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最终还是同意了和英美占领区合并,消息传到莫斯科,贝利亚急忙来到克林姆林宫,向斯大林汇报严峻局势,“总书记,看起来我们维护德国完整性的努力失败了,美国执意要分裂德国。”
从四月份开始,苏方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证件,并检查所有货运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
苏联开始对柏林实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希望能够用这种反制对美国施压。
可现在来看,美国对苏联的警告熟视无睹,仍与英法宣布在其占领区实行货币制度的改革。这是在西部实现马歇尔计划,严重分裂德国的重大举措。
啪!斯大林点燃了随身的烟斗,置身于一片烟雾缭绕当中,好半天才道,“必须要为世界大战准备,帝国主义现在认为自己掌握了武力优势,对无产阶级祖国的敌视已经掩饰不住了,必须要承认丘吉尔的挑拨是有作用的,而杜鲁门则远没有罗斯福有智慧。必须在军事方面做好准备。”
斯大林话音刚落,国防部长布尔加宁马上回答道,“我们计划用十年时间,建立一支全机械化武装力量,当前只有苏联红军是我们反制帝国主义的可靠依靠,军事建设在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
当前苏联的坦克集团军已经完成了全机械化作战,但是摩托化步兵师的建设还远没有完成,国防部估计至少要五到十年时间来完成。
“要加快速度,而且核弹的进度必须加快。”斯大林冷着声音道,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几次争斗,美国都是仗着核弹无所顾忌,不顾苏联的反对执意行事,归根究底就是美国自认为可以掌控世界的力量。
“同时,做好对抗的准备,这一次我们不能再忍气吞声,西柏林在我们占领区的腹地,交通在伟大的红军控制之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地理优势。如果采取反制措施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布尔加宁和贝利亚都点头同意,先后赞同道,“这是一个优势,我们是现在还是?”
“等到美国人正式公布,我们以反对德国分裂的理由进行反制。”斯大林思考半晌最终说道,他觉得这应该是苏联最适合进行反制的地方。
科曼刚刚从马赛上岸,直接买了一份报纸上面,内容就是法占区和英美占领区合并,德国的货币改革即将推出的新闻。
柏林危机!科曼一挑眉,知道这就是柏林危机的导火索,苏联现在就应该准备反制措施了。
不过斯大林可能也对英美现在的空中优势没有准确的认识,不会想到英美两国凭借运输机,就能够负担一个快两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切开销。
不得不说当今的美国是真的强大,这种强大在几年后的朝鲜战争当中,东方大国也感受到了,纯凭借工业实力就让在长津湖铺开一条逃出生天的通道,这几乎超过了东方大国的认知,怎么能这么快?
柏林危机英美铺设的空中通道,极大的增加了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的自信。
当然也不全都是好处,英美自认为空军优势也在柏林危机当中大大加强,在柏林危机之后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加强空军,指望用空军优势一直压制苏联。
结果呢,版本更新了,各类导弹开始出成果,英美两国手中攒了一堆轰炸机,在地空导弹面前毫无生存能力。
美国家大业大影响还不大,大不了同时跟进导弹,英国一个明日黄花,砍了皇家海军给空军让路,好不容易攒出来的轰炸机群,直接变成了过气网红。
沉没成本直接导致英国军事更新的速度受到影响,耽误了一大批军事项目。
“看什么呢?”艾娃加德纳看到科曼端着报纸皱眉,凑过来轻声询问。
“一场大的危机马上到来。”科曼放下报纸道,柏林危机的另外一个受害者,自然就是常公了。美国和苏联在柏林较劲的时候,常公拉了一坨大的,等到柏林危机结束的时候,已经神仙难救。
“神神秘秘的。”艾娃加德纳白了科曼一眼嘀咕着,全当做自己的男人又在策划什么阴谋,“真有什么危机,英美法还威慑不了苏联?”
“哪有什么英法?我们在东南亚打仗呢。”科曼心说你还真看得起法国,法国现在根本就没有战略空军,现在还指望巴赫团队把这一块补上呢,“至于英国,现在不是在南亚的印巴战争,还有这一次巴以战争,英国或多或少的都参与了。”
英国大量军官,就再巴基斯坦和约旦一边指挥作战,然后在跟着美国在柏林玩空优?美国问题不大,英国经受得起这种消耗?
巴德飞机公司就在马赛,这还是科曼建议的,虽然在这里制造了一场马赛大捷,但再怎么说大家都是法国人,科曼心里还是有些愧疚,在这种心理下,把巴德团队放在了马赛,也算是一种补偿。
巴德公司的厂房本身并不起眼,但进入后的第一眼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整个工厂内部空间广阔得令人失去尺度感,仿佛一个室内城市。
空气中有淡淡的金属和机油味,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头顶上是密集的钢架结构和的照明灯,脚下是坚实的地面,穿梭着工程车辆。
科曼没有马上返回巴黎,而是来到这来看一下支线客机的进度,飞机的机身、机翼、尾翼等大部件在固定站位上静止不动。一时半会他也不知道这个寄予厚望的客机到底进度到哪。
“科曼少校,你是来看进度的?”总设计师巴德得知科曼前来,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出现,“催促我们快点研发?”
“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安全第一。”科曼矢口否认,这个世界上很多产业是可以用科学公式来概括的,到时候套用进行制造就行。
可很多并不是全部,航空业恰恰是一个经验而不是科学的产业。从严格的数学层面上讲,工程师们知道如何设计能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但数学公式并不能解释气动升力产生的原因。
美国倒是很有自信的在二十一世纪,放弃了建造超高音速风洞的想法,改由计算机进行模拟数据,结果就是超高音速导弹造不出来,第六代战斗机难产,那边老老实实的制造风洞的东方大国,倒是都有成品了。
事实证明这玩意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吹风洞,根本就不是超级计算机可以搞定的。
人类对航空航天的理解,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经验公式之上。这些公式来自大量模型机的风洞实验和真机试飞积累的数据建模,而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这种产业,科曼哪敢施压加快进度,它就不是一个可以施压东西,给压力换来的大概率是事故。
这个反应让巴德很满意,德国在战争时期就大量使用了风洞技术,不但用在飞机制造上面,火箭发射上面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不过这些宝贵的数据,现在都归华盛顿和莫斯科所有,巴德团队现在很多都是要从头开始。
科曼来这里就是说了一堆彩虹屁,用鼓励的口吻,加上一些法郎振奋了团队的士气,然后就去车站回巴黎了,来的干脆走的也果断。
本次回国休假的时间,正好碰上几个热点事件,还有一件事就是菲利普戴高乐被晋升为上尉,斜角甲板、光感辅助的航空母舰设计,也受到了法国海军的广泛认可,菲利普戴高乐成为了法国航母派的一个新星。
科曼相信,这全都是因为菲利普戴高乐本人的才能,绝对和法国的民族英雄,自由法国的创建者戴高乐将军无关。
之所以说是航母派,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就决定了后来被总结为空潜快的路线,根据空潜快的路线,法国海军的建军核心是建立一支绿水海军,维护包括地中海的近海海权。
而航空母舰这种军舰,不管从什么角度有和空潜快路线不沾边,而空潜快路线现在的代表则是潜艇派。
“这?”科曼见到马丁后,听到马丁提及现在法国海军的路线之争,心说怎么在什么国家,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至少他就知道,中苏都有过这种路线之争。
在苏联红海军航母派声音长期受到潜艇派的压制,至于东方大国的问题就很简单,主要是没钱闹得。
没钱?这其实也可以解释现在法国海军的路线之争,海军可不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军种。
不过科曼还是很有信心的,“相信菲利普戴高乐上尉的声音,足以让国防部和政府重视起来。”
“那当然,我们都知道原因。”马丁也赞同,原因自然就是菲利普戴高乐上尉,是戴高乐将军的儿子,没有其他原因。
第一次中东战争陷入到了一种以色列最不愿意的局面当中,以一种消耗战的方式进行,以色列反攻埃及的想法很好,但是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