵器军械、盔甲马匹...几乎啥也没有,这绝不是他小气,而是...弘光帝那帮人是什么德行就不用说了,史可法能争取到扬州镇的设立,又给夏华争取到正三品的署都指挥佥事、扬州镇团练总兵官的官帽,必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史可法:“陛下,臣请求设立扬州镇和扬州镇团练,并委任夏华当扬州镇团练的总兵官...”

    弘光帝:“哎呀,史爱卿,不是朕不肯,而是国库空虚呀,拿不出银子来,朕很难办的...”

    史可法:“不要朝廷拨款,臣自己想办法解决。”

    弘光帝:“不要朝廷拨款?那就好,朕批准了。”

    大致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一下子从平头百姓成了正三品的总兵官...”走出兵部大院,夏华看着外面的金陵繁华,感到如梦如幻,很不真实,正三品,搁在太平时期,一个普通人要爬多少年才能爬到?但在眼下的乱世,手里有军队、有实权,哪怕是老百姓一个,朝廷官府也会主动地把大官的官帽送上门来。难怪古今中外的那些野心家都喜欢天下大乱,天下乱了,登天的路就能坐火箭了。

    况且,夏华还向史可法捐献了五十万两银子,这么一大笔钱,用来买官都能买个大官了。

    “公子!”“夏大哥!”“夏兄!”“公子!”

    丁宵音、赵炎、吴宜、孙临、葛蕊芳等人都在外面等着,见夏华满面春风地出来,立刻围上来。

    “好了,咱现在是朝廷官军了!”夏华意气风发地一挥手,“走!回扬州!继续我们的梦想征途!”

    众人无不喜形于色、满心憧憬。

    想得到的东西已经得到了,夏华没有必要继续待在南京,当天就收拾东西渡江返回扬州。

    过了长江,夏华没有直接前往扬州,而是心神一动,绕了点路,去了距南京不远的滁州。

    滁州是江北四镇四个总兵官之一滁和总兵官黄得功的地盘和中军大营所在地。夏华来到黄得功的地头,正是为了拜访黄得功。

    江北四镇的四个军阀里,徐泗总兵官高杰、凤阳总兵官刘良佐、淮安总兵官刘泽清三个都不是啥好鸟,刘良佐和刘泽清都在历史上叛明降清了,高杰虽然没降清,还很积极地抗清,但他为人贪婪、凶恶、蛮横,残害百姓、劫掠地方、恶行累累,唯有黄得功是个真正的汉子。

    黄得功是辽东人,出身行伍,先在关外抗击满清,后在关内打击起义军,作战勇猛彪悍,屡立战功,虽性情粗犷、没有文化,但刚正忠义,而且他的军队相对而言比较有纪律,很少侵扰百姓,颇受民众爱戴,历史上,江北四镇的四个总兵官里唯有他是死战到底为国捐躯的。

    夏华想要干大事,广交朋友肯定是没错的,黄得功也值得他相交。

    “哈哈哈...”豪迈的大笑声中,滁州城门口,接到“朝廷新任的扬州镇团练总兵官夏华来访”的黄得功亲自出城相迎,一见到夏华,他放声长笑,“夏老弟!黄某对你久仰大名啊!”

    夏华笑着行礼:“黄总爷言重了,我能有什么大名?正相反,我对黄总爷才是久仰大名。”黄得功今年已六十有一,但宝刀不老、精神矍铄,长得虎头燕颔、须髯如戟,走路龙行虎步。

    “都是厮杀汉,咱就少说这些文人的客套话了!”黄得功上来亲热无比地拍了拍夏华的肩膀,“你在扬州把高杰那厮打得一败涂地、狼狈不堪,我知道后当真是痛快极了!哈哈哈...”

    黄得功对夏华可谓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他和高杰仇怨很深,但碍于“大家都是朝廷的将军”,不便互相动手,夏华痛打了高杰,黄得功深感大出一口恶气,从而对夏华极有好感。

    不仅如此,夏华刚当上扬州镇团练总兵官就来拜访黄得功,让他深感“有面子”,加上跟夏华打好交道、成为朋友对黄得功而言也是只有益而无害,所以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夏华。

    “夏老弟,恭喜你呀,这么年轻就当上了总兵官,可真是英雄出少年,又深受史阁部的赏识,以后必是飞黄腾达、前程似锦啊!”

    “黄总爷取笑了,我不过是运气好,误打误撞,加上史阁部的高看错爱,才当上了这个总兵官,哪里比得上黄总爷你戎马数十年、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真刀真枪打下来的,以后,还希望黄总爷能多多指教、多多相助呀!”

    “夏老弟这话真是太客气了!不说了,老哥我早就备好酒宴等着老弟你了,来,里面请!”

    “好,黄总爷请!”

    两人边走边谈笑风生,宛若多年的忘年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