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清晨,寅时刚过,应天府的钟鼓楼上便响起了厚重的晨钟,三十六声钟鸣过后,奉天殿外的丹陛两侧,锦衣卫与羽林卫将士已按明朝军礼列阵,甲胄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手中长枪斜指地面,肃杀之气与盛典的庄重交织在一起。
文武百官身着按品级定制的朝服——一品绯色绣仙鹤,二品绯色绣锦鸡,三品绯色绣孔雀,往下直至九品青袍绣鹌鹑,皆由礼官引导,沿着丹陛两侧的台阶缓步进入殿内,按班次立于殿中,无人敢有半分喧哗。
卯时整,钦天监监正手持圭板,高声唱喏:“吉时到,禅位大典始!”
话音落,殿外乐坊奏响《庆善乐》,这支源自唐初、经明初修订的雅乐,旋律庄重悠扬,伴着乐声,太子标身着皇太子冕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裳上绣着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在内侍的搀扶下,从奉天殿东侧的偏门步入,沿丹陛东侧的台阶缓步上行,至殿中御座前一丈处停下,面朝御座上的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大礼,此时的他,仍是大明皇太子,尚未触及帝王权柄。
朱元璋身着太上皇的翼善冠与盘领袍,虽面色仍有几分苍白,却精神矍铄。
他看着殿下躬身行礼的太子标,缓缓抬手,声音透过殿内的传声筒传遍每一个角落:“吾儿平身。”
待太子标起身立于一旁,朱元璋才看向殿下文武百官,沉声道:“朕起于微末,赖天地护佑、将士用命、百姓拥戴,推翻元廷,建立大明,在位二十有九。今朕年高体衰,恐难再承天下之重,而皇太子标,仁厚贤明,监国多年,政务娴熟,民心所向,故朕决意禅位于皇太子,以承天命,以安社稷!”
话音落,礼部尚书手持禅位诏书,从殿侧走出,立于丹陛之上,展开诏书以标准的官话宣读。
诏书中细数洪武年间的功绩,又言太子标的贤德,最后宣告禅位之意,字句皆合明朝典制,庄重威严。
诏书宣读完毕,两名内侍捧着盛放传国玉玺与虎符的托盘,缓步走到朱元璋面前——传国玉玺以和氏璧为材,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虎符为青铜所铸,分为两半,左半留京师,右半授边将,乃军权之象征,这两样器物,是大明帝王权力的核心象征。
朱元璋亲手拿起传国玉玺,指尖摩挲着温润的玉璧,目光落在太子标身上,语气满是郑重:“标儿,这传国玉玺,乃天下正统之证;这虎符,乃大明军权之柄。今日,朕将这两样东西交予你,便是将大明的江山、百姓的生计,尽数交予你手。”
他将玉玺与虎符逐一放入太子标手中,又温声勉励,“登基之后,切记戒骄戒躁,勿要因权位而忘本,勿要因安逸而怠政。继续为百姓谋福祉,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为天下开太平,整肃吏治,安定边疆。朕虽退居太上皇,却也会在后宫看着你,看着大明越来越好。”
太子标双手紧握玉玺与虎符,冰凉的触感从掌心传来,却让他心中涌起滚烫的责任感。
他双膝跪地,将玉玺与虎符举过头顶,声音坚定而洪亮:“儿臣谢父皇隆恩!儿臣定当恪守父皇教诲,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社稷之重为重,此生不敢有半分懈怠!”
此时,朱元璋在两名内侍的搀扶下,起身走下御座旁的高台,沿着丹陛西侧的台阶缓步退至殿侧,意为将朝堂的中心位置彻底让给新帝。
朱高炽与朱雄英对视一眼,率先跪倒在地,高声喊道:“臣等恭贺陛下登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中文武百官紧随其后,无论开国老将还是新锐官员,皆整齐跪倒,三呼万岁,声音震得殿顶的瓦片微微颤动,连殿外的百姓也跟着欢呼,“承天皇帝万岁”的喊声传遍应天府的大街小巷。
太子标缓缓起身,走到御座前,转身面对百官。
玄衣纁裳的皇太子冕服已换成明黄十二章纹的帝王龙袍,九旒冕冠上的珍珠垂帘随转身动作轻晃,此前的太子威仪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独有的庄重气场。
此时的他,已不再是皇太子,而是大明的承天皇帝。
朱标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内躬身行礼的百官——傅友德、冯胜等开国老将,鬓角虽已染霜,眼中却满是欣慰,那是看着江山传承的安心;李景隆、徐增寿等新锐将领,身姿挺拔,脸上满是崇敬,那是对新帝的信服与期待;六部尚书、各省布政使等文臣,双手交叠于身前,神情肃穆,那是对皇权交接的敬畏。
他又望向殿外,雕花窗棂外隐约能看到百姓们挥舞的红色旗帜,听到此起彼伏的欢呼身影,连空气里都飘着喜庆的气息。
这一刻,朱标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天地的中心,所有目光都汇聚在自己身上,世人的朝拜、山呼的万岁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真切体会到“言出法随、口含天宪”的帝王威严——只需一句话,便能决定朝堂政务的走向;只需一个指令,便能调动千军万马。
可这份威严并未让他生出半分骄纵,反而让他心中的责任感与压力愈发沉重。
朱标清楚,这万丈荣光的背后,是万千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期盼,是北疆将士对边境太平的渴望,是南洋藩王对大明一统的拥护,更是大明江山长治久安的未来。
这御座不是享乐的温床,而是承载天下的重担,自己若有半分懈怠,辜负的便是父亲的托付、百官的信任与百姓的期许。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示意百官平身,声音透过传声筒传出:“众卿平身。今日朕登基为帝,改元承天,愿与诸卿同心同德,共筑大明盛世!”
百官起身,躬身应和:“臣等遵旨!”
站在百官前列的朱高炽,抬头看着御座上陷入短暂沉思的朱标,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历史记载中的朱标——那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被誉为“最完美太子”的皇子,却在洪武二十五年英年早逝,未能等到登基的那一天,随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朱允炆即位后引发靖难之役,大明的命运轨迹就此偏转。
而在这个时空,因为自己的到来与改变,朱标不仅顺利熬过了历史上的早逝节点,还在朱元璋的主动禅位下登基,老朱也因太子的稳定传承,未再兴起大狱屠戮功臣,南洋的开拓、北疆的安定、高产作物的推广,更让大明远比历史上繁荣昌盛。
朱高炽微微握紧拳头,心中暗暗庆幸——还好,这一次,大明的未来,终于走上了一条更光明的道路。
而御座上的朱标,也从沉思中回过神,目光变得愈发坚定,他知道,属于承天朝的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