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你看,这就是现今我大明还有鞑虏、倭寇等的各种制式盔甲。”
在一间样品研究室里,栗铁金向夏华展示和讲解着目前东方主流的盔甲。
“好,劳烦栗先生你好好地说说。”夏华认真地看着、听着。
先说头盔。明军用的比较多的是八瓣帽儿铁尖盔,夏华当初在吴家当家丁时就戴着这种,此盔不但外形威武美观,也设计合理,能有效保护士兵们的头部,夏华的扬州团练肯定是要全面普及的,哪怕是辎重兵,也要人人戴盔。
再说铠甲。铠甲的材质有铁、皮革、纸、棉、藤、竹等很多种,做出来就是铁甲、皮甲、纸甲、棉甲、藤甲、竹甲等等,其中,皮甲防御上限较低,纸甲挡不住近距离重武器的攻击,棉甲只能防箭矢远距离抛射,藤甲竹甲防御力较差,锁子甲不耐穿刺,综合性能以铁甲最佳。
铁甲的综合性能是最好的,尽管山地泥泞等作战环境穿铁甲不方便,但必须承认,铁甲对冷兵器的防御性能是最佳的,对早期的和不精良的火器也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此时的明军有个披甲原则:骑兵穿戴铁盔甲,步兵穿戴纸盔甲,就连戚家军也是如此。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铁盔铁甲太重,骑兵有马,还能撑得住,步兵就靠两条腿,穿戴铁盔铁甲很不方便;
二是明军的骑兵主要在干燥少水的北方作战,铁不易生锈,步兵主要在潮湿多水的南方作战,铁容易生锈;
三是骑兵比步兵“金贵”得多,所以骑兵的待遇自然要比步兵高档得多。
明军一支部队能拿多少军饷要看皇帝和兵部批复的兵额,分为步军和骑军,九镇边军的惯例是步兵每月军饷一两五钱银子再加五斗米,骑兵除了这些,每年还有战马的草豆饲料银二十四两和一套盔甲,步兵们撑死了火枪手配发棉甲而且是没有甲片的纯棉甲,其他人有个罩甲或鸳鸯战袄就是天上掉馅饼了,骑兵们至少是布面甲,阔气得很。
明军的布面甲又称“暗甲”,在外观上看起来很像清军的棉甲,实则截然不同,布面甲只是把铁制甲片内置,外面覆盖一层棉布,再以泡钉固定,仍属于铁甲。
所以,明军的骑步军名额向来是各军镇争抢的焦点,麾下一万步兵和一万骑兵都是一万兵力,但得到的经费相差太多了。
“栗先生,一套质量过硬的铁甲成本多少?”夏华问栗铁金。
栗铁金想了想,回答道:“至少二十两。”
夏华嘴角抽了抽:“真贵啊!”
栗铁金点头赞同:“好货不便宜,铁甲既最好,肯定也最贵,公子,我们可以折中一下,一边制造铁甲一边制造辑甲,铁甲优先供应一线部队,辑甲装备给二线部队,逐步完成更替。”
“哦?辑甲?”
栗铁金讲解道:“辑甲是戚家军当年普遍装备的,这种铠甲的材料是棉、纸、生牛皮等,属于复合甲,能像铁甲那样在远距离上对枪弹有一定的缓冲防护作用,相当于铁甲的代替品,并且比铁甲轻一些,不会生锈,工艺简单一些,成本便宜一些,但在整体上还是不如铁甲的。”
“多少钱一套?”
“十二三两吧!”
“可以。”夏华欣然同意了,在这个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完全不穿铠甲不行,穿最好但最贵的铁甲又需要慢慢来,用辑甲部分代替铁甲是个不错的折中选择。
“这就是板甲?”夏华的目光被一套明显与众不同、风格完全不是东方的盔甲给吸引了。
“嗯,这就是西洋人的板甲,”栗铁金点点头,“从西洋传教士那里买来研究的。早在百年前,这种西洋板甲就跟火绳枪一起传到了东方,我们大明和隔壁的倭国都有,这种盔甲在倭国大受追捧,倭国战乱时期和侵略朝鲜时期那些大名武将的铠甲便是西洋板甲在倭国的演化产物,但在我们大明没有成为主流铠甲之一。”
“为何?”
“因为我们大明有自家中华特色的明甲嘛。”
栗铁金说的“明甲”是中国古代将领们穿的那种甲片外露的铁甲,分为很多种,山文甲、锁子甲等都是明甲,成本和防护力都高于布面甲。
“西洋人的板甲号称‘防护力最强的铁甲’,这倒不是吹牛。”栗铁金接着道,“我们反复研究过板甲,确实让人穿上后犹如铜头铁臂,但工艺繁琐,工时相当长,制造成本很高,粗粗估计,一套板甲成本差不多一百两。”
“好货果然不便宜!”夏华啧啧几声,又道,“但还是要制造一批的。”根据他的设想,他麾下的长枪兵们要清一色地装备铁甲,因为长枪兵们需要参加近身肉搏战,又无单兵盾牌,需要越高越好的防护力,制造一批板甲可给特种人员装备,类似于清军马甲死兵的敢死突击。
夏华忽然想起一个他在后世就有的问题:“栗先生,铁锅挡得住枪弹吗?”他记得后世电影《投名状》里曾有这么一幕:只有弓箭的清军向拥有火枪的太平军发动冲锋,为防枪弹,清军冲在前面的步兵们都手持铁锅,太平军火枪队开火后,枪弹在清兵们的铁锅上打得火星四溅,手持铁锅的清兵们毫发无伤。
栗铁金哑然失笑:“公子你在开玩笑呢,铁锅连冰雹都挡不住,怎么挡得住枪弹?不过,”他又道,“凡事无绝对,大部分铁锅包括佛山锅都是铸造出来的,挡不住枪弹,但有种铁锅在远距离上可能挡住枪弹,就是章丘铁锅那样的锻造锅,这种铁锅的做法是从加热塑性开始到最后的冷锻,累计要敲击约四万锤,成本远高于铸造锅,但坚固耐用程度也远高于铸造锅。”
“原来如此...”夏华在心里忍不住把《投名状》的导演和编剧都鄙视了一把,庞青云的军队要是能搞到那么多的锻造锅,简直就是大土豪了,还要打仗拼命?
“西洋人的板甲在制造原理上跟锻造锅差不多,”栗铁金补充道,“所以既费事又昂贵。”
夏华嗯了一声,最后问道:“栗先生,你们半年内能制造出一万套辑甲、五千套铁甲和五百套板甲吗?”
栗铁金知道夏华会问这种问题,所以早有腹稿,他思索了一下,给出答案:“除了人工、原料等方面的成本,公子你还要投入起码二十万两招募更多的人手、添置更多的工具和设备从而扩大生产。”
“二十万两...”夏华微微牙根发酸,但还是当即答应了,“没问题!”钱就是用来花的,不花,等着清军打过来成为清军的战利品么?再说了,扬州、南京、整个江南和南方,那么多的肥羊和大鱼呢,哦,还有李自成的宝藏,怕什么?
巡视完兵工厂的冷兵器工区,夏华移步至火器工区,看到王业成、李建业、卫匡国等人同样忙得个个像陀螺,他们目前的工作是制造火药。
火药是火器的基础,其成分是家喻户晓的,硝、硫磺、木炭,但绝不是把这三者简单地混在一起就是火药了,制造火药是一门科学,硝、硫磺、木炭的比例、纯度等都是有讲究的,只有做到最科学,才能让火药的爆炸威力达到最大。
没有足够多的和质量合格的火药,火器的生产制造自然无从谈起。
“硝石不成问题,大明各地到处都有,”王业成、李建业、卫匡国陪同夏华边巡视边为夏华讲解,“关键是提纯工序,《神器谱》《兵录》《西法神机》《火攻挈要》记载的提纯工序都是传统工艺,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大规模生产火药的成本,反而是《武备志》记载的提纯工艺较简单。我们全面采用的正是《武备志》记载的方法。”李建业说道。
夏华点了点头。
历史上晚清鸦片战争期间,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改进了中国火药的生产工艺,就是加大劳动强度,多提纯一次硝并把舂火药的次数加到了三万杵,这就基本上达到英军所用火药的水平了。由此可见,精工火药并不是技术性问题,纯粹就是肯不肯精工,而且这种方法节省工序成本。纯硝作为火药成分占比最高的原料,减少其提纯成本的意义无疑很大。
夏华的兵工厂使用的精工提纯硝土工艺是严格保密的,别人想如法炮制地大量制造火药都没门,说得不客气点,在眼下的全中国,像夏华这种不惜血本、把大量原本可收入他私人腰包的银子用于制造精工火药的人,真没几个。跟夏华一样忧国忧民的人,是很多的,但都没他有钱。想要为国家做实事,光有忧国忧民的心还不够,还得有大笔银子,夏华两者皆备。
“炼制硫磺稍有些麻烦。”李建业接着道,“《火器略说》有云‘中华之磺,出自台湾、山西两处为多,或来自倭国、吕宋,产于倭国者号为倭硫磺,最称上品’,倭国的硫磺最好,吕宋的次之,我中华以台湾的和山西的为多,不过,粤闽也有硫磺产地,虽逊于台晋二地的,更不如倭国和吕宋的,但考虑到火药中硫磺用量不太高,我们使用粤闽的硫磺是没有隐患的。
最后说木炭。配制火药的炭不是什么炭都能用的,《神器谱》首推柳灰,即清明前后的柳树,挑选细长均匀、无枝叶分叉的柳条装在铁筒里烘焙成木炭,‘务必烧透存性’。如果没有柳木,杉木或麻秸也可以,但制成火药后的威力都大不如柳木。我国南方盛产柳木并且柳木又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这一点同样不成问题。”
夏华听得深感受益匪浅,火药确实是一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