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在黄得功这里待了一天,双方相处融洽,气氛和谐,夏华满腔诚意,黄得功又是个豪爽的人,加上两人又有共同的敌人,所以关系打得“火热”,不仅如此,夏华还特地表示他在回扬后会送三十万两银子给黄得功。
谈钱伤感情,谈感情要花钱。黄得功在历史上是汉家忠烈,夏华送他银子也是表达敬意。
听到夏华这么说,黄得功瞪大眼难以置信:“夏老弟,你...”
“我此次为保住扬州而尽了点力,扬州的名门望族、豪强大户、巨商富豪们总计送了我百万两银子的感谢金,”夏华一脸的单纯质朴,“黄总爷,你我以后同军为官,又辖地相邻,可谓同气连枝、唇齿相依,我以后要多多仰仗你呢,这三十万两银子就当是我的一份心意吧!”
黄得功仰天长叹,他心花怒放、激动不已、感动至极:“夏老弟高义呀!真是一等一的厚道人啊!”说着,他已热泪盈眶,一把抓住夏华的手,“夏老弟,你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老哥我帮忙的,只要你开口,老哥我若是皱皱眉头,就不是人生人养的!”
“有黄总爷这话,我就放心了...”夏华一边笑呵呵一边使劲地抽回他被黄得功握得生疼生疼的手。
黄得功对夏华当真是“爱死了”,他恨不得跟夏华义结金兰或认夏华为干儿子或让他的儿子跟夏华结拜成兄弟,但这几个做法貌似都是他占夏华的便宜,人家诚心跟你结交,还送大把的银子给你,你却让人家给你当儿子?有这么感谢人的么?只好作罢。
在黄得功足足送了二三十里的依依惜别中,夏华一行离开了滁州,返回扬州。
夏华是扬州镇团练总兵官,黄得功是滁和总兵官,夏华私下结交黄得功,还送了大笔的银子给黄得功,毫无疑问,他这种行为在官场上是某种大忌,但...那是以前,现在么,朝廷就算看见了也必须装作没看见。
三四天后,夏华一行回到了扬州。
整个君临村庄园一片沸腾地迎接夏华归来,人人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夏华当了朝廷的大官,他的团队的骨干分子们也个个都有官帽,因为级别没他的那么高,所以无需朝廷特地任命,只要史可法加封就行了。对夏华,史可法当然不会吝啬。
丁宵音、赵炎、曲吉东、翁永祥、暂时不在的陈明、许云峰、杨宁、绣春、谭东、押住、严森、卢欣荣、已弃商加入夏华团练的程飞、王业成、李建业、杨子婧等等,还有刚加入的孙临,人人有份,级别最高的是从五品的副千户,大多是正六品的百户,也有总旗、小旗等。
同属于夏华的团队但已离世的梁飞、马志超、包玉雄、孙剑、陈家鹏等都被追封了官衔,夏华不会忘记他们,团队每个活着的人都不会忘记死了的战友。
在这里需要提一下,明军的兵制经过二百多年的修修改改、增增补补,此时已十分复杂,存在好几套体制,又互相纠缠、共用、影响,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简单地说,卫所制自明初被确立后就一直变化不大,但营伍制自嘉靖年间出现后可谓变化多端,
小旗、总旗、百户、千户等属于卫所制,甲长、队官、把总、千总、游击、参将、副将/副总兵、总兵等属于营伍制,多套体制混乱使用各种搭配都有,一般可认为,小旗、总旗、百户、千户等相当于军衔,可享受相应的待遇,甲长、队官、把总、千总等相当于实际职务,类同于后世的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
就以夏华举例,正三品的署都指挥佥事是他的军衔,扬州镇团练总兵官是他的实际职务。
夏华的团练属于营伍制,乡勇即营兵,但也用卫所制的官衔。
“哈哈哈...”穿上正六品的百户官服后,卢欣荣得意仰天大笑,“我哥读了半辈子的书,考了三次才考上举人,连个七品县太爷都没捞到,到现在还是候补知县,我呢,一下子就是正六品的百户了!啧啧,我就说嘛,我当初投效夏总爷是绝对的高瞻远瞩!”他手舞足蹈地看着夏华,“夏哥,我能回老家一趟么?”
夏华打趣道:“衣锦还乡?”
卢欣荣眉开眼笑:“当然!出人头地不还乡,岂不是衣锦夜行?我要穿着这身百户官服给我爹看看!也说服他带着卢家像程家那样彻底地投靠夏哥你!”
夏华笑道:“行啊,早去早回。另外,我们团练正在全面扩建,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匹、铁器、铁料,你卢家就是做这个生意的,我即刻下单,第一单三十万两,你把银子带回去吧,让你爹好好地对你刮目相看!”
卢欣荣听得差点儿掉眼泪:“夏哥,我这辈子死活都跟定你了!”
离开半个月后回来,夏华发现他的团队和团练在曲吉东、翁永祥、许云峰等人的打理下井井有条、事事严整,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团队总人口已突破六万五千,君临村都已经成一个大集镇了,团练乡勇人数也达到了一万。
“妈的!果然来对了!”一看到夏华的根据地,孙临激动得连拍大腿,“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有所作为的地方!”
随着“扬州镇团练”这面大旗被竖起,夏华的团练正式是南明朝廷的官军了,全体乡勇集体脱掉了原来的制服,换上了明军的鸳鸯战袄。当然,新制服都是夏华自己掏腰包订制的。
几万人要靠夏华养,夏华开销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按理,这些银子该由朝廷出,但夏华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南京那边拨钱给他,他从始至终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么做虽然不容易,但有个极大的好处:经济独立,就翅膀硬,就可以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夏华的团练有了编制,从民间地方武装转变为了朝廷官军,很多以前不方便做的事如今可以放开手脚干了,比如自行制造盔甲。
没编制,自行制造盔甲等同于谋逆;
有编制,盔甲由朝廷统一发放,以前不准自行制造,现在可以,都乱世了,早就放开了,明军各地的军头们早就不指望兵部和兵仗局的那些文官太监发装备,都是各显神通,连遮掩都懒得遮掩,个个光明正大地干。
步入内园,夏华满意地发现他的兵工厂的规模和生产力又扩大了,工匠和帮工达数千人,武器装备产量颇为可观,供应十万大军远不够,但供应一万兵马是绰绰有余的,并且能做到件件精品,一是夏华给工人们提供了十分优厚的待遇,二是实行了追责制度。
战国时,秦军使用的兵器在质量上非常过硬,因为秦国规定,哪件兵器是哪个工匠打造出的,兵器上就要刻有该工匠的名字或相关编号以方便追责,到时候出了问题,直接找这个工匠问罪。朱元璋当年也用过这种制度,兵器也好,南京明城墙的砖头也好,都采用了这种制度,从而质量“杠杠的”。
洪武年间最重要的生产规定就是度量衡是统一的也就是标准化,这一点反映在兵器军械生产制造中就是考虑到测量误差,让冷兵器还有火枪火炮的规格是统一的。统一器械零件的重要性是无需多言的,配合人员追责制度,就能生产制造出精良并且规格统一的兵器和军械。这些都是洪武年间就有的东西,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在永乐年间后逐渐地废止了。
夏华在他的兵工厂里是严格实行这一制度的,确立统一标准,小到工匠用的笔尺、螺丝、扳手大到各种兵器军械的规格、工时经费…都严格把关,巨细无遗。
“栗先生,辛苦了啊!”夏华笑呵呵地上前向正忙得热火朝天的兵工厂主要负责人之一栗铁金打招呼。
“哟,公子,从南京回来了?”栗铁金笑着回应夏华。
栗铁金来自山西阳城栗氏家族,该家族是明朝著名的铁器冶铸世家,由于山西轮番遭到流寇鞑虏祸乱,栗家人跟无数山西人一样被迫离家逃难,栗铁金就是这样来到扬州并加入了夏华的团队。
“栗先生,我们从今天起可以自己制造盔甲了。”夏华道,“接下来需要你们更费心了。”
“没问题!”栗铁金拍着胸口,“包在我们身上吧!”
不可否认,盔甲跟盾牌一样,地位和作用在热兵器时代到来后正不断下降。盾牌防不住枪弹,盔甲同样防不住。后世有说法称清军的棉甲能防弹,这是片面的,任何盔甲都防不住枪弹,包括铁甲,也包括棉甲,首先,棉甲只能减缓枪弹的冲击力,让人中弹后伤得“不重”,其次,棉甲还需要和铁甲等坚硬材质的铠甲配合使用才有一定的防弹效果,但这样非常沉重,
晚明大科学家徐光启曾督造明军防弹复合甲,铁甲二十四斤、棉甲十六斤,加起来足足重达四十斤,再加上头盔、兵器等物,全套负重五十斤,穿这么重铠甲的士兵在战场上非常笨拙,体力也难以长久支撑;第三,靠复合甲还是不保险,清军列在阵前专门负责挡枪弹的马甲死兵不但身穿棉甲和铁甲,还手持重盾;
最重要的是,明军用的火枪有很多是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本就威力不够强,而且明军普遍畏惧跟清军近战,经常隔着老远就沉不住气开火,命中率低也就算了,就算打中清军的马甲死兵也不足以破甲。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才会产生“清军的棉甲能防弹”这种说法。如果明军用的火枪都是精品并且明军敢在清军的马甲死兵冲到自己眼前五十米时才开火,枪弹保证能把清军的马甲死兵来多少撂倒多少。
然而,跟盾牌一样,盔甲虽然防不住枪弹,但还是有必要装备的,道理一样,防敌军的冷兵器,同时,不防弹的盔甲对枪弹还是有些防御作用的,比如三四百米外一发流弹飞过来,没有盔甲的士兵被击中后要么重伤要么阵亡——这年头中了枪弹后很少出现轻伤,因为医疗水平低下,中了枪弹后,最少也是中等伤势——有盔甲的士兵至少不会让流弹那么轻易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