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
巍巍泰山,雄峙东岳。
封禅的队伍浩荡蜿蜒,旌旗蔽日,甲胄生辉,自长安出发,历经月余跋涉,终于抵达泰山脚下。
为表诚敬,以及养精蓄锐准备数日后的登山大典。
李世民决定率皇太孙李易及核心随行重臣,暂驻于泰山北麓闻名遐迩的古刹灵岩寺。
灵岩寺背依方山,面临玉符河,古木参天,殿宇森严。寺中钟磬悠扬,香烟缭绕,一派清幽肃穆。
得知天子与皇太孙驾临,全寺僧众早已洒扫庭除,恭迎圣驾。
古朴的寺门洞开,方丈率一众德高望重的老僧身着崭新的袈裟,合十垂首,立于山门之外。
“贫僧灵岩寺住持慧明,率阖寺僧众,恭迎皇帝陛下、皇太孙殿下圣驾!”老方丈声音洪亮。
李世民一身常服,气度雍容,微微颔首:“有劳方丈。朕与皇孙借贵宝地暂歇,叨扰佛门清净了。”
“陛下言重。陛下功盖寰宇,殿下神威天授,驾临鄙寺,乃我灵岩无上荣光,佛门幸甚!”慧明方丈连忙道。
在寺僧的引导下,李世民、李易及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李靖、李勣、程咬金等重臣被安置在寺中最为清幽雅致的几处院落。
院落虽不奢华,却极为整洁,陈设古朴,推开窗便能见山色空濛,闻林涛阵阵。
待安顿下来,李世民召集几位核心大臣于他下榻的“听松院”偏厅议事。
“药师,懋功,一路辛苦,北疆、西南新定,军务可还安稳?”李世民沉吟道。
李靖拱手道:“回陛下,薛延陀余部已遣使归降,北疆诸州安置稳妥,有苏定方、裴行俭等坐镇,当无大碍。”
“吐蕃都护府建制已初具规模,逻些城人心渐稳,有英国公统筹调度,西南无忧。”
李勣也连忙道:“卫国公过誉。皆是仰赖陛下天威,皇太孙殿下神机奠定胜局,臣等不过萧规曹随,尽力维持。吐蕃初定,百废待兴,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嗯,如此甚好。”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此次封禅,乃告慰天地,彰显我大唐文治武功之盛。玄龄,诸般礼仪典制,万不可有丝毫疏漏。”
房玄龄肃然道:“陛下放心,礼部已反复核对仪程,随行礼器、祭文、乐舞皆已备妥。灵岩寺亦已划出专门区域,作为斋戒、更衣之所。”
一旁的魏征眉头微蹙,直言道:“封禅耗资巨大,沿途州府迎送,百姓负担亦重。臣唯愿陛下此行,务求简约,勿使扰民过甚,方不负上天仁德之念。”
李世民对魏征的谏言早已习惯,虽觉在兴头上被泼了点冷水,但也知句句在理,点头道:“玄成之心,朕知之。沿途用度,朕已严令从简。封禅之礼,重在诚敬,不在铺张。”
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程咬金摸着肚子,瓮声道:“陛下,老臣别的倒不怕,就怕这寺里的斋饭……忒清淡了!老程我是无肉不欢啊!这还没开始斋戒呢……”
他这一番话,引得厅内众人忍俊不禁,连一向严肃的魏征嘴角都微微抽动。
李世民更是哈哈大笑:“知节啊知节!佛门清净地,岂容你这饕餮?”
“忍着吧!待大典功成,朕在长安设宴,让你吃个够!”
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李世民见诸事安排妥当,便道:“好了,今日车马劳顿,诸位爱卿且去歇息。明日开始斋戒沐浴,静待吉时登山。大孙,你也回房休息,养足精神。”
“是,皇爷爷。”李易乖巧应道。
......................
到了晚上。
夜色渐深,灵岩寺内一片静谧,唯有松涛阵阵与远处僧房隐约的诵经声。
李世民所居的“听松院”内,灯火通明。
他正与李易在灯下对弈,棋盘上黑白交错,杀得难解难分。
当然了,他没带头盔。
笃笃笃。
轻轻的叩门声响起。
“陛下,贫僧慧明,特来奉上晚斋。”
方丈慈和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方丈请进。”李世民放下手中棋子,温声道。
慧明方丈推门而入,身后跟着两个端着漆盘的小沙弥。漆盘上摆放着几碟精致的素斋。
清炒山菌、豆腐羹、凉拌时蔬、几碟寺院自制的酱菜,还有两碗晶莹的粟米饭。
虽无荤腥,却香气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有劳方丈亲自送来。”李世民示意小沙弥将斋饭放在桌上。
“陛下与殿下为国操劳,驾临小寺,贫僧略尽心意,不敢言劳。”慧明合十行礼,并未立刻离去,似乎有话要说。
李世民何等敏锐,便道:“方丈请坐。寺中清幽,朕与皇孙正感清净,方丈若不介意,不妨陪朕说说话。”
“谢陛下赐座。”慧明在侧面的蒲团上坐下。
君臣闲谈了几句寺中古刹历史、泰山风物后,慧明方丈语气渐渐带上一丝忧色,话锋一转:“陛下,贫僧虽身居方外,却也听闻一些民间疾苦。近日有齐州来的居士谈及,齐州一带已数月滴雨未落,田地干涸,河床见底,旱情颇为严峻啊。”
李世民闻言,眉头微蹙:“齐州大旱?”
他前日批阅奏章,倒未曾见齐州刺史有急报呈上。
旱情竟如此严重?
慧明连忙道:“陛下勿忧。”
“那居士言道,旱情虽重,幸得天恩浩荡,朝廷此前力推种植的‘红薯’一物,仓储极大,倒是让百姓们无饿死之患。”
“哦?”李世民精神一振,看向慧明,“方丈且细细说来。”
“是。”慧明双手合十,“据那居士所言,齐州虽数月无雨,但是过去几年来,红薯产量颇为可观,存储下来的产量,足以供百姓果腹充饥,不致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百姓们私下皆感念朝廷恩德,若非陛下圣明,力主推广此物,今岁齐州,恐又是一场大难啊。”
“贫僧听得此事,亦是感慨万千,此乃社稷之福,黎民之幸,阿弥陀佛。”
李世民听完,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心里松了口气。
若是齐州饿殍遍野,那他这次泰山封禅,也可以回去了。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旁边正竖起耳朵听的李易。
红薯能在大旱之年发挥如此关键作用,正是源于自家大孙当初献上的奇物和种植之法。
这功劳,一大半要记在这小家伙头上。
“善!大善!”李世民抚掌轻叹,“能解民倒悬,保一方黎庶无饥馑之忧,天灾难免,但人能胜天。红薯耐旱高产,实乃天赐我大唐之祥瑞。方丈此言,令朕心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