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三月小说 >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 第483章:人性善恶

第483章:人性善恶

    萧何汇报完售冰税收一事后,眉宇间依旧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他略作沉吟,还是决定将心中另一重更大的隐忧和盘托出。

    他再次躬身,语气凝重地说道:

    “陛下,臣今日前往西府之前,曾在咸阳街市间行走察访。所见所闻,令臣颇感不安。”

    “西文彦、孟巍然二人,因之前奉命推行的那一系列‘善举’,如今在民间声望之隆,威望之高,已然超乎想象!”

    “府门前自发聚集跪拜感念其恩德的黔首络绎不绝,其声威几乎可比拟古之贤臣!”

    “陛下,此事关乎朝局稳定,臣以为,不得不察啊!”

    萧何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他亲身经历了西府门前那“万民跪拜”的场面,也领教了西文彦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份民望作为筹码,险些让他这个九卿重臣下不来台。

    这份源自民间的的巨大声望,在萧何看来,如同一把悬在帝国上方的双刃剑,绝非社稷之福。

    赵凌端坐于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萧何的陈述,脸上并未露出意外的神色,只是微微颔首,平静地说道:“此事,朕已知晓。”

    萧何见陛下似乎并未十分在意,心中更急,忍不住向前踏出半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恳切地进言道:“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望虽好,但若过度集中于某几个臣子身上,长期以往,恐生尾大不掉之患!”

    “西、孟两家名望过盛,终究不是什么好事!臣斗胆进言,陛下……不可授人以柄啊!当早作筹谋,未雨绸缪才是!”

    他这番话,可谓是臣子对君主的肺腑之言。

    然而,面对萧何的急切,赵凌却并未直接回应该如何处置西、孟二人的声望问题。

    他脸上反而浮现出一种高深莫测的笑容,目光深邃地看向萧何,缓缓说道:

    “爱卿忧国之心,朕已知之。不过,在谈及如何处置此事之前,爱卿不妨先回答朕一个问题。”

    萧何微微一怔,没想到陛下会突然有此一问,连忙收敛心神,恭谨地应道:“陛下请问,臣必知无不言。”

    赵凌缓缓开口道:“爱卿以为,这人之初,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王贲在一旁听得眉头紧锁,这等玄奥的问题,显然非他所长。

    萧何眉头微皱。

    这个问题,在五十多年前,儒家的孟子与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荀子,便已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与辩难,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

    而更让萧何印象深刻的是,陛下登基之后,亲自参与编撰,并下令推广用于启蒙教化的《三字经》,其开篇第一句,便是铿锵有力的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这几乎是向天下宣告了朝廷在人性论上的官方立场!

    因此,萧何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陛下推行教化,编纂《三字经》亦以‘性本善’开宗明义,引导万民向善。臣以为,陛下内心,自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

    他以为自己的回答定然符合圣意。

    然而,赵凌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那意味深长的笑容愈发明显,他清晰地说道:

    “非也。”

    “什么?”萧何愕然抬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赵凌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语气平稳:

    “朕的内心,实际上……更倾向于认可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人性本恶?”

    萧何彻底愣住了。

    荀子,这位去世不过二十八年的儒学大师,其学说虽博大精深,但因一些观点(尤其是“性恶论”)与孟子代表的儒家主流相悖,并未被朝廷广泛宣扬,尤其是在底层不识字的黔首之中,知之者甚少。

    他们大多只懵懂地知道陛下教他们“人之初,性本善”。

    赵凌看着萧何震惊的表情,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问道:“怎么?爱卿是否觉得,朕此举乃是口是心非,是伪善地表面上推崇儒家‘性善论’,而内心却信奉‘性恶论’?”

    “臣……臣不敢!”萧何连忙低头,但眼神中的困惑却丝毫未减。

    赵凌并未怪罪,而是耐心地开始阐述,如同一位博学的导师:“爱卿需知,孟夫子与荀卿,他们所讨论的‘性’,其定义本就有所不同。”

    他条分缕析,思路清晰:“孟夫子所言‘性’,乃是指人区别于禽兽之所在,是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生而具备的、向善的道德本性。”

    “而荀卿所言‘性’,则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与生理欲望,是那‘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那‘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赵凌总结道:“尽管他们的起点看似相反,个言善,一个言恶。但他们的终点,却惊人地一致。”

    “他们都坚信,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境界。”

    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么,爱卿再想想,朕让天下黔首,无论老少,皆诵读《三字经》,学习‘人之初,性本善’,这本身,岂不正是采用了荀卿‘化性起伪’的主张吗?”

    “化性起伪”!

    荀子提出的这个核心概念,意指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伪”),来教化、改变那原本“恶”的自然本性(“性”),从而引导出善良的行为,建立起社会的秩序与道德!

    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被赵凌这一点拨,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所有的迷雾!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皇帝陛下,竟是如此深意!

    因为他内心深处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甚至争夺嫉妒的自然欲望,所以才更需要通过无所不在的教化力量,向天下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可能被权势、财富、名望所诱惑的臣子,以及千千万万的黔首,不断地灌输“人性本善”的观念!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本性是善良的,是光明的!

    让他们觉得,行善积德、忠君爱国才是顺应本性,而作奸犯科、结党营私、威高震主才是违背天性的、错误的行为!

    这简直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悖论!

    一个充满政治智慧的循环!

    利用孟子“性善论”的旗帜和内容作为教化的工具告诉人们你们是善的,来实践荀子“性恶论”的治理逻辑。

    因为你们本质有恶的倾向,所以需要被教育和约束!

    最终目的,是引导所有人向外学习礼法、忠于君王、恪守本分,成为帝国所需要的“道德君子”!

    “陛下……陛下圣明!”萧何感叹道,“臣明白了!荀孟之道,竟能在陛下手中如此融会贯通,化为治国安邦之良策!此等智慧,臣臣五体投地!”

    他望着御座之上那年轻的帝王,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这世界,果然如此奇妙!看似对立的思想,在更高的层面,竟能如此和谐统一,成为驾驭人心、稳固江山的无上法门!

    注:荀子提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指“人为”的努力,即后天通过礼法、教育所做的努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