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风起明末 > 第五百四十五章:台湾登陆!

第五百四十五章:台湾登陆!

    威耀元年。

    正月十五。

    新雪初霁,金陵皇城被一层莹白的雪光轻轻覆盖。

    朱红宫墙与琉璃碧瓦在素净中更显庄重,檐角冰棱如剑,垂挂着晶莹的寒意。

    这是新朝的第一个元夕。

    暮色四合,宫中早早燃起了明角灯。

    长长的宫道上,灯影如珠串联绵,暖黄的光晕在雪地上投下交错的光痕,恍如白昼重返。

    万家灯火通明,与天边初升的皓月遥相呼应。

    灯影缀满十里御道,璨如星河倾泻,将城池映成一片流金的海洋。

    秦淮河上画舫如织,笙歌隐隐传来。

    香尘弥漫,有仕女罗衣轻摆,笑语嫣然,云鬓间摇曳的金丝步摇,在灯下流光溢彩。

    街市间人影憧憧,车水马龙,灯火万千。

    明月高悬,横照万里。

    照出了万家的灯火,也照明了万姓的前景。

    元宵佳节,鱼龙游曳。

    明月高悬于天。

    不仅照耀着金陵的富庶与欢声。

    同一轮明月也在此刻高悬于此时的东海碧波之外,照耀在台湾岛之上。

    只是,在这片即将成为战场的前沿的地方。

    明月清辉不再是照耀秦淮画舫上的歌舞笙箫,而是泼洒在波涛汹涌的黑色海面上,映出一支庞大舰队的森森侧影。

    台湾,鹿耳门港,西十五海里。

    铁灰色的海水被无数舰艏劈开,翻涌着雪白的浪沫。

    鹿耳门,位于台湾岛西南沿岸的狭长水道外侧。

    此处是进入台江内海的咽喉要道,其北岸即是荷兰人重兵布防的赤嵌城,两者隔水相望,近在咫尺。

    大宸帝国太平洋联合舰队,五百余艘战船桅樯如林。

    巨大的帆幅吃满了风,如同连绵的乌云,遮蔽了大半个海平面。

    旗舰“靖海”号的甲板上,联合舰队提督黄斐临风而立,赤色的征袍在强劲的海风中猎猎作响。

    黄斐身形稳如礁石,锐利的目光穿透咸腥的海风,牢牢锁定东南方向。

    那片被红毛夷窃据了近四十年的宝岛——台湾。

    脚下的巨舰随着涌浪微微起伏,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

    身侧,经过严格操练的水手们此刻正静默的伫立在舰船的各处,他们眼神之中没有半点节日的慵懒,有的只有压抑待发的战意。

    开国的消息,已随着驿马与快船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同样也跨越海峡,精准的抵达了这片驻守在澎湖列岛之间的水师军营之中。

    这些得到了开国喜讯的一众水师官兵无不振奋。

    消息如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每一艘战舰、每一个士卒心中激荡起澎湃的涟漪。

    而随喜讯同至的,则是一封由兵部拟定,内阁议毕、大宸帝国皇帝陈望所签署的征伐令!

    要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

    一旦错过这稍纵即逝的短暂窗口,整个庞大的军事行动便不得不向后推迟整整半个月。

    而明日,正月十六,便是这决定胜负的两次关键潮汐之一。

    因此,在这个举国上下本应沉醉于元宵佳节尾声的正月十五。

    当内地百姓仍在回味昨夜的灯火与欢愉时,在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上,大宸帝国太平洋联合舰队的七百余艘舰船。

    包括五百余艘披坚执锐的战舰与两百余艘满载人员物资的补给船。

    正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抵近至鹿耳门主航道以西的预定海域。

    它们正保持着肃静的作战队形,随着洋流的推送,持续不断的向鹿耳门方向压迫前行。

    郑芝龙归附之后,庞大的郑氏船队被尽数收编。

    陈望对这批属于郑芝龙的海上旧部进行了彻底的整顿。

    大批原有军兵经历严格裁汰,被陆续迁置内陆,脱离海疆。

    而更为关键的是,郑氏船队各船的主官及中基层将校几乎被更换殆尽,由朝廷选派的心腹将领与经过考选的忠诚军官接掌。

    战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却绝对保持了其忠诚度。

    完成整编后的这支新生力量,在福建海域与提督黄斐所率领的水师主力顺利会师,最终编成了眼前这支号令统一、旗幡严整的真正联合舰队。

    至正月初十,这支承载着收复使命的庞大舰队,已悉数抵达并驻泊于澎湖列岛,在此完成最后的战前集结与休整,只待那决定性的潮汐之日。

    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因为天气的阻扰,还有物资的缺乏,使得在登陆台湾之后,因为补给的问题,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因此,在决意收复台湾之后,陈望便已经事先,明令福建、广东、浙江三省沿海各地,必须全力为此次远征的联合舰队提供物资补给与后勤支持。

    但是现在补给并不成问题,因为为这一次出征的联合舰队提供补给的。

    在此期间,由三省征调、经由数百艘大小船只穿梭转运的粮草、火药、药材及各类军械,已在此处建立了稳固的前进基地与物资仓库,足以支撑大军发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正月十六日。

    当翌日清晨的第一缕朝阳刺破海平线的薄雾,照亮这片陌生海岸之时。

    鹿耳门也迎来了每月两次的大潮。

    上百艘宸军的中小型福船趁着浓重的夜色,早已悄然进入鹿耳门的航道之内。

    这些船体较小福船的船身在晨光中显露出斑驳的痕迹,桅杆上的帆布在微风中轻轻鼓动。

    船首劈开波浪,发出哗哗的声响。

    鹿耳门淤塞严重,暗礁众多,航道错综复杂,大船难以进入也难以驶出,几乎难以遇到什么威胁。

    荷兰人在此仅驻扎着一支百余人的治安队。

    哨兵拄着火枪,在棱堡的垛口后打着哈欠。

    所以荷兰人在鹿耳门只留有一支百人的部队,作为维持治安的治安队。

    虽然此前他们已经收到了海上的消息,听闻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正往南而来。

    这个时期,海上的商路仍未断绝。

    五百余艘战船组成的规模空前的舰队行踪,难以隐瞒。

    不过荷兰人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他们仍旧遵从着以往的经验,认为是作为远东霸主的郑芝龙又尊奉了他们皇帝的命令,要讨伐某个地方的叛乱。

    在北方,那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在这十数年以来,国内不断有叛乱出现,在更北方似乎还受到了鞑靼人的威胁。

    这十年以来,有不少葡萄牙人的雇佣兵也加入了东方帝国之中,在战争中帮助对抗鞑靼人。

    不过似乎战局对于帝国十分的不利,那些葡萄牙人组成的雇佣兵在帝国的北方全军覆没了。

    前不久,郑氏的船队大举北上,战争的烈度似乎又再度升级。

    所以这一次在收到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南下之时,台湾的荷兰人们只是觉得北方的战事已经停止。

    郑芝龙重新带领自己麾下的舰队返回了南中国,并没有想到其他的方面。

    他们盘踞在台湾已经长达四十余年。

    和郑芝龙虽然也曾经有过摩擦,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仇怨。

    郑芝龙虽然是远东海洋的霸主,但一直以来都是以赚钱为主,若是没有足够的利益,绝不会轻开战端。

    虽然濠境的葡萄牙人被驱逐,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但是听闻是葡萄牙的海盗劫掠了郑氏的商船,触怒了帝国的一位权贵。

    因此对于葡萄牙人的丢失濠境,荷兰人也没有多放在心上。

    荷兰人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台湾的统治会受到多少的影响。

    因此在台湾岛内,荷兰人一切的布置如初,没有改易半分。

    甚至是在看到上百艘战船在河面之上劈波斩浪而来之时,处于鹿耳门中的荷兰人还都处于恍惚之中。

    直到上千名手持着火铳,全副武装的大宸帝国线列步兵开始登陆之时,鹿耳门中的荷兰人部队才后知后觉,敲响了代表着敌袭的警钟。

    而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早在一月之前,便已经潜入到鹿耳门之中的郑氏奸细,已经摸入了鹿耳门的军营之中。

    这些郑氏的奸细,都是跟随着郑芝龙的日本浪人。

    他们挥动着雪亮的武士刀,将那些在守在棱堡之中懈怠的哨兵轻而易举的斩杀殆尽。

    而后随着军营的营门大开,更多的浪人涌入荷兰人的军营之中。

    这些一直以来跟随着郑芝龙在海上横行无忌,在日本、在朝鲜、在东南诸国到处烧杀劫掠的日本浪人。

    在大宸帝国的士兵刚刚抵达鹿耳门城的外围之时,便已经将堡垒百十来名荷兰人全部都斩杀殆尽。

    当曹鼎蛟在一众军兵的环卫之下一路直入,抵达了鹿耳门荷兰人的军营大门之前。

    荷兰人的军营营门大开,空气之中满是浓烈的血腥味。

    一名身着南蛮胴甲的中年日本武士,双膝跪地,一众同样穿戴的武士亦整齐划一的跪伏于地,姿态恭谨至极。

    曹鼎蛟头戴三旗日月盔,身着鱼鳞明铁甲,按刀而立。

    那中年日本武士垂首躬身,用着熟练的汉语,抑扬顿挫的洪声禀报道。

    “大宸帝国,东海舰队,陆战第七营前部千总,田川堪兵卫,恭迎澎湖伯!”

    “恭迎澎湖伯!”

    曹鼎蛟居高临下,俯瞰着一众浪人,微微颔首。

    此番征讨台湾,以海战为主,但是也需要一定的陆上的实力。

    这一次征讨台湾,他被陈望委任为陆师的主帅,以澎湖伯之尊,统领一应陆师。

    无论是作为如今东海舰队主帅的黄斐,还是作为副帅的郑芝豹与郑森,只负责海上的事务。

    实际上,曹鼎蛟才是这一次征台的主帅。

    曹鼎蛟的目光从一众恭敬的武士身上缓缓掠过。

    往昔东南沿海常年受倭寇侵扰,万历援朝又是数年的搏杀。

    对于这些倭寇,曹鼎蛟的心中并没有半分的好感。

    出中国四方,尽为夷狄。

    夷狄者,畏威而不怀德。

    教化地方,归化外夷的人,是宣教司的官员,与他无关。

    “尔等进入台湾已有月余,对于盘踞于此的红毛夷人应当有所了解,将军情呈上。”

    曹鼎蛟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跪伏在地的田川堪兵卫,听到曹鼎蛟的问话之后,将头颅垂得更低。

    他并没有因为曹鼎蛟淡漠的态度而有半分的愤怒。

    他的心中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畏惧。

    如今的中国,早已经不是此前的中国。

    曾经的中国衰弱无比,沿海的那些兵丁就和日本那些孱弱的农兵没有区别。

    但是现在的大宸,那个从大明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新朝,只是让他感到畏惧。

    大宸帝国的军队,是真正的天兵。

    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奉承,而是田川堪兵卫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沉重的认知。

    这份认知,源于此前那场他亲身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仍会脊背发凉的血腥之战——扬州之战。

    当时,他就跟随着郑芝豹的身侧,亲眼目睹的那场恐怖的战役。

    那时,大宸帝国还未建立,大宸帝国的军队还被称为“靖南军”。

    记忆最深刻的,并非混乱的搏杀,而是靖南军那种令人窒息、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军队的作战方式。

    那如同移动城墙般稳步推进的靖南军线列。

    数以万计靖南军的军兵们穿着赤色的军服,排着紧密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队形,动作整齐划一,仿佛不是由一个个活人组成,而是一架精密而冷酷的战争机器。

    当敌军骑兵如浪潮般发起冲锋时,田川和许多旁观者一样,以为那单薄的线列将被瞬间冲垮。

    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令其终身难忘的一幕,无数支火铳在同一瞬间喷吐出致命的火焰和硝烟。

    那不再是零星疏落的射击,而是如同夏日狂暴雷霆般连绵不绝的齐射!

    没有个人武勇的炫耀,没有混乱的呐喊,只有绝对的纪律、钢铁般的意志和高效到极致的杀戮。

    那种纯粹的、以严密组织和先进火器构成的毁灭性力量,彻底颠覆了田川堪兵卫对于战争的认知。

    他引以为傲的个人剑术,在那样的战争机器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可笑。

    那不是战斗,那是一场有计划的、冷酷无比的屠杀。

    德川幕府的军队,与靖南军相比,孱弱的如同呀呀学语的稚童一般。

    堪兵卫深深躬身,他对眼前的这位将军,这位大宸帝国的伯爵心中的恐惧,正是根植于那场亲眼见证的、无比直观的恐怖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