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5章 廷议

第15章 廷议

    奉天殿,诸臣廷议。

    左侧坐着内阁大学士、以及与军事、后勤相关的诸部尚书,右侧坐着三大营一众公侯将军。

    殿中的气氛甚是怪异。

    皇帝方才一亲政,就打算对麓川动刀兵,不免让人有些不安与怀疑。

    “如今朝廷对麓川的大概处理方法,便是以黔国公府以及岷王、蜀王、楚王等为主,实行常年累月的打击,不动大刀兵,让麓川处于疲于奔命之态,最终使其屈服。”

    作为内阁首辅,李显穆向皇帝宣讲自己对待麓川的战术。

    李显穆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切断大明和麓川的生产物质输送通道,让麓川自己生产、消耗,有点像是后世的经济制裁。

    这还不算完,李显穆不用大军进攻,而是用精锐去破坏麓川叛军势力的生产基地,上游堵水、上游放毒,放火烧山,这都是最基本的,藏在山沟沟的里面的田地,洒上毒土,一桩桩一件件,每年都破坏一部分,然后看着它可供养的人口渐渐变少,自然内部就会生乱,就这样一刀一刀的把它磨死。

    这实际上相当于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种族灭绝,看起来温柔无力,但绝对比那什么吹出来的“犁庭扫穴”厉害的多。

    朱祁镇自然是不太懂这其中道道,李显穆也不可能将其中毒计这样堂而皇之的道出。

    毕竟他不是陈平、贾诩这样的毒士,这样的名声不太好。

    听李显穆说完后,朱祁镇立刻问道:“元辅,麓川不过是弹丸之地,民不过数十万,军不过数万,与我大明相比,不过萤火之光和皓月争辉,只要我大明天兵一到,其必然灰飞烟灭,如同昔日的安南一般,为何这么多年,一直都不曾剿灭呢?”

    言语之中带着明显的质疑。

    殿中其他人皆若有所思,都看出来了皇帝胸膛之中涌动的好战之心,以及迫不及待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思。

    勋贵等自然是比较欣喜的,从仁宗皇帝开始,这十几年朝廷都没有好好打过仗,重心一直都放在内政身上,让他们这些将军非常不满。

    年轻的军官可是非常渴望功勋的。

    如今年轻的皇帝上位,既然有通过军事来积累威望的心思,那他们必须要助推一把。

    李显穆扫了那些武将一眼,眼中并没有太多情绪,众人却感觉有股寒意闪过,纷纷低下了头。

    李显穆自然不是那种极端废武派,文武并重才能傲然于世。

    但军事必须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将军们为了功绩去打仗。

    比如汉武帝前期打匈奴是必须的,但是漠北之战后,就没必要继续那么打,以及打西域是正确的,但故意去南边挑事打仗就非常不应该。

    好大喜功。

    国家经济都打崩了,还要为了没必要的战争去打,那实在是不应该。

    李显穆在这方面的偶像是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打仗全都是为了政治服务,能不打就不打,实在要打也一战而决,而且是压战争成本的超级高手。

    贞观年间打了那么多奔袭数千公里的灭国战,国内还能创造贞观之治,人口大幅恢复,坐二望一的超级皇帝,名不虚传。

    “回禀陛下,麓川情况比较特殊,如果麓川是平原地区,微臣自然早就命朝廷大军出击,将其夷为平地。

    安南便是因为有大片的平原,能够产出粮食,所以当初微臣力主消灭并纳入我大明。

    并且安南如今能归为我大明国土,也是经历了数次反复,直到微臣提出从海路运粮,以及在安南建立港口,设立海军都督府、建立海上卫所,大明不用每次都从京城千里迢迢调兵,于是才得以控制。

    即便如此,我大明控制的比较稳定的地区,也都在靠近沿海,在安南的山中,依旧有大量不服从我大明管制的土民。”

    李显穆不疾不徐的给朱祁镇解释了安南的情况,朱祁镇觉得有些尴尬,不由自主的望向了王振。

    听李显穆提到海军都督府,对面的那些武将勋贵有些不自在起来,这就不得不提大明如今有两套军事体系,一个是五军都督府,一个是海军都督府。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同寻常。

    从兵源构成上来看,海军都督府的兵卒全部都是从南方,比如江南、福建、广东这些常年操持舟船的地区征召的,毕竟北方人很多都晕船。

    于是这三十年来,海军都督府的军官也很多都是新贵。

    而五军都督府的老班底,是当初跟着朱棣靖难的那些人的后代,大多都是京城或者北方诸省的人。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五军都督府和海军都督府,就形成了两套基本上不相关的官僚系统。

    他们之间的差别,比文官的南北之争,那可大太多了,至少文官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看地域,还要看相互之间的理念差距,比如心学、理学之争,比如改革、保守之争。

    海军都督府对安南是非常重视的,毕竟有远见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想要海军都督府继续发展,那就必须要让大明对海上更加重视,那安南以及更向南的婆娑洲,以及日本、琉球等都必然要纳入管控。

    而安南就是一个样板。

    如今李显穆肯定了海军都督府在这方面的功绩,让五军都督府有些觉得如坐针毡,两府之间在军费等很多方面,都有争端,好在李显穆也点出了海军都督府所做的不足之处,让五军都督府的众人,略微松了口气。

    “麓川的问题不在于大明打不赢,而在于打赢之后又能如何呢?

    那里处于群山之间,皆是桀骜不驯的山民,朝廷大军前往,所耗费糜多,收获却少,陛下没有去过那里,微臣可以说,在那丛山峻岭之中,不要说十万大军,就算是五十万,只要那些山民往山中一躲,根本就找不到人影。”

    朱祁镇闻言生气道:“元辅,朕虽然年幼,可却不是傻子,前两次征讨麓川的战绩成果,朕都是看过的,朝廷大军颇有斩获,那些山民虽然能躲在山中,可朝廷大军依旧可以沿着寨子去攻取,叛乱的头目也颇有斩获。

    这说明只要朝廷用力,是完全可以将叛乱的所有头目都斩尽杀绝的。”

    高居于青天之上的李祺望着这一幕,无奈的摇了摇头,朱祁镇可真是太天真了,当真是不懂还自信,麓川那破地方靠军事征服,简直就是做梦,历史上明朝打了十年,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死了不知道多少人,依旧没有平息叛乱,最后是耗赢的,用盟约的形式结束了战争。

    李显穆听朱祁镇这番话,感觉头有点痛,这个世界上不怕不懂的人,就怕不懂还觉得自己懂。

    “陛下,如果要征讨麓川,没有百万大军是不行的。”李显穆最终放弃了给朱祁镇讲麓川的地形优势、讲朝廷的劣势,而是直接准备直接吓退他。

    “麓川叛乱的人都没有百万,怎么可能需要朝廷百万大军。”朱祁镇更生气了,“元辅怎么能在廷议之上信口开河呢?”

    “陛下应当听过昔日秦国之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万人守在函谷关上,六国百万人而不能破,也知晓蜀地有剑阁,乃是天堑之途。

    坚城、高山、大江,本就是天然的屏障。

    麓川虽然弱,但有地利,仅凭其地利,就抵得上一百万大军,微臣请陛下慎之又慎。”

    朱祁镇傲然道:“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元辅实在是太过于多虑了。”

    朱祁镇说完这番话,心中不由暗爽,普天之下,谁敢和内阁首辅李显穆说这样的话,也只有我了。

    等到我力排众议,大获全胜,必然可以威望大增,证明我才是正确的,而元辅也必然臣服于我!

    心中这般想着,朱祁镇差点就要笑出声了。

    “陛下,如今我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防御蒙古和辽东女真身上,每岁都要监测草原情况,控制草原蒙古的实力增长,抽不出另外的精力去大肆征讨麓川。”

    一计不成,李显穆决定再换一计,他还是不希望皇帝踏进麓川那个坑的,而且只能白白让大明将士流血。

    他相信,只要按照他现在对付麓川的办法,少则二三十年,多则五十年,最多到儿子辈,麓川自己就撑不住了。

    而且这种撑不住,绝不是不甘心的投降,而是,要不然就直接灭族,死伤连片,要不然就彻底不敢再造反。

    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当然,李显穆是不希望走到那一步的,毕竟真的走到那一步,日后大明再统治那里时,所能承载的人口也会变少,治理起来又得花费很长时间。

    听到李显穆提到蒙古,方才神色颇有异样的勋贵以及一众文官,都肃然了起来。

    从大明建立开始,一直到现在,谁都不会忘记,只有那个一直想要恢复元朝荣光的蒙古,才是大明最大的对手。

    如今大明七层的军费都花费在应对蒙古身上,漠东、漠北、漠西草原上的蒙古,以及远在西域的蒙古,都是大明实际上的敌人。

    尤其是举朝皆知,当初李忠文公去世前,留下了遗言,若是有朝一日,大明的将士踏上了西域故土,并且将其收回汉人手中,让李氏后辈到他坟墓前告祭。

    这些年元辅李显穆一直都在积极布置西北军卫,李氏家族中也有不少人前往西北,谁都知道,这是李显穆一直在做准备。

    只不过如今的西北早就不复汉唐时的模样,从环境、人口,都难以支撑大型的战争,唯有举国之力,才能跨越数千里的沙漠戈壁,杀回葱岭去。

    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大明首先要处理掉北面蒙古对京城的威胁。

    朱祁镇也有些犹豫起来,太宗皇帝当初五征蒙古,先帝也曾经亲征蒙古,对蒙古的威胁,他是相当清楚也很重视的。

    “蒙古早已不复昔日带甲控弦百万之势,如今不过是军数万的部落而已,我大明边境诸镇,有百万带甲之士,难道还能不是蒙古的对手吗?

    征讨麓川,只要抽出一丁点的军队,就可以获胜,怎么会影响到应对蒙古呢?

    元辅实在是过于杞人忧天了。”

    王振突然笑吟吟的插话。

    李显穆豁然转过头来,正要厉声呵斥。

    却听朱祁镇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王先生说的有道理。

    先帝说过我大明天兵无敌于天下,如今不管是蒙古、还是麓川,不过是撮尔小邦,竟然敢挑衅我大明威严,朕必征而讨之,让他们知道,甚至叫做天威不可冒犯!

    麓川,不过是朕的第一战罢了,待朕平定了麓川,再征讨蒙古,使我大明扬威于天下。

    诸位爱卿,希望你们能够和朕一起,使我大明威盛如天日,元辅,您是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想必不会拒绝朕的想法吧?”

    当初宣德十年时,李显穆等人刚刚成为顾命大臣,有一次强硬推行自己政策的机会。

    如今皇帝刚刚亲政,他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只要不是特别离谱的,即便是李显穆,也是不好拒绝的。

    而麓川之事。

    从实际上来说,便是那种不能拒绝的。

    毕竟皇帝想要做事,而且是一件如今朝廷算是痛点的事,李显穆怎么拦着?

    方才那些劝阻的话,都是一堆对未来可能的猜测,皇帝听就算了,如果不听,那也不一定必然发生。

    这世上的天才那么多,万一皇帝就成功了呢?

    当初后唐庄宗李存勖继位的时候,谁能想到他那么快就解决了他爹一辈子都没解决的问题,四分天下有其三。

    万一皇帝也是个这种天才,真的把麓川解决了呢?

    很多人不了解皇帝,自然会这么想。

    但李显穆怎么可能不知道皇帝的斤两,这件事必然会砸在他手里。

    “微臣原则上还是不同意,但既然陛下一定要尝试,微臣也只能尽心竭力为陛下保驾护航,但陛下只能派遣大将前往,绝不能御驾亲征!”

    “那就一言为定!”

    朱祁镇神采飞扬,面露得意,对自己第一次亲政召开的廷议结果,非常满意,就连显贵三朝的老臣李显穆,也不得不同意!

    看看谁还说朕年纪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