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710章 父与子!朱元璋的欣慰!

第710章 父与子!朱元璋的欣慰!

    次日早朝,朝阳透过午门的拱券洒进大殿,朱元璋像往常一样端坐龙椅,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脸色愈发苍白。

    官员们按序奏报政务,从江南水利修缮到北方军粮转运,他都凝神细听,只是听到关键处,忍不住咳嗽了几声,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龙椅扶手,连呼吸都比往日急促了几分。

    站在殿下的太子标看在眼里,心也跟着揪紧,目光始终落在父亲身上,满是担忧。

    朝会结束后,官员们躬身退下,脚步声渐渐远去,大殿内很快只剩下父子二人。

    太子标没有离开,而是缓步走到御座前,双膝微屈,躬身行礼:“父皇,儿臣有一事,想单独向您禀报。”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闭目缓了片刻才睁开眼,看着太子标反常的举动,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往日朝会后,标儿要么随百官一同退下处理政务,要么简短汇报几句便离开,今日这般郑重,倒少见。

    他挥了挥手,让殿内伺候的太监尽数退到殿外,声音带着几分疲惫:“标儿,有什么事,说吧。”

    太子标深吸一口气,缓缓直起身,目光坚定地迎上父亲的视线,一字一句说道:“父皇,儿臣恳请您退位,传位于儿臣,您做太上皇,安心养病,安享晚年。”

    “你说什么?”朱元璋猛地坐直身子,眼中满是错愕与不解,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

    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儿子了,自册立为太子以来,标儿始终至诚至孝,宽厚仁慈,从未有过半分觊觎权位的心思,平日里连朝堂上的争议都尽量谦和化解,怎么会突然提出让自己退位?

    他怔了半晌,才又追问一句:“标儿,你可知这话意味着什么?你……你是想夺权?”

    “儿臣不敢!”太子标连忙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几分哽咽,“父皇,儿臣绝无半分夺权之心!这些年来,儿臣看着您宵衣旰食,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批阅奏章,深夜还在为政务操劳,常常连一顿热饭都顾不上吃,心里一直都在心疼!可先前大明尚未彻底安稳,北疆蒙古虎视眈眈,东南沿海还有倭寇作乱,朝堂上功臣骄纵、贪腐未绝,儿臣虽为监国,却始终没有信心独自接过这副重担,只能靠您这位开国帝王坐镇天下,稳住大局。”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恳切的光芒,继续说道:“可现在不一样了!北疆有徐允恭率领岭北铁骑坐镇,蒙古部落被打得连草原边界都不敢靠近,多年未有异动;东海的琉球、朝鲜、倭国尽皆臣服,倭国更是成为大明的罪民区,再无倭寇敢犯我海疆;南洋诸国对大明敬畏有加,纷纷与大明通商贸易,种植园的粮食、香料源源不断运往中原;就连美洲的藩王,也已在当地站稳脚跟,时常遣使朝贡。”

    “至于内部,”太子标语气愈发坚定,“土豆、番薯、玉米这些美洲高产作物,经高炽与雄英推广,已在全国种植,去年粮食产量比十年前翻了十倍不止,百姓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发愁;人口也迎来暴涨,短短五年便增加了三百万,各地府库充盈,连荒年的救济粮都储备充足。”

    “如今外患尽去,内部繁荣,大明真正有了盛世的契机,儿臣有信心在此刻接手大明,再加上高炽的务实谋略、雄英的沉稳细致辅佐,定能缔造出一个比现在更盛的大明!”

    “父皇,”太子标声音放软,满是心疼,“您这一生,从濠州的放牛娃到开国的洪武皇帝,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累!年轻时为了推翻元廷,浴血奋战;建国后为了安定天下,日夜操劳,连片刻清闲都没有。现在大明安稳了,儿臣也能担起责任了,您就歇歇吧,别再苦苦支撑了。”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眼眶渐渐湿润,浑浊的老眼中泛起水光,顺着眼角的皱纹缓缓滑落。

    他看着殿下跪着的儿子,看着标儿鬓角悄然新增的白发,看着那双满是恳切与心疼的眼睛,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揪着,又酸又暖。

    老朱不由自主想起自己这一生——幼时是濠州乡下父母双亡的孤儿,为了活命讨过饭、当过和尚,尝尽世间冷暖;后来投军起义,从一个普通士卒成长为征战四方的义军首领,鄱阳湖大战九死一生,北伐元廷历经千难万险,才终于推翻暴政、建立大明;登基后又成了执掌天下的帝王,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批阅奏章,深夜还在为政务、为百姓、为江山安稳操劳,这一扛,便是二十九年,确实太累了。

    无数个深夜,朱元璋独自坐在御书房,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揉着发酸的肩膀,看着窗外的夜色,也会忍不住想:若是能歇一歇,不用再为战事、为灾情、为贪腐之事烦心,能像寻常老人那般晒晒太阳、听听戏,该多好?

    可他不敢,他怕自己一松手,朝堂上的暗流会卷土重来,怕边疆的敌人会趁机作乱,怕好不容易让百姓过上的安稳日子再次破碎,怕自己亲手打下的大明江山,会在顷刻间乱了套。

    可现在,标儿跪在他面前,一字一句告诉他,北疆安稳、海疆平定、南洋归附,内部粮食充盈、百姓安乐,大明已有盛世契机;标儿还说,他有信心接过大明的担子,让自己安心养病。

    这些话,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疲惫已久的心房,也让他紧绷了二十九年的神经,终于有了松动的可能。

    这些话,像一股暖流,缓缓淌过朱元璋早已疲惫的心田。

    他伸出手,声音带着颤抖:“标儿,你……你起来。”

    太子标起身,走到父亲身边。

    朱元璋握住他的手,只觉得儿子的手掌宽厚有力,不再是当年那个需要自己护在身后的孩童了。

    老泪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滴在龙袍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咱……咱这一生,确实苦了些,累了些。原以为,要扛到闭眼的那天,没想到……没想到标儿你已经长大了,能替朕扛了。”

    他哽咽着,却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咱答应你。待咱安排好后事,便昭告天下,传位于你。只是朕有一个要求——你登基后,莫忘了今日说的话,要善待百姓,要守住大明的江山,更要让天下人都过上安稳日子。”

    “儿臣遵旨!”太子标双膝跪地,重重叩首,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定让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定让大明的盛世,传遍四方!”

    朱元璋看着儿子,缓缓点了点头。

    阳光透过殿窗,洒在父子二人身上,温暖而明亮。

    御座之上,是卸下重担的开国帝王;御座之下,是即将承继大统的储君。

    大明的江山,在这一刻,完成了最温暖的交接,也向着更璀璨的盛世,迈出了新的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