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少言和盛常安说话的功夫。
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响动,两人转身朝外面走去。
看见一个年轻人领着施工队带着工具走进了院子里。
年轻人看着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在这个院子里的两个道士。
徐少言和盛常安也看着那个年轻人。
年轻人狐疑的看着盛常安和徐少言问道:“你们是?”
“有人请我来给这位女士诊病。”
年轻人面上一惊,看着徐少言问了句:“郑姨病了?”
徐少言点点头:“嗯。”
年轻人立即朝着屋内跑去,当看到躺在那张单人床上的人之后。
年轻人轻轻唤了两声:“郑姨,郑姨!”
躺在床上的老人这才缓缓睁开了眼睛,看清楚眼前的人之后。
老人眼中有了些许生机。
“是小九?小九啊!”
郑爱民说着便挣扎着想要坐起来。
却被叫小九的年轻轻轻一把按住。
“郑姨别起来了。”
老人端详着眼前的年轻人问道:“你怎么回来了?”
“我之前不是说过,回来翻新图书馆吗?不过您怎么病成这样子了?我带您去看病!”
叫小九的男人说着就要抱起郑爱民。
郑爱民一只手拦着小九,摇摇头:“不用了,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
“您知道什么呀,有病咱就得治病。”
“郑姨看到你啊,就好多了!”
郑爱民到底还是没有跟着小九的年轻人去医院。
小九从房间里走出来,看着面前那两个道士。
“二位道爷说,有人请二位来给郑姨诊病?”
徐少言伸出一根食指来,在小九面前晃了一下:“更正一点,不是请两个人人,是请我。”
“好,那请您过来的人是谁?”
都知道郑爱民自从知道自己大学名额被顶替,举报无果之后,这一辈子都没有结婚生子,一个人在村里弄起了这个开在民居里的图书馆。
那又是谁给她请了医生?
“长恩。”
长恩两个字一出口,引得叫小九的年轻人震惊的看着徐少言。
“你……你们两个知道长恩?”
“嗯。”
“他人呢?”
“不见了。”
徐少言看着小九:“先生还有事吗?”
“嗯?”
“没事的话,我们就是先回去了。”
“两位是哪所道观的道爷?”
“嗯?”
“房子翻新好之后,能不能请两位回来参观一下?”
徐少言和盛常安在这个叫小九的男人身上看到了真诚两个字。
真诚这年头难得可贵,所以他们很难拒绝这样的人。
徐少言说:“我是玄清观的,他是茅山的,不过我们现在都住在心愿纸铺。”
徐少言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店铺明信片递给了小九。
小九虽然年轻,几乎没怎么接触过玄学这一块,但是玄清观和茅山,他还是知道的。
“到时候,两位会来吗?”
盛常安和徐少言一齐道了声:“会。”
两根和这个小九说了几句话之后。
小九忙房子翻新的事情去了。
而那个蓝色的笔记本还在徐少言手中,他想了想是把这个本子重新放到那个铁盒子里,还是带走?
徐少言想了想那个叫做长恩的男人对自己说的话,最终决定,还是先把这个本子带走。
两人从这个民建图书室出来之后,上了那辆小卡。
盛常安系好安全带,钥匙插进车内的钥匙孔中,听到坐在副驾驶上的徐少言说道。
“常安哥哥,那个叫长恩的男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常安哥哥,常安哥哥……
盛常安深深吸了口气,瞥了一眼徐少言:“先把安全带系好。”
徐少言系好安全带之后,一脸乖乖的看着坐在他身边的盛常安。
盛常安启动了小卡,看着前面的路,开口说道:“那个长恩不是人。”
“这个我也看出来了。”
“可是他也不像鬼。”
“长恩其实还有个名字。”
“什么?”
“司书鬼别称:长恩,发源于藏书楼阁。
形如青衫书生,袖藏芸香,指尖能发光照亮字迹。
除夕夜呼其名祭拜,可保书籍免遭鼠啃虫蛀。”
徐少言大叫了一声:“司书鬼!”
盛常安皱了下眉头,道了声:”安静点。”
司书鬼就是那种对人类几乎完全无害的鬼。
只有真正爱书之人才会见到。
不珍惜书本的人,他也没有什么办法,最多躲着不见人罢了。
徐少言冲着盛常安举了一个大拇指:“到底是茅山出身,知道的真是清楚。”
盛常安没有再说话,而是很专注的看着前方的路。
其实司书鬼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司书鬼自我介绍说自己叫长恩的时候,盛常安就有些怀疑,直到去了那个图书室,确定长恩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就是纸张和油墨的味道,这才确定对方就是司书鬼。
小卡平稳的开到了大路上。
半个小时后,徐少言和盛常安回到了纸扎店。
对于送货回来的路上遇见了司书鬼这件事,盛常安和徐少言谁也没有提。
毕竟这也只是个小插曲而已。
七日后。
徐少言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有点耳熟。
直到对方自我介绍叫小九的时候。
徐少言才想起来,还有这码子事。
那个几乎快废弃的图书室被小九翻新好之后,小九邀请了不少人前去参观。
有不少学生,老师,还有徐少言和盛常安。
徐少言和盛常安特意换了一件新道袍,徐少言开着他那辆小马。
盛常安这会儿则坐在副驾驶上。
虽然纸扎店里谁也不愿意坐徐少言握着方向盘的车,但这会儿车是他自己的,他说了算!
就这样,盛常安坐在徐少言点点头副驾驶上,非常难得的精神抖擞。
一个瞌睡也不敢打。
二十分钟之后,徐少言开着那辆小马奔腾到达了目的地。
重新砌了院子,扩宽了大门,大门上钉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乡村图书室。
院子里通向房间的路上铺了板砖。
焕然一新的老房子里坐了很多个小朋友。
人手一本书。
那个叫郑爱民的老人坐在一边的椅子上,膝盖上也放着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是为人民服务,她笑眯眯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已十分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