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维校的三好学生 > 第62章 北极圈文化建设

第62章 北极圈文化建设

    长崎港中,进城讨生活的“草草”卷入了抢饭团大战。在一顿乱斗中,他失去知觉,最终是在迷迷糊糊中,被人发现了。那帮西陆的大人们发现发饭团的街口出现争斗,派遣队伍前去制止,争斗的人往城外逃跑,最终制止了两家这种“饭团大战”。

    本地这两个市井帮派只是想要独占饭团,不让外人入市,不敢和发饭团的大人们作对。

    作为被揍趴在地上的乡下人,“草草”是被担架抬起来,送到了医所中。而后被现汉老师傅检查了一下骨骼,用手稍微一捏一拉,咯吱一声,身上骨头被接正了。

    打着石膏的草草和一大帮乡下人们被要求填写报告,这份个人报告是汇报“是否认字”“出生地在哪”“是否有特殊技能”等个人情况。

    草草被确定会驾船后,被归类为乙等人才。

    东瀛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东瀛一斤羊肉是一百二十文,而羊肉在东图今年的价格一直是在二十四文。但是日用品方面,例如肥皂,东图运过去的石化初级产品进入东瀛加工成成品后是十文钱,五大块,但是东图则是十五文一块。

    这来回的商贸之间,给商人留下了巨额的利润空间,而海商们的巨额利润则是要定期上供给“燕都的财阀巨头”,而这些个中央资本巨头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是皇室方面。

    没错,现汉的华尔街主持人不是犹太财团,而是天子为首的八姓十四望族。他们藏在幕后。将海外那些“化外之地”盘剥的皮包骨头。

    宣冲在看到招募人手的普遍营养情况后,不禁释然:现汉对东瀛,比前世老美对棒子的盘剥还狠啊。

    养好伤的草草,两日后前来报到,由于招人的现汉读书人看到他背后背着一把竹刀,便给他取了一个新名。

    随后一块铭牌发给了他,招工告诉他,自此之后他的名字前面就加上了这个字了。

    草草,哦,现在叫做滨侵道(芳草侵古道之意,预示生命力顽强)。他在获得新的名字后非常开心,也看到其他铭牌,上面有“舟”“渔”等带水的字。

    现汉这边秀才们如此做法的理学凭据:变夷为华,最重要在于赐姓,而后则是以此为姓,而姓要根据“功职”获得,这样才能让其后人进行祭祀。——祖有功,宗有德。

    从东瀛招募的这一批下乡子弟,在被改了姓之后,就和东瀛本土的人没有一点地域关系了,其随后被根据姓安排到北方陆地上后,其子孙后代开始尊这一代为始祖。

    至于上一代到底来自哪里?例如滨侵道的儿子、孙子、重孙子这段时间,会对外人解释“祖先来自哪?不可考”,等到五代之后,就会宣称自己来自“江南”,攀附现汉内部大姓。

    …族裔融合…

    2112年,新的地域文化正在产生。不同于西方海洋文明的文化集中在“上阶层艺术品”,例如欧洲贵族总喜欢用帝国顶层收藏品风格来区分地区文化。

    汉民在各地的文化,是依托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而演化的。一旦衣食住行变了,风俗也就变了。

    例如现在,由于瀚北处于高海拔地区,所以主食不再是面条和米饭而是土豆。至于蛋白质的获取则是依靠北华海丰富的渔业资源。现在就逐渐有了类似闽地祭船神,黑虬江流域供奉大仙的风俗。

    当然上述都属于淫祀,宣冲作为读书人,在移风易俗上,是引导该地区尽可能朝着汉家传统靠拢。例如稷祭和洋祭,这类正统祭祀,都是宣冲主持的。

    当下在各个定居点内最有名的菜式,莫过于土豆捣碎成泥裹鱼肉,即把土豆泥混入足够的盐裹上切成丁的鱼肉后,表面刷上一层油,放在烤箱里面烤,届时外面会形成酥脆的外壳,而里面鱼肉则是蒸熟的鲜嫩口感。然后配上大麦卷饼,有条件的,再配上泡菜。

    在宣冲看来,这道菜需要调料,万幸,现汉是大一统王朝。能从川陕陇获得大量的辣椒、花椒,能从齐鲁获得大葱,否则的话,真要啃没有任何味道的土豆泥,一天都没什么意思。

    瀚北菜系已经开始出现。哦,就如同“新疆大盘鸡”一样,菜系的历史很新。

    其实在那种极端气温下,土豆也很难种植,需要用地膜覆盖,铺上草卷来保温。

    但受现汉文教影响,人来到北边总要种点什么。不求经济效应,只是给本地带来安全感。

    在现汉的地方治理学中,某些地方“种地”就和维持当地“治安”一样,明面上不具备任何经济效应,但就是为了地方稳定。

    比如说现汉,某一地官府会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维系本地的农田生产。

    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本地和外界沟通渠道出现混乱后,本地人心也不会因为“断炊”,而变得躁动不安。

    …耕对于汉人来说,就如同waggh对于欧克…

    2112年,瀚海都护府的远征团队抵达了更东边的谦河流域(叶尼塞河)。这是鲜卑大平原境内三条大河流中注水量最大的一条,该地区的原住民为“鬲昆族”。

    这是一个从汉武帝时代就有所记录的种族,但一直没有在草原上崛起,一直被匈奴、鲜卑统治,现在在北方总人口数量不超过两万人,绝对是稀罕民族。

    由于数量非常稀少,且常年躲着人,欧克们都没兴趣跟他们干架。就如同现在欧克们不会去海洋中找海豚干架一样。

    一个族群如果数量足够小,且目标仅仅是自己能生存下去,欧克们现在并不会耗费资源来锁定。更不会如同人类这样为了“占据一大片土地”逼迫土地上的人臣服。

    宣冲的战争是为了获取土地上的“最高信息控制权”,所以他绕过欧克控制区直接向北找到了这些部落。

    这些共二十八个在北方冻土地带流动的部落,在面对瀚北都护府宣布对他们进行统治后。无一例外,每一个部落都在族中老人的带领下,跪拜接受上朝统治。

    这让原本还在担忧“原住民冲突”的宣冲松了一口气。当然究其原因,就是看到了几个世纪和十个世纪之前在这里立下的石碑,石碑上分别刻录“奉大皇帝陛下”之类的话。

    好家伙,真的是自古以来,而这帮原住民甚至是比宣冲的勘探队还要知道流程,跪完了之后就开始拿着皮草供奉出来,指着勘测队身上的小玩意要求更换,一口刀具就能换一张北极狐的皮毛,枪械子弹更是硬通货。

    东方王朝对于苦寒之地一直是羁縻统治。哪怕是最差的情况,也是派人来捕捉劳动力,但是绝对不会玩屠村绝户的活。

    宣冲时空的毛子探险队之所以一路烧杀劫掠,那是属于“航海家”没带够给养,直接靠抢夺,他们的核心目的是抵达东方,至于抵达东方的过程,那是不择手段。其对远东的控制,就是英法对大洋上海岛的控制模式。

    而辽金时代向西探索的目的不是为了抵达西方,毕竟已经有更好走的丝绸之路,只是向北派出使者与原住民接触,接受毛皮贡品罢了,亦或是某些脑子发热的国主想要捕捉灵兽,炼制长生不老药。

    毛子一路东来并非因对土地的贪婪而扩张,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温水港,所以亚洲北部领土扩张不过是附带的。

    后续毛子在自己烧杀驱逐后的土地建立定居点后,其人口依旧是上不来。其东欧方面文化也不适合这片高寒带,所以驻扎在这的东欧人总想着返回。

    宣冲吐槽:身子是游牧,心是维京,cos罗马?

    …万里山河如何相连?…

    一神教在建立大帝国时有一个悖论,因为地域不同必然产生不同文化。一神教会会采取以自己为中心点,清扫其他区域文化,填上同样色块的操作。

    这里的统治文化可以用“作画”来比喻。

    西方画卷中画得再大,也都是在一个视角范围,这个视角有一个中心,中心外围所有景色都是以中心点为陪衬。而这个画卷在描述日常视角场景时还好,但一旦超过正常视角范围,巨画边缘的场景就很难以视角为中心维持对称了,故,西方作画中凡是巨画,都是相当震撼。正如他们的大帝国一样震撼,这是在宏大体系上精确对应的美。

    而东方画卷中“山是山、水是水”“山水之间一线天”,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在缓缓展开的时候,每一个场景都是“显山露水”,“山与水”是相连的。即画卷上从临安的皇宫,再到市井,再到城郊。这世间百态,绝不是正常视角中一眼能望尽。但是在作画的时候,每一处都是相连的。

    东方治理如作画,煌煌中华,首善之地是画卷中最繁华的,而依次展开,山河全部相连。——对不同地域文化并不是西式“围绕中心统一”,而在于每一处“人文脉络”都不断。

    例如现在瀚北和东图之间文化是有联系,东图和黑虬江的文化有联系,现在开始和江南也有了文化联系。当然让女子招待外来者的陋习,太伤风化了,是要消除的。

    宣冲几年前求学时,其儒师说过:只要文脉连着,那就是诸夏。

    诸夏内土默许了东图和瀚北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瀚北现在抵达冰原遇到土人部落也要默许当地文化。

    宣冲:彻底消灭文化会带来报应,因为唯有原住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才能适应该地区。

    从国家战略层面,要将“主脉”中的“分支”延伸到这些地区,最终让自己的人在此地适应。把“该地区文化”和中土文化建立脉络,才是最有效的民族融合方式。

    版图的纳入不一定是要“换种”,有时候就算“换种”,人在那儿待不住,待得住的人,不认同中心,最终还是脱离。

    高寒带和高原这些地区,对于文明核心区的最大价值,并不是“居住价值”,而是该地区的林业,生态,矿产以及空间价值。

    宣冲在2112年以瀚北都护府名义颁布了对北方原住民的态度:当地居民只要愿意归入诸夏分支,愿意将土地交付于现汉进行铁路,水利等公共建设。允许现汉测绘山林,开采必要的矿产。那就享有现汉内的“守社稷之民”的待遇。

    “守社稷之民”是现汉内特殊待遇人群,相当于官方认可的地方豪强。话语权直接挂钩于自己“守住的社稷”。

    宣冲在和秦天依那一晚的人生交流中,秦天依介绍道:风土和人情就如同“灰姑娘”,地域就如同“水晶鞋”,只有“灰姑娘”才能穿上“水晶鞋”。外来的帝国集团强行抢走“水晶鞋”(地域),那也是削足适履,这种人文和地理不适配的伤口,一直好不了,会几十年,上百年,长期流血,直至帝国垂暮后,成为各种病症诱发点。

    宣冲听进去了,但秦天依说的案例显然是印第安大陆的大逃杀版本,宣冲活着的年代中,历史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北极圈内的战略大迂回…

    2112年,随着宣冲避实就虚,迂回勘测北方领土,草原上的欧克们不得不分出注意力到正北方向

    并没有多少正面对抗,就如同沙俄沿水路东来一般,但是在战略地图上却形成大迂回包围圈。

    2112年夏天,在北方土地上,广播塔正在播放“统合广播”,广播中有关瀚北都护府英明治理的内容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而大段时间则用来播放北方生活小日常。

    例如“大酱”的制作。广播中从挑选“酱菜坛”开始通报,再到密封,再到每隔一周起封观察的诸多步骤。

    各个定居点设立了邮局,让各个定居点的居民,能够给广播台写信。居民们能在信中询问家中酱坛子,是到了哪一步出现问题,导致酱菜味道颜色和广播描述的不一样。

    而就是这么一点小的事情,瀚北都护府在每个月一次的基层人员交流中,特地根据回信去解决酱坛子的问题。即确保,每个定居点的酱坛子都能出酱!

    …艺术生在做作业…

    宣冲自家这边,秦天依也在搞酱坛子,秦天依由于做坏了几坛子酱菜,也开始给广播反馈。所以瀚北都护府内的广播从一开始的普通项目,由于权力图腾崇拜效应,让每个人家里都能出酱,升级成了重大的“政治任务”。

    秦天依是明事理,没有因为自己奏响的是“礼乐”,而回绝让手指沾染这样的“阳春水”。

    一个地区的“统合”的概念,不仅仅是在于帝国徽章这样的阳春白雪,更在于下里巴人的饭桌、衣服的缝缝补补。

    在第二红朝后,曲高和寡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国风,大雅,小雅,涉及到的都是万民,而不是神庙中被守护的雅典娜。

    秦天依是在做“礼乐”工作,“礼乐”最为重要的是共情。而共情是依赖于”共同记忆“;

    这个共同记忆可以是开春时候“河水融化流淌”的声音,也可以是屋内开启“酱坛”的气味。

    …瀚北正在不战而获土…

    总而言之,一个地区族裔内的那些“共识文化标识”越来越多,该地区文化统合度就越高。

    宣冲这个理科生讲究绩效,对于文化的绩效,就是传播的内容,区域认同度高,几年,几十年后信息内容在日常中存留度高。并不是一阵风过去的流行文化。也不是庙堂上大人们赞赏的“众人对上齐颂的粉饰文化”,而是在百姓内“我自然也”的传播。

    北边刚刚接受现代物资的部落,哪里经得住这样的“针对性的现代文化传播”。这在现汉中叫做教化。

    大部分在丛林中拿着箭打猎的部落们,刚刚将“液化气钢瓶燃料”作为过冬的新需求。

    这些族里面的老人从生食进化到了熟食行列后,就听着广播懵懵懂懂地开始跟着“南边汉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

    哦,他们现在也是汉人了,身份证上有了姓。女人们把缝衣服的骨针放在收纳盒中,换成了钢针,村落中几十人围绕在大树下方开始进行集市贸易。

    《诗经·国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