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 第 430 章 这就是我要守护的人民

第 430 章 这就是我要守护的人民

    十二月下旬,工真市财政局局长王海江面色凝重地敲开了李毅飞办公室的门。

    他手里拿着一份报表,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书记,出问题了。"王海江的声音有些沙哑,"城投债......到期了。"

    李毅飞抬起头,目光从桌上的文件移开。

    他注意到王海江眼里的血丝和额角的细汗。

    "多少?"

    "第一期,十五亿,月底到期。"王海将报表放在桌上,"本来已经和省里谈好续贷,但今天上午接到通知,审批被卡住了。"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李毅飞拿起报表,目光扫过那些冰冷的数字。

    十五亿,对现在的工真市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原因?"

    "省发改委那边说,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偿债能力。"王海艰难地说,"他们提到我们近期在民生项目上的投入过大,担心会影响财政健康。"

    李毅飞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这是刘一昆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打在了七寸上。

    "我们现在能动用的资金有多少?"

    "不到五亿。"王海江苦笑,"这个月还要发工资,支付各项民生补贴。如果这笔债还不上,后果......"

    后果不堪设想。

    城投债违约,将直接导致工真市的信用评级下调,后续融资成本飙升,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知道了。"李毅飞的声音依然平静,"你先去忙,我来处理。"

    王海江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默默退了出去。

    李毅飞站起身,走到窗前。

    外面阳光正好,街道上车水马龙,市民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元旦做准备。

    谁也不会想到,这座看似繁荣的城市,正站在悬崖边上。

    李毅飞首先给省长徐穆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徐穆也很意外:"这件事我知道,原本已经安排好了。你等等,我问问情况。"

    半小时后,徐穆回电,语气凝重:"毅飞,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刘一昆联合了几家金融机构,共同质疑工真市的偿债能力。现在不是省里能单独决定的了。"

    "明白了。"李毅飞说,"谢谢省长。"

    挂断电话,李毅飞立即让陈默通知召开紧急常委会。

    会议室里,当李毅飞通报完情况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能不能先暂停一些在建项目?"有人提议。

    "不行。"李毅飞摇头,"这些项目都关系到明年的发展,停工损失更大。"

    "向省里求援呢?"

    "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

    市长赵永辉猛地拍了下桌子:"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逼啊!"

    李毅飞环视在场的常委们:"现在不是抱怨的时候。我们还有十天时间,必须找到解决办法。"

    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赵永辉带队,立即前往省城,尽可能争取转机;另一路由李毅飞坐镇,在本地想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工真市委大楼的灯光彻夜长明。

    李毅飞亲自约见了本地几家大企业的负责人。

    令他感动的是,这些企业在了解情况后,都表示愿意帮忙。

    "李书记,我们企业是在工真发展起来的,现在工真有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智能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当即表态,"我们可以拿出两个亿,无息借给市政府。"

    其他企业也纷纷响应,很快就凑出了五亿资金。

    但距离十五亿,还差得很远。

    更让李毅飞揪心的是,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开始在社会上引发恐慌。

    银行门口排起了取款的队伍,一些供应商开始催要货款。

    第三天晚上,李毅飞独自在办公室思考对策。

    陈默轻轻走进来,放下一份材料。

    "书记,这是您要的全市民生项目清单。"陈默犹豫了一下,"另外......刚才接到消息,暖心驿站的部分供应商要求结清货款,说担心我们......"

    李毅飞闭上眼睛,揉了揉太阳穴。

    这是他执政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李书记吗?我是张卫国,老兵面馆的。

    "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紧张,"我听说市里遇到了困难,我们想尽一份力。"

    李毅飞愣住了:"张师傅,您怎么......"

    "街坊邻居都在传。"张卫国说,"我们这些开小店的商量了一下,凑了五十万,虽然不多,但是个心意。"

    挂断电话,李毅飞的眼眶有些发热。

    这就是他守护的工真,这就是他深爱的人民。

    第四天,赵永辉从省城打来电话,声音兴奋:"书记,有办法了!国家开发银行愿意为我们提供过桥贷款,条件是我们要拿出足够的抵押物。"

    "什么抵押物?"

    "市里持有的重点企业股权。"

    李毅飞沉默了。

    这意味着要抵押工真市最优质的家底。

    "还有一个条件,"赵永辉的声音低沉下来,"他们要求我们暂停部分民生项目,包括暖心驿站和沿河生态长廊。"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看向李毅飞。

    "答应他们。"李毅飞说。

    "书记!"几个常委同时出声。

    "先渡过眼前的难关。"李毅飞的目光坚定,"活着,才有未来。"

    就在准备签署协议的前一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工真市的老百姓自发组织了一场"守护工真"的募捐活动。

    这场活动最初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后来迅速蔓延到线下。

    从企业家到普通市民,从退休老人到在校学生,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我在工真生活了六十年,不能看着它倒下。"一位退休教师捐出了自己的积蓄。

    "我是在工真创业的,这里就是我的家。"一位年轻创业者捐出了公司一个月的利润。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曾经得到过帮助的人也站了出来。

    杨文斌带着工友们捐出了一个月的奖金,林秀英把省吃俭用存下的治疗费也拿了出来,张卫国和面馆的老顾客们一起在街头为募捐活动做志愿者。

    短短三天时间,竟然筹集到了三亿资金!

    "书记,够了!"王海激动地跑进李毅飞的办公室,"加上企业借款和这部分募捐,我们够十五亿了!"

    李毅飞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广场上正在举行的募捐活动。

    人山人海,秩序井然,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坚定。

    这一刻,李毅飞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真正力量,不在高楼大厦,不在经济数据,而在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心中。

    第二天,工真市如期偿还了到期债务。

    消息传开,那些原本观望的金融机构纷纷改变态度,主动提出合作。

    刘一昆的算计,反而让工真市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元旦前一天,李毅飞独自来到市民广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座城市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一朵小红花别在他的胸前:"谢谢李书记,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好了。"

    李毅飞蹲下身,轻轻摸摸孩子的头:"应该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守护了这座城市。"

    远处,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李毅飞知道,经过这次考验,工真市已经找到了最宝贵的发展密码——那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成就。

    这条路上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这份情谊在,工真市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