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了朝,方一出宫,就有许多人围在李显穆身边,焦声道:“元辅,您怎么能同意陛下征讨麓川,那破地方不是白白用人命去填吗?
打麓川还不如让皇帝去北征,起码死不了那么多人。”
朝中除了利益相关的武将外,大多数文官都是反对征讨麓川的,这也是李显穆麓川政策能顺利执行的原因。
征讨草原最多就是浪费粮草、后勤辎重,那些蒙古人根本不敢正面和大明军队对抗,但打麓川,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江河,都是要人命去填上去的。
李显穆闻言一摊手,叹气道:“诸位又不是不知道,已经劝谏过了,所有方面原因都说了,陛下一意孤行,不听能怎么办?
他才刚刚亲政,难道第一件事就全面否定他吗?
那岂不是太过于狂悖了?”
于谦如今已经高升反贪总司尚书,从二品的大员,在王艮去世后,正式成为心学正统派的大佬之一。
闻言顿时有些对皇帝不满,抱怨道:“大明有千万种事务可以给陛下练手,为何陛下非要选这件事呢?
难道大明将士的生命,就这般不值钱,是随意可以被消耗的吗?”
周围人闻言尽皆沉默,而后才纷纷表达着自己的不满,目光则纷纷望向了李显穆。
李显穆环视众人,又叹了一口气,“都做好自己手中的事,尽量让陛下能够成事,其他的怨怼之言,不要再说了。”
说罢,李显穆转身上了马车,离开这里。
于谦等人有些傻眼,又想到元辅的无奈,回头望向宫中,心中更是不满,“元辅历经五朝,乃是四朝重臣,这天下事,没有元辅不知道的、没有元辅会做错的,陛下如今和元辅意见相左,怕是此事不好收场,只是可怜我大明将士啊,要白白死在那崇山峻岭之中了。”
有人已然觉得不妥,拉了拉于谦的绣袍,低声道:“这是在宫门前,还是少说些吧,万一隔墙有耳,那可就不好了。”
于谦眉眼一暗,到底不是腐儒,微微颔首,一群人当即立刻各自上车离开,但方才所凝聚的那种不安的氛围,却依旧不曾消散,盘桓在皇宫上空,愈发阴沉。
于谦等人自然不知道,方才发生在宫门前的对话,很快就通过王振传到了皇帝耳朵里。
“陛下,奴婢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们甚至说,既然元辅已经劝谏,陛下就不该坚持,只要内阁出了票拟,陛下就如同往常,当个人形印玺即可,又何必要有自己的想法呢?”
王振跪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试图挑起少年皇帝最敏感的那根弦。
他成功了。
刚刚觉得自己大获全胜的朱祁镇,顿时怒意勃发,只觉李显穆如同一座大山、如同悬在头顶的天,压的他简直喘不过气来,仿佛这大明诸事,根本就不需要问过他这个皇帝,只要有李显穆就可以了。
是。
他承认,李显穆的确是有能力,但自古以来那些权臣,就没有一个能力差的,皆是千古名相,功绩累累。
可这功绩的背后,是儿皇帝、是傀儡皇帝!
他,朱祁镇,正统皇帝,绝不要做那傀儡印章皇帝,他要成为太祖太宗皇帝那样的圣君,要如同他父皇一样,威压北虏、横扫南蛮,让列祖列宗都知道,他朱祁镇,不是没用的孬种,而是朱家的好汉!
李显穆能做成的事,他也能做的成,而且能做的更好,今日之事,让李显穆对建功立业的心思更增长了几分。
厉声道:“竟然如此小看朕,王先生你说的对啊,没有功绩的皇帝,就会被臣下看不起,元辅是朕的长辈,教训朕也就罢了,其他人竟然也如此轻视朕。
不就是还把朕看作稚儿吗?
不就是认为朕还治理不了这个天下、处理不了那些棘手的问题吗?
麓川他们都不敢碰,那朕偏偏就要做成这件事,让举朝都知道,朕才是大明天子,无往而不利!
到时候倒要看看,他们还怎么在朕的面前,大言不惭!”
“陛下圣明!”王振谄媚笑道:“如今有不少官员对陛下掌权甚为欣喜,此番征讨麓川,他们也积极参与,这些都是忠臣,陛下若是用之,必然能大获全胜。”
“哦?”朱祁镇有了兴趣,这么快就有人开始往他这边选边站了,“都有什么人?”
王振先是说出一片勋贵人选,朱祁镇没太在意,勋贵本就是皇室的基本盘,而后王振又道出十九部的尚书,以及十九省的巡抚,这下朱祁镇来了兴趣。
他也不是傻子,任何政策都要有人去施行,元辅李显穆之所以权势如今隆盛,就是因为底蕴太过于深厚,不仅仅是朝廷之中有一大批人听从他命令的徒子徒孙,在地方上也有一大批同乡、同族、同道,以及围绕心学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社。
同样一道命令,李显穆同意的,到了地方上很快就落实下去,李显穆不同意,那就有得等了,推诿拖延个一年半载都是轻的。
这次征讨麓川,朱祁镇知道李显穆是不会故意拖后腿,会尽心的做去做,但他担心李显穆下面的那些人搞事,所以才一定要在廷议上,让李显穆同意此事,才去征讨麓川。
他可是很聪明的!
王振有些疑惑的望着朱祁镇,不知道皇帝怎么突然得意的笑了起来,没对他的话有什么反应。
殿中气氛顿时有些尴尬的诡异。
……
“父亲,难道真的就这样看着皇帝踏进麓川那个大坑吗?”
李辅圣有些焦急,“那破地方,怕是得几十万大军扔进去,才能看得到水花,如果真的几万人扔进去,立刻就会被溺毙吧。”
“镇静!”
李显穆沉声训斥,“为父早就说过,如果你做事永远都想十全十美,那你就任何事都做不成。”
“父亲教训的是。”
李显穆回忆了一番皇帝在殿中的言语,叹然道:“这件事是注定拦不住的,皇帝一定能推行他自己的想法,只有皇帝失败之后,为父才能有理由反对他后续的主张,以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
“父亲也觉得皇帝陛下一定做不成?”
“军事上的目的能达到,但政治上的目的会一败涂地,最后可能得到一场失败的胜利。”
“失败的胜利?
是打赢了麓川,但是我大明伤亡太大?还是表面打赢了麓川,而实际上只赢了面子?”
李辅圣很聪明,立刻就听明白了父亲李显穆的话中之语。
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宋朝和西夏之间不就是失败的胜利,打赢了但是宋朝给西夏岁币,换取西夏给宋朝称臣。
“父亲打算什么时候出手?”李辅圣也早已踏入了仕途。
“等第一波溃败的战报传来的时候,为父就会上书,请陛下停止这一次不该发生的战争!”
“那儿子就知道了,此番麓川战争,怕是会有大量粮草要从南京抽调,是否要给公府那边稍信过去,让他们务必保障后勤。”
如今的李氏相当昌盛,李显穆这里就不必多说,南京的韩国公府也是显世的豪门,和另外几家公府维持着整个淮河以南的安定。
上一代韩国公,也就是李显穆的大哥,已经在宣德七年时薨逝,如今继任公爵的是李显穆的侄子。
虽然是显赫的世袭公爵,但面对李显穆这个权倾天下的三叔父,皇帝也不敢多吱声。
何况是一个公爵。
当代韩国公只敢战战兢兢、俯首听命,面对京城李氏这边的来信,一个不字也不敢说。
逢年过节,南京那边还要派人来京城祝贺,还有一些庶脉旁支的子弟,若要进京科举,也都要来李府这里拜见。
如今的李氏,算得上是枝繁叶茂的大家族。
李显穆略一沉吟,“去一封信,让南京务必要以国事为重,不要怀有什么别样心思。”
“儿子明白了,这就往南京去送信。”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
李显穆是相当清楚,如果不说清楚,那很多人都会揣测他的想法,万一故意做些什么,那可就不妙了。
就算他和皇帝在斗法,但也绝不可能用朝廷大事来开玩笑。
“辅圣。”
李显穆叫住了正要离开的儿子,李辅圣转回过身来,“父亲可还有什么吩咐?”
李显穆望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嫡长子,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辅圣出生于永乐年间,宣德年间高中一甲第一,李显穆将其打落到二甲第一的位置,其后又经过考试,再次名列第一,进入翰林院。
如今的翰林院可是机密要地,和内阁关系密切,号称“小内阁”,能进入这里的,都是最顶尖的大才子,前途一片大好。
据“小道消息”,但凡从翰林院外放的人,那都是被当作“内阁大学士预备”培养的。
元辅李显穆在正统元年的殿试中,明确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内阁大学士要理天下之政要,必须要既做过父母官,又在朝廷协理过诸部,既要有俯视天下的格局,又要曾经脚踏实地的处理过全盘政务。
翰林院恰好就是那个能俯视天下的地方,在这里任职,能通过内阁,看到大明两京一十九省的杂务,也能看到朝廷之上十九部的杂务。
将这些收在心中,再去府县之中历练一番,知晓民间底层的疾苦,明白朝廷和地方之间的矛盾、痛点,再入内阁,才能真正有大用。
当然,内阁大学士毕竟名额有限,以这些年的经验来看,更换也并不频繁,大部分的想法都是担任十九部其中一部的尚书,或者是担任布政使、巡抚,做一任封疆大吏。
在争夺这些官职方面,翰林院依旧有极大的优势,只可惜翰林院的准入门槛太高,让人望洋兴叹。
“辅圣,你该下去了。”
李辅圣愕然惊讶,而后瞬间反应过来,“父亲!您的意思是让儿子外放府县吗?”
“你年纪也不算是小了,这些年在翰林院、内阁之中值守,学了一肚子的学问,也该是让你去地方历练一番,待为父看看有没有出缺的州,你去担任知州吧。”
知县太低,知府太高,知州恰好合适。
“儿子谨遵父亲之命!”
李辅圣甚是兴奋,留在京城之中固然是好,但他早就想要前往地方造福一方,同时也想亲眼看看这些年新政在地方实行如何,现在地方上又有什么疑难是朝廷中枢所不知道的。
大多数京官自然是不愿意外放的,除了江南这少数富裕地方,其他地方自然远不能和举全国之力供给的京城比较。
在大城市呆习惯了,谁也不想去生活不便的穷乡僻壤。
何况是官场之上,一旦去了穷乡僻壤,说不准这辈子都回不来了。
但李辅圣作为顶级的膏粱子弟,自然没这种顾虑,他下了地方,唯一的目标就是多多立功,多多做事,积累经验,京城这边会自然而然的提拔他。
李辅圣颇为欣喜的离开,李显穆坐在堂中,缓缓饮着茶,目光闪烁,面对渐渐长大的皇帝,以及渐渐聚拢在皇帝身边的那些人。
他第一次生起了一丝难以掌控的感觉。
“少年的皇帝、年长的权臣。”
李显穆摊开手,这双手已经渐渐开始苍老,上面渐渐爬上了皱纹,前些时日,他的头上出现了一根白发,虽然直接被拔掉了,但他却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了。
“老了。”
该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一个能够守住他基业的继承人,一个能够继往开来的继承人,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嫡长子李辅圣的身上。
高居于九天之上的李祺自然听到了儿子的这一声叹息,在他眼中,李显穆虽然开始苍老,可生命之火依旧非常旺盛,以当前的生活之火来看,活到八十岁不成问题,还远远不到生命的末期。
起码。
因为皇族的寿命难以改变,李显穆盘算了一下朱祁镇的寿命,李显穆熬死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两个,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