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工真市,天空澄澈高远。周副省长调研离开后,表面平静的湖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李毅飞坐在办公桌前,审阅着沿河生态长廊的规划。
秘书陈默轻手轻脚地进来,将一份文件放在桌角,低声道:“书记,省委办公厅转来的。”
那是一份最新印发的《全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通报》,工真市的多项指标依旧亮眼。
但在文件末尾,用曲别针别着一页来自京城某权威研究机构的《内参》复印件,标题是《对部分地市“高质量发展”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文章没有点名,但通篇以“某资源型转型城市”为例,论述“若过度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资本逻辑,可能影响区域经济活力”,字里行间透着理论包装下的批评。
李毅飞放下规划图,拿起那份《内参》,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敲击。
他没有问陈默这附件从何而来,这是规则内的信息传递方式。
“看来,我们的做法,触动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李毅飞语气平静,听不出波澜。
陈默点头,谨慎地补充:“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在梳理近期舆论时注意到,一些经济学讨论中,开始出现对‘工真模式’的争议性解读。
还有……省委组织部那边有非正式消息流传,中原省的刘一昆同志,近期可能交流到我省任职,具体岗位未定,但据说与他推动大型项目落地的经验有关。”
刘一昆。
听到这个名字,李毅飞目光微凝。中原省那段经历浮现脑海,那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直接碰撞。
刘一昆擅长资本运作和大项目招商,作风凌厉,背景深厚。
他的到来,绝非偶然。
“知道了。”李毅飞将《内参》放到一边,重新拿起生态长廊的图纸,“通知下去,原定明天召开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企业座谈会,照常举行,我们要听听市场主体的真实声音。”
“是。”陈默应声离去。
真正的考验来了。这次不再是理念之争,而是实实在在的路径博弈。
刘家希望用李毅飞这块“磨刀石”来砥砺他们的麒麟子,而工真市,就是他们选中的试剑场。
几天后,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一批干部交流任职名单。
刘一昆正式调任江省,出任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这个位置,对全省项目审批、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任命公布的当天下午,李毅飞接到了省长徐穆的电话。
“毅飞啊,”徐省长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长者般的沉稳,“看到任命了吧?一昆同志年富力强,在推动大项目方面很有办法。
你们工真市是全省改革的排头兵,下一步在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方面,要多和发改委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请省长放心,我们一定积极配合省发改委的工作,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李毅飞回答得滴水不漏。
徐穆话锋微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多了几分深意:“工真市这半年多的探索,省里是看在眼里的。
坚持绿色发展,注重民生福祉,这个方向没有错。
但是,毅飞,改革如同行船,既要看清方向,也要把握好速度和平衡。有时候,波浪太大,船身太小,就容易摇晃。
要注意团结各方面力量,求同存异。”
这话是提醒,也是保护。
李毅飞心中了然:“谢谢省长指点,我明白。工真市这艘船,目标明确,底盘也会尽量稳。”
挂了电话,李毅飞沉思片刻,对陈默说:“把我们近期在谈的几个重点产业项目资料,特别是涉及用地、环评进度的,整理一份详细的清单给我。
另外,请赵永辉市长、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负责同志过来一下。”
他预感到,刘一昆的第一把火,很快就会烧到工真。
果然,刘一昆上任后的第一次全省发改委系统工作会议,就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他没有坐在主席台上照本宣科,而是站在会场前方,脱稿而谈,手势有力:
“同志们,我们江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不能当循规蹈矩的‘账房先生’,要敢做冲锋陷阵的‘开路先锋’!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梳理、全力推动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产业项目!
要打破条条框框,优化审批流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谁砸了江省发展的锅,我就先敲掉谁头上的乌纱帽!”
话语铿锵,野心勃勃。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循规蹈矩”、“条条框框”这些词,让不少与会者下意识地想到了近期风头正劲的工真市。
会后第二天,刘一昆就带着省发改委相关处室负责人,直奔工真市调研,美其名曰“送服务上门”。
调研名单里,重点标注了城北工业园区和规划中的智能制造产业园。
调研车队抵达工业园区时,李毅飞率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在门口迎接。
两人握手,面带微笑,镜头前一片和谐。
“毅飞书记,我们又见面了。”刘一昆笑容热络,手上力道不轻,“工真市在你手里,真是旧貌换新颜啊。”
“一昆主任过奖,我们只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做了一些探索。”李毅飞淡然回应。
调研过程中,刘一昆展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一面。
他不再像周副省长那样绕着圈子批评,而是直接切入技术细节。
在园区规划沙盘前,他指着紧邻水源保护区的一块预留地说:
“这块地,区位优势多明显!我听说之前有个投资七十亿的高端生物医药项目,就是因为离水源地稍微近了点,环评卡住了?
太可惜了!这种科技含量高、污染风险可控的项目,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帮助企业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一拒了之嘛!
发改委可以牵头组织专家,进行更科学的评估。”
随行的省发改委资环处处长立刻点头附和。
李毅飞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对身边的市环保局长示意。
局长上前一步,熟练地调出电子地图和相关数据:“刘主任,这块地确实敏感。
根据我们最新的环境承载力和地下水流向模型分析,即便项目本身污染可控,但其配套的物流、人员聚集带来的环境风险叠加,仍可能对水源保护区造成潜在威胁。
我们正在引导投资方考察另一块更合适的工业用地。”
刘一昆不置可否,转而看向李毅飞:“毅飞书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为了战略性的产业布局,需要一点魄力和担当。
省里对重大项目的落地有时限考核,工真市作为先进,要带头啊。”
李毅飞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一昆主任,工真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守住环保底线,就是对长远发展最大的担当。你说的那个生物医药项目,我们正在积极对接,帮助他们选址落户到更符合规划的园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环境风险可控。
这同样需要魄力,是排除万难寻找最优解的魄力。”
刘一昆盯着李毅飞,眼神锐利了几分。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对手,不仅原则性强,应对也如此老练周全,不留破绽。
随后在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座谈会上,刘一昆试图将话题引向“政策灵活性”,暗示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宽松的劳动保障和税收政策。
然而,在场的几位企业负责人发言却出乎他的预料。
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直言:“刘主任,说实话,我们选择工真,看重的就是这里规范的营商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
政府守信用、讲规则,我们才敢做长期投入。
如果为了短期利益破坏规则,反而让我们心里没底。”
另一位从沿海回来的企业家补充:“是啊,李书记推动的‘人才安居工程’,解决了我们核心员工的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这比单纯的税收优惠更有吸引力!”
座谈会几乎成了对工真市营商环境的现场表扬会。刘一昆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调研结束前的简短交流中,刘一昆不再掩饰:“毅飞书记,你的这套打法,很独特。但是,发展速度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
省里对各地市的考核,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数量,这些都是硬指标。
希望工真市不要掉队。”
李毅飞迎着他的目光,平静回应:“一昆主任,工真市追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速,是老百姓能感受到实惠的发展。
我们会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全力冲刺,争取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
送走刘一昆,赵永辉走到李毅飞身边,低声道:“书记,来者不善啊。他这是要把工真架在火上烤。”
李毅飞望着远去的车队,眼神深邃:“他不是要把我们架在火上烤,他是想让我们自己把发展的方向盘交出去。
可惜,工真市的路,只能由工真人民自己来走。”
李毅飞转身,对赵永辉和其他干部说:“加快我们自己的项目进度,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
同时,把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坚持的发展理念,系统地、有策略地向省委省政府汇报。
真理越辩越明,我们不怕比较,也不怕竞争。”
夜色降临,李毅飞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他在准备一份报告,一份关于工真市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和战略规划。
与刘一昆的这场较量,关乎的不仅仅是个人得失,更是一种发展道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