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让我们定义什么叫做“小国”。
考虑到殷洲那边的诸夏新乡,在千百年的开拓耕耘下,到机械的轰鸣响彻九州之前,
已经繁衍出了数千万的人口,土地从最初的山谷,一路向南扩张到殷洲中部的湿热丛林之中。
因此可以将殷洲的新国排除在外。
毕竟新国在殷洲独自畅玩了数百年的种田游戏,实在没什么好讲的——
甚至其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埋头苦干,还在科技兴盛后,专门制作了一门叫做“星露谷”的游戏。
而游戏上线发行后,结果自然好评如潮。
所以,
论说“奇葩小国”,还是让我们先从东瀛齐国开始。
——
——
其一:永远的“齐国”
东瀛,
在明确的史书记载中,最早由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公族田仲舟开拓。
这位热爱航行,征服了大海,为诸夏发现了新乡的先贤,
先是从齐鲁的海航出发,来到东瀛大岛。
那些随他而来的几船诸夏种子,便在此后,于东瀛扎根生长。
但热爱诗与远方的先贤田仲舟,并没有选择在东瀛停留。
他率领开拓东瀛的人们,驱赶走了岛上原有的,极为低矮的蛮夷,建立起了简单的城邑,开辟出了足够的田地,确认种子在这里得到良好的生长后,
又带领着一些与自己怀抱相同理想,渴望与风浪搏杀的人,再度转身向大海走去。
而先贤们这次的转身,
后人过了很久很久,才将之重新找回。
那是西汉宣帝时候的故事了。
总而言之,
伴随着诸夏君子的到来,
原本蛮荒,连结绳记事都不怎么普及的东瀛岛上,总算亮起了名为文明的火光。
最初落脚于此的先民,加固了城邑,并打造了全新的船只,在战国末期,恢复了与中原的联系,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并与齐国维持稳定的贸易。
当时掌握齐国政权的君王后,同意了东瀛的要求,还大手一挥,将后者纳入田氏齐国的疆域。
齐国就此成为诸夏第一个疆土跨海的国家。
这也为之后东瀛齐国第一王朝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中原,
秦始皇实现了祖辈,还有那些于乱世中寻求多年,企图重塑社会稳定的先贤们大一统的愿望,缔造了一个庞大的集权帝国。
而与此同时,
得知齐国本土沦丧的消息,出身田齐宗室的田横,则在东瀛称王建国,延续了田齐的宗庙。
有意思的事,
在两百年后,那由覆灭了齐国的嬴秦后人所建立起来的西海帝国,也伴随着动乱和政变,退出了祖先辛苦营建起来的土地,蜷缩到了隔着一道海峡,归属于泰西洲的玉璧城中,并在一座海岛上迎来西秦的覆灭。
不得不说,
这实在是历史的巧合。
不过,
更巧合的是,
随着时光流逝,田氏齐国的统治,也在东瀛迎来衰败。
当年被田氏篡夺了君位的姜齐后人通过政变,让失散了数百年的权柄,重新回到姜姓吕氏的手上。
而因为当年田氏代齐,并没有改变国家的称号,
所以当吕氏重新戴上冠冕后,也没有改变国号,仍旧以“齐”称之。
这开创了一个不好的习惯,
因为两百年后,
就在东汉迎来自己的覆灭之前,
享受了多年“周天子”待遇姜齐,也被权臣夺走了权柄。
那位在东瀛持续近百年的吃鸡大赛中,熬死了一众对手,成功提刀上洛的权臣,出身大族萧氏,能文能武,长相十分英俊。
也许是其信奉佛教的缘故,
这位在推翻姜齐,建立新朝之后,并没有进行太过剧烈的改动。
除了延续“二王三恪”周礼,给予了末代姜齐君主侯爵的待遇,允许其延续对祖宗的祭祀外,
他还保留了“齐”这个国号。
当时的臣子都被这样的举动搞的一头雾水:
田氏当“齐王”,是因为他家在中原本土时,就已经是齐王了。
吕氏做“齐王”,是因为他家在几百年前的中原本土时,也是齐王。
姜齐末代君主,那位被饿死在海岛上的齐康公,
他的陵墓还在后人夺回权柄后,被迁移到了东瀛,接受祭祀呢!
可萧氏……
萧氏哪来的理由,继续当“齐王”?
对此,
这位新朝之君之时淡淡回道:
“寡人占卜过,‘齐’这个国号与我有缘!”
群臣对于这个理由十分无语,却也没有再说什么。
毕竟该行的封赏已经做完,
萧氏社稷叫什么名字,他们也不是很在意。
就这样,
东瀛齐国第三王朝得到建立。
而等新一轮的朝代更迭到来,
取代萧氏的高氏,在选定国号这件事上,做出了与萧齐太祖一样的决定。
新朝还叫做“齐”。
这就是东瀛齐国第四王朝。
众所周知,
凡事超越三次,便会形成莫名其妙,却会被后人遵循的传统。
于是,
在此之后,
东瀛的王朝,都坚持以“齐”为国号,未曾有过更改。
这对后世的吃瓜群来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因为每当他们讨论齐国的某位人物,或者某件事情时,
都会有人探出头来发问:“你说的是哪个齐国?”
而当中原人跟东瀛人进行争吵时,后者也总会出现“齐齐哈尔”的现象。
——
——
其二:流浪的吴国
南洋吴国,
建立者为西汉七国之乱的吴王世子,
靠着超越嬴秦的身法,在父亲败亡之后成功跑路南越国,并得到南越王赵佗的资助。
在乘船润到南洋的吕宋岛后,他便宣布在这片气候湿热,遍布丛林的海岛上,重新建立起吴国。
这是吴国的第一次流浪。
而吴国第二次流浪,
则是在其凭借远离大陆,占据一岛,避开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延续了三百多年后开启的。
还是在中原大汉瓦解的时候,
东北边的齐国刚刚建立新朝,
吴国则是在爆发了一场强烈的内斗。
中南越国的一位封君,便趁虚而入,跨越千里海疆,来到了吕宋岛争夺这里的土地。
没办法,
随着中南越国吃鸡大赛愈发接近尾声,战争的烈度也不断上升。
这位封君没能卷过对手,又不想直接去死,便只能抓吴国当自己的替死鬼了。
至于为什么远在中南的越人要攻打相距这么远的吴国?
也许是因为“吴越”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吧。
吴国王室摆烂的太久了,没能抵御住越国的侵犯,
最后只能逃上几艘海船,沿着洋流继续漂流。
吴国人跨过吕宋岛屿南边散碎的岛屿,又定居在与吕宋大岛隔着一群小岛相望的棉兰大岛上。
百年之后,
因为权臣篡位,
当时的吴王只能再度启航,带着仅剩的忠臣们,寻找新的岛屿安家。
这是吴国的第三次流浪。
在海上马车夫齐人的帮助下,吴国又在中南之地延伸入大海的那块狭长半岛上安定下来,
与当年偷袭自己的越国封君,实现了一场迟到已久的“换家”。
在此之后,
吴国又因为天灾、人祸、外来侵犯等等原因,
迎来过多次漂流。
以至于后世的吴国人,能够在跨过赤道后的大陆东南角岛屿上,通过发达的网络,指责越人对自己的“紧追不舍”。
是的,
但凡涉及到被外人赶走的事,
基本上都与中南越国的后代们有关。
这样的纠缠,
已经成为了史册上一种十分神奇的现象。
另外一提,
吴国后裔们定居在全新岛屿上后,便对岛屿上的信天翁们十分喜爱。
吴人认为,
这种缩在窝里不爱动弹,崽子只要出了窝就不是崽子,能够繁衍到现在不是依靠聪明的大脑而是依靠周围没有天敌存在的生物,十分符合“吴国”的气质。
于是,
他们将信天翁定为自家的国鸟,顺便期待吴国能像信天翁们一样,能远离越人这个天敌。
——
——
其三:混色的梁国
梁国,
是西秦帝国爆炸后,一支王族逃往戎洲建立起来的国家。
关于它的具体发展,
西周初年的诸侯们,已经有过演示,因此不必多提。
需要指出的,
只是梁国由于戎洲的特殊情况,而不得不面对的“调色”问题。
梁国的君子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后裔变成黑色,
于是他们先尝试着向西海引进人口,以壮大种子的基数。
奈何后代的梁王短视,并不舍得在这样的事上花费太多钱财。
而且就事论事,
既然来到了戎洲,却不能吸纳戎洲本地的蛮夷,作为梁国发展到资本,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呢?
这使得君子们只能直面戎洲本地“泥人”的问题——
泥人,
是君子们对戎洲黑肤蛮夷的称呼。
原本,
碍于其人可怖的外表,
君子们为之取了更加鄙夷的蔑称。
但梁国建于戎洲后,为了巩固统治,便换了这个委婉许多的称呼。
君子们为了表示自己并非种族歧视,甚至还翻阅典籍,信誓旦旦的指着“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声称戎洲黑肤者,是最初版的泥人。
为什么其肤色不如其他地方的人白皙?
为什么其眉目不如其他地方的人美丽?
大概是因为女娲练手之作,没有在后面加点细节吧。
在漫长的争执之后,
梁国的君子们分化成为了两个派别。
一者强调不管外表,遵循先人足迹,只要泥人融入诸夏文明,便可以将之视为自家人。
祭祀炎黄的时候,顶多跟祖宗说声后人吃多了酱油也就是了!
因此,
这批人被称之为“驯泥派”,指其驯化泥人之意。
另一派人则是认为泥人与诸夏相貌差距实在太大,较之泰西日耳蛮,还要让君子难忍。
特别在戎洲这个遍地泥人的地方,更要小心诸夏的种子,不被换个颜色。
他们强调“自力更生”,不讲究吸纳外人,只强调努力生育。
这些人坚信,只要每代人都生的够多,时间过个百年,便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国的烦恼。
所以,
这些人被称之为“实业派”,指其自立自强,养精蓄锐之意。
只是,
戎洲实在是太大了,
戎洲的泥人也实在是太多了。
诸夏君子们在戎洲一心为国捐躯,也没办法将黑变成君子们喜欢的温润白色。
所以直到后世,
这两派人仍旧在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